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牡丹亭》的结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亭》的结构历来受到人们的非议。本文从“围绕展现一代社会风貌进行结构”;“以人世、幽冥的阴阳两界交替组织情节,进行结构”:“以陈最良作为穿针引线的人物,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有个方面分析了《牡丹亭》的结构方法,指出这3种方法很好地为“以清反理”的主题服务,从而认定《牡丹亭》的结构是相当严密而紧凑的。  相似文献   

2.
“情”的阐发是明清戏曲批评家热衰谈论的重要话题.笔者以明清关于《牡丹亭》的评点为中心,通过考察“情”在明清两代的嬗变,揭示了汤显祖所标举的“情”在明清士人那里经历的三重变奏,而这种变奏既与明清时代思潮的潜变相表里,又与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观念、精神气质的不同倾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4.
汤显祖的《牡丹亭》上承《西厢记》、下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座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其艺术魅力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汤显祖在对民间文学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和处理之后,起到了勾连全剧、寄托情思、深化寓意、凸显主题的作用,使异彩纷呈的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与整部作品浑然一体,演绎出一部意象丰满、诗情浓郁、浪漫瑰丽、亦幻亦真的爱情传奇。  相似文献   

5.
传统看法认为汤显祖的《牡丹亭》应该是被划为悲喜剧,实质上《牡丹亭》是一出悲剧.尽管其主要情节寻梦、化魂、圆驾等都带有一定的喜剧的表象,而这些情节正说明了汤显祖以乐现悲的手法.深刻分析情节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汤显祖用难以回避的悲剧情绪,来表现那个社会"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汤显祖《牡丹亭》剧作中大量采用了“集唐”诗句来吻合人物剧情,达到诗与意会、言随意转、有力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效果。徐朔方先生最近笺校本的注释过于简单,对“集唐”诗句只标注诗人的姓句,不注明引诗出处,个别标注还有错误,给阅读研究《牡丹亭》带来不便,必须进行考查补正、填补空白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程琼的《才子牡丹亭》在肯定汤显祖原作所描写的"情"的内容的同时,以"色情说"对汤显祖的"主情说"作了新的诠释。其"色情说"由色、情、才三者组成,以色为主,因色生情,才以识色。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追溯《牡丹亭》英译的历程,对《牡丹亭》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牡丹亭》译本众多、译者名家辈出而《牡丹亭》翻译研究却相对滞后的事实,希望翻译界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牡丹亭》的翻译研究,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试论《牡丹亭》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亭》充分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情美、人性美。剧中主人公杜丽娘形象有光彩,有深度,最具美感魅力;全剧以爱情为主线,以民族矛盾为副线展开情节,浪浪相推,高潮迭起,冲突尖锐,戏味颇浓;其诗性化、个性化的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以美感;其空灵、飘逸的梦幻之设,实现了“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的美学思想;它还弥漫着物与意、客体与主体相对应的象征之美;其总体构思深刻独异,具有创新价值,也使作品显现出强劲的美感力度。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牡丹亭》的主旨是写"情".长期以来,杜宝一直是被当作杜丽娘的附庸来研究的.这显然偏离了汤显祖创作这个人物的初衷.杜宝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身上同时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失意.一方面,他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好父亲;另一方面,他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结合的绊脚石,也是黑暗的封建社会的代言人.本文旨在分析这一人物形象,揭示其复杂的思想性格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花卉文化中,牡丹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明代传奇《牡丹亭》从传统的牡丹文化、牡丹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养分。