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戏剧美学的研究对象。戏剧美学首先要在艺术美的领域里论证戏剧美的特殊性,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戏剧的本质;还要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社会的人进行戏剧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特征。宏观地把握观众的心理定势,是研究观众审美心理的一个重要侧面。戏剧最本质的东西存在于演员的表演之中。表演是演员审美感受的“外化”。戏剧美学还应研究戏剧与社会的关系,即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考察戏剧表现形式的起源和趣味、风格的演变,这种演变与杜会、民族、时代的关系,考察戏剧的社会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2.
戏剧的内容、形象、形式三者的基本关系戏剧形象的本质是:它是显现人性建构运动系统的符号,同时又是活生生的个体生命。这实际上是讲的戏剧形象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关系,从这个关系中逻辑地推导出戏剧形象的本质。但是,“本质”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呈示出它的全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戏剧形象的本质要通过不同性质的戏剧形象显示出来。戏剧形象的符号体系的丰富过程、建构过程,就是戏剧形象的本质的不断显现的过程。一代对于另—代不同性质的戏剧形象的创造方式总是要进行一定的“扬弃”,保留其中合乎戏剧形象本质的东西,抛弃历史对它的扭曲,最后才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探索性戏剧的舞台语汇及其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与“五四”时期的现代主义戏剧相比,新时期探索性戏剧更注重舞台的审美效果。纵观80年代中期以来的以现代派为主的实验剧作,一个普遍性的特征是“间离效果”在剧本和舞台表现上都得到了重视。现代派戏剧以哲理性、思辨性见长,而能充分调动观众思考能力,增强观众审...  相似文献   

4.
刘爱琳  李倩 《学术交流》2007,(6):176-179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戏剧表演体系,对世界表演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表演体系主要就舞台艺术理论、方法和表演技巧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使舞台艺术再次回归现实主义方向。这个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为一切大胆的创造和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斯坦尼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不断完善了这个体系,为表演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化创立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践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符号互动理论集大成者米德在承续“社会行动理论”“多元自我”“境中我”等思想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剖析“自我与社会”关系的符号互动理论。当将研究聚焦于教育戏剧中的“自我与社会”时,符号互动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为探究教育戏剧中“自我与社会”这一核心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域。教育戏剧作为一种融合象征性符号、语言性符号、动作性符号的教育方法,能从关系性、社会性、模仿性三个维度培养和提升个体自我的社会性认知、社会性人格和社会性行动。  相似文献   

6.
一茅盾在青少年时期,除了阅读大量的经史子集外,对中国的戏曲、弹词也有浓厚的兴趣,并具有初步的鉴赏能力。踏进文学的门槛后,他就大力介绍外国的著名戏剧作品和作家,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年,先后在《学生杂志》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介绍了萧伯纳、易卜生、高尔基、契诃夫等世界著名作家的戏剧活动和剧作,介绍了从古希腊到近代的戏剧发展史和现代戏剧的各种流派。在这些文章中,不仅看出茅盾早期对戏剧艺术已经有广泛的了解和一定的造诣,而且初步表明了茅盾“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戏剧观。他认为“近代文学,是现代人生的反映,而戏剧又是近代文学的中心点,所以欲研究近代文学,竟不可不研究戏剧。”在茅盾看来,戏剧之所以成为“中心点”,是因为戏剧是人生更为直接的反映。茅  相似文献   

7.
青裳 《东西南北》2009,(11):22-22
全球金融危机下,德国戏剧舞台突然出现了一批特别的明星:他们都是普通市民,其中绝大部分是失业者;他们在舞台上表演的就是他们真实的小市民生活。由于他们反映真实的问题,表达真实的愤怒,诉说真实的需求,因而激起了观众们的共鸣,在德国掀起了一场“小市民戏剧”热潮。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新的谋生之道。  相似文献   

8.
中西方对于戏剧表演艺术的理论概括并不自潘之恒(明末戏剧理论家)与狄德罗(18世纪德国戏剧理论家)始,但是在他们手中开始趋于成熟,他们的论著《鸾啸小品》与《论戏剧诗》、《演员奇谈》①堪称中西方戏剧表演理论的开山之作,它们为以后不同的戏剧表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如何理解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这是潘二恒与狄德罗戏剧表演论的出发点,也是见出这二者之异同的关捩点。狄德罗反对演员在舞台上听凭情感的驱使进行表演,,他认为情感的本性就是变幻无常、捉摸不定的,因此一个易于动情的演员其表演就很难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戏剧研究的传统与现实两方面勾勒了比较戏剧领域的整体面貌,指出中国一直没有系统的比较戏剧理论,但戏剧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却自古有之,且运用广泛:诸如在与西洋歌剧的比较中去确立“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本体,将剧作家、导演、表演艺术家放在一起比较其戏剧观念,比较中西剧作家创作上的差异等等。作者通过对局限于“比较”方法下的戏剧研究个案的分析、归纳,进一步指出: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在“比较”概念上的差异,对各种比较物“可比性”的忽视及混淆,许多比较戏剧的个案仍有可商榷处,这就意味着中国的比较戏剧研究还未能纳入学理与规范的轨道,有待于更大的突破与深化。  相似文献   

