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功能作用下,语言成为社会矛盾和利益诉求的宣泄工具。领导干部失语、妄语等种种表现,是激化干群矛盾的重要因素。因此,领导干部在化解矛盾、推进工作时应该做到:认真学习群众语言,乐于运用群众语言,善于使用群众语言,与时俱进地使用群众语言,加以甄别地运用群众语言。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一位领导同志在谈到干部下基层的工作作风时说:“领导干部要学习鸬鹚精神,勤到基层,沉到基层,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和问题。”听后,笔者禁不住拍案叫好。 毋庸置疑,下基层是领导干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我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更是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的重要举措,需要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3.
基层干部队伍是否具有活力直接影响着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近年来,祁阳县乡两级紧密联系干部工作实际推行一系列措施,基本形成了"优秀干部有成就感,平庸干部有压力感,不称职干部有危机感"的良性循环,但"人力资源过剩,而人才资源严重缺乏"的矛盾仍旧凸显。怎样激发基层干部队伍活力以及健全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机制,使之能够从内心获得基层工作的自豪感和满足感,焕发精神,努力工作,是当前基层政府工作创新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乡镇干部怎样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呢?我们的体会是,事事处处想着群众,群众盼什么,干部就去干什么。近年来我镇积极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坚持以民为本办实事,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干群血肉联系歌。  相似文献   

5.
选派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丰富机关干部基层工作经验、增强机关干部服务群众本领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由于一些下派干部思想不够重视,态度不够端正,服务意识淡薄,不愿、不会或不想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致  相似文献   

6.
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没打通,是评判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打通“最后一公里”,不仅涉及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更关系到干群之间的感情融和。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力度明显加大,各种纪律规定密集出台,给各级党员干部套上了“金箍”.在此背景下,一些干部纷纷慨叹“现在是当干部最不舒服的时期”.对此,笔者认为,限权背景下领导干部只有回归自己的本色与本位,看准群众需求点,找准服务切入点,降低用权“舒适度”,谨防“差不多”心态,以脚踏实地的作风、真抓实干的行动筑牢干群“鱼水情”,人民群众才会真正地从心里为领导干部“点赞”.  相似文献   

8.
在长期的地方领导工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真正做好取信于民的民情调查工作,必须通过领导干部直接到群众中听取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实行干部与群众新的"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有力地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转变观念、改进作风,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基层工作中的许多疑难问题也往往会迎刃而解.用民情调查这把"金钥匙",可以打开基层工作和群众生产生活中许多热点、难点问题之锁.从株洲近几年的实践情况来看,领导干部做好民情调查工作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  相似文献   

9.
省部声音     
李源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中央和省级机关公务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推动工作,加强与群众的直接联系。特别要注意选派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同志到基层锻炼。领导干部要带头到群众中去,到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去,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  相似文献   

10.
乡镇领导班子集中换届后,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乡镇年轻领导干部面对复杂的农村工作形势,要想在履行职责、服务基层中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必须时刻谨防"手足口"病. 一、谨防眼高"手"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基层年轻领导干部,要坚决克服在履职为民中眼高手低的弊病.一要眼盯"小事情".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取决于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多少.相较于口若悬河大谈事业的干部,群众更愿意把支持的天平倾向于心系群众、默默干事的干部.年轻领导干部只有把群众眼前和身边的小事办好办实,才会赢得群众的认可.领导干部如果为了追求政绩,只顾搭"花架子"、摆"虚把式",就会降低在群众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11.
鲁运生 《领导科学》2004,(12):34-35
基层工作主要呈现出“五多、二少”的特点,即业务多、事务性的工作多、涉密工作多、影响党和领导机关形象的工作多、关系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工作多,人员少、个人单独支配的学习时间少。这对干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年轻干部,要干  相似文献   

12.
领导论丛     
<正>不妨多看看群众的"脸色"徐明钦所谓"脸色",就是指人的情绪引起的面部表情变化,是人们心情或心境变动的外在表现。群众的"脸色"是纠治"四风"、改进工作作风的客观要求,也是检验各级领导机关和干部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基层群众的"脸色",好比是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的"显示器"。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绩效如何,基层群众体会得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机关的工作方法对路了,措施落实到位了,急事难事解决了,基层群众生活快乐  相似文献   

13.
《决策探索》2014,(17):85-85
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没打通,是评判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打通“最后一公里”,不仅涉及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更关系到干群之间的感情融和。与群众面对面,才能听真话、察真相、换真心。不与群众面对面,就很难知晓真实细节,听取意见就容易变味失真。  相似文献   

14.
整体性治理与基层工作机制创新具有内在的理论契合性。在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基层工作机制创新的主体是直接上级与顶层权威、基层领导与兄弟部门、基层群众与社会组织。基层工作机制创新,需要在明确多元影响主体及其功能的基础上,在纵向线条上争取上级支持与顶层表态,在横向线条上争取领导重视与横向协同,在内外连线上衔接群众需求并动员社会组织参与,以争取更大范围的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15.
群众公认,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公认"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公认"的客体是党的各级各类干部.因此,只有是广大群众参与的、对领导干部客观公正评价的结果,才是真正的群众公认.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相似文献   

16.
正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必须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只要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自省、自律,就没有带不好的机关作风,没有构建不好的群众关系。自身树立群众观点。《党章》第三十三条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说到底,党员领导干部也只是群众的一份子,党员队伍的普通一员,没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基层乡镇党委书记,必须树牢党的群众观点,锤炼过硬的工作作风,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倾注感情,树牢群众工作观点。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乡镇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自身群众观点的修养,对群众时刻怀有衣食父母之情,把树立  相似文献   

18.
举措     
《领导文萃》2011,(13):140-140
内蒙古:万名干部下基层内蒙古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变“管理群众”为“服务群众”,“见不着干部”为“干部主动上门”,“化解社会矛盾”为“预防矛盾纠纷”,半年内全区信访系统社会矛盾化解率整体突破81.5%。(《领导决策信息》)北京: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2011年起,北京市每年将从市级机关选派500名年轻干部到基层单位锻炼。  相似文献   

19.
观点速读     
李源潮:领导机关的干部要从基层来到基层去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3月20日举行2010年春季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开学典礼上指出,领导机关的干部只有熟悉基层才能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政策,只有经过基层历练才能具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过才能深刻地了解群众、对群众有深厚感情,成长为一名自觉执政为民的干部。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媒体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群众诉求与基层工作被及时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在现代舆论场中,媒体对领导工作的助力在增强,同时领导干部不当形象的杀伤力也在增强。尤其是一些平时工作很出色的领导干部,只是因为在媒体前的一些不当表现而影响了群众对其真实工作成绩的评价,甚至受到了处罚,实际上对其本人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基层领导干部更要重视媒体形象的塑造,要懂得如何运用媒体传达好政府态度与政府声音,切实有效地与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