在剧作家汤显祖笔下,女主人公杜丽娘有着牡丹一般的艳姿淑质,牡丹一般的悲剧命运,牡丹一般多情而坚贞的品性,显现了浓厚的牡丹文化元素。而美丽高雅、多情动人的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正是明代中后期人性解放思潮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杜宝——杜丽娘的父亲,作为《牡丹亭》中一个描写不多但又不少或缺的人物,从这部戏剧诞生之始就遭受了不少的非议与恶评。然而,杜宝并非像很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个反面人物,他为官清廉,尽责尽忠,对待女儿也并非绝情绝义。结合汤显祖的政治理想和从政经历、可以摒除学界认为杜宝是封建家长制代言人的偏见,理解杜宝作为一个父亲的难言苦衷,还原杜宝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3.
舒元舆《牡丹赋》中的牡丹形象并不具备典型的中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至多是对中唐社会做局部短暂的描摹,舒赋的牡丹形象呈现更多的是舒元舆个人的风云际会以及作者大和年间的创作心态。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牡丹形象呈现动态发展的特点,牡丹形象的生成既源于明中后期两种文化思潮的撕扯,也是汤显祖个体思想文化的塑成,传达出汤显祖对自由精神的清醒体认和终极追求。《牡丹亭》颇有争议的《圆驾》一出则是汤显祖以"含泪的微笑"的艺术形式,完成了一位情理难谐的洞见者对一位现实社会的接受者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牡丹亭》并非汤显祖独创的作品,此前已有类似结构和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同一深层结构和主题的不同处理,分别依附在各自所处时代的文化之上,其嬗变演化过程揭示出一个原始题材和结构的价值转换。本文试图运用文化结构主义批评方法,讨论其共同的主题与结构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对《牡丹亭》的解读中,“情”始终是一个有效的门径。而《牡丹亭》对情的塑形是含混的。理清这种含混可以使我们对历史流逝的感受变弱,经典的不朽才得以实现。《牡丹亭》中的情是形而上的“情”;它是想符合人伦的情但又不是;情与孝的关系上作者趋于情;欲与情之间作者故意地含混。它不仅仅是对个体情欲的肯定。它通过美化“欲”,将其扩张入已被认可的“情”,由于回转又在讽刺、谐仿情。这种含混是因为晚明价值论的混乱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道场》和《魂游》的台本见于晚清艺人殷溎深传承的《牡丹亭曲谱》中,这是清代昆班艺人二度创作的产物。艺人将《魂游》原作一分为二,《道场》开头仍用《魂游》原作前三曲的唱段和科白,然后增加了演列梅花观道姑们为超度杜丽娘亡灵而大做道场的仪式。而原作[水红花]至[尾声]一套,仍保留《魂游》的折目,艺人参照《吟香堂》和《纳书楹》曲谱的格律,把原作[醉归迟]分为[五韵美]和[黑麻令]二曲,对科白也作了适当的调度。本文探讨了台本《道场》和《魂游》的舞台形态及其特征,并论及《魂游》的曲本演变和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7.
在《牡丹亭》中,花园是一个特殊的叙事空间和不断出现的意象。花园意象是一种包含了整体意象和意象载体的双重结构。在梳理归纳作者在文本中有关花园意象的描写行为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文本中运用片段化描写和神秘化处理的两种方法,构造出了花园这个叙事空间。而这种空间在《牡丹亭》的整体叙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经历了一场性格转变.在她转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惊梦》一折中的“游园”部分.联系自古以来“游”的文化传统,通过对《牡丹亭》尤其是《惊梦》一折的文本分析,再考察汤显祖的至情思想,可以发现“游”的文化传统在杜丽娘的性格塑造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参考前人观点,提出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通过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故事赞扬了人至纯的"天然"本性力量,要求从世俗枷锁中解放这种"天然"本性,这本性的解放即从肉体欲望到个性精神的全面自由。  相似文献   

20.
析青春版《牡丹亭》中的传统与现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两岸三地的成功演出,为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下发展提供了启示。坚持以传统为本位的原则,尊重古典而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而不滥用现代,是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最重要的特色。它在全面占有和发掘原著艺术资源的基础上,以遵循昆曲艺术精神与表现特色为前提,有效融入现代舞台元素,创造出一条传播昆曲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