10.
中美戏剧文学形成于不同文化传统的社会历史背景,经过漫长的发展流变而殊途同归.从两个民族戏剧文学形成的渊源入手,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以两者现实主义和多元性的共同特点为核心来比较和分析中美当代戏剧文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并强调合理利用国家支持和商品市场的积极影响,力图找出中国戏剧文学良性发展的途径,从而使当代戏剧朝着既具有一定思想内涵而又不脱离现实、既能够满足观众需要而又不媚俗的目标健康发展,这种比较研究对于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海丝文化大背景下,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特别是在亚洲戏剧舞台艺术表演方面,泉州的梨园戏与日本的歌舞伎这两种传统的舞台表演形式,既体现了各自传统文化的个性精髓,又反映了同为东方戏剧在审美方面具有共性、共通的一面。本文通过剧种演变、思想内容、艺术表演三个方面比较两者在戏剧舞台表演上的差异,从异同中寻找现存于这两者中的舞台艺术发展规律,是戏剧比较学和本文探寻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日本近世元禄时代文艺界的三大巨匠之一——近松门左卫门,一生不记名利,创作了大量“净瑠璃”、“歌舞伎”剧本,流传至今的仍多达一百余部,在日本戏剧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近松身处变革的元禄时代,创作出深受町人大众欢迎的庶民悲剧,同时也形成了其独自的悲剧创作方法。不仅如此,近松还通过自己创作实践,提出了剧本创作理论,尤其在艺术论上主张"虚实难辨论",为日本近世戏剧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孟昭毅 《南亚研究》2011,(4):117-130
近至世界史中古时期才成熟的中国戏剧(戏曲),无可避免地受到域外一些戏剧艺术因素的影响。诸多学者已经注意到印度古典戏剧(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过程的影响问题。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存在"点点滴滴"的影响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其中的影响、接受或变形等因素目前尚未得到具体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本文通过对傀儡戏等戏剧造型艺术,对歌、舞、音乐等戏剧要素,以及戏剧叙事文体(剧本)等问题的系统考证,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对梵剧对中国戏剧发展的影响问题进行探讨和阐发。  相似文献   

14.
黑土戏剧研究的创新之作——简评张葆成新著《黑土戏剧论》孙延风某种文学现象的出现,总是先于对这一文学现象的批评。在中国尤其如此。譬如说先秦时代已有辉煌灿烂的文学,但到魏晋时期才有纯正的文学观念的确立。处于这样的文化格局中,对于龙江戏剧,研究者便很少问津...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讨论了表演与后现代的关系。作者通过对后现代艺术中迥然异趣于传统戏剧概念的表演兴起以及相关理论论争的分析,揭示了表演如何呈现为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基本景观。他强调在后现代条件下,表演并没有演变成为一种纯粹的躯体运动的游戏,它在超越现代主义的纯粹性之后,仍保持着自身的社会批判性和反权威特征。本文作者马文·卡尔森系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现为纽约市立大学戏剧和比较文学专业“西尼·科恩知名教授”,著有《戏剧理论:从古希腊到现在的批判概观》、《意大利的莎士比亚戏剧》、《表演的位置》、《戏剧符号学》等。本文译自他的新著《表演:批判导论》(1996)。该书一出版,在英美学术界就引起了不小反响,也招至不少商榷和质疑,因为这本书是西方学术界第一部以多元视野来讨论表演问题的专著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图像时代来临、视觉文化勃兴和人类视觉审美范式的嬗变,人类步入了一个景观社会和消费社会双重变奏的新历史阶段。在此背景中,传统艺术面向视觉化、景观化审美倾向的不断革新求变,成为历史的必然。20世纪以来,为应对影视媒介蓬勃发展的挑战,戏剧创作者和理论家努力突破剧场性的局限,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从文化艺术学的意义而言,它既像一块基石,以其鲜明的民族气质和典雅的美学追求标志了中国景观戏剧的诞生;又像一方路标,昭示着民族景观戏剧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王松涛 《社科纵横》2004,19(5):142-143
本文通过考察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的歌词创作 ,对《后山诗话》中“本色”说的理论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陈后山所谓词之“本色”的提出立足于“艳曲伴娇莺”的社会审美风尚 ,其内涵主要在于肯定艳曲俗词的创作及女音、软舞的表演。  相似文献   

18.
论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把文学和剧场“打通”了来研究)考察了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作家剧本的选择、分享经验、对剧本的建议和修改等方面,并通过精彩的演出促进了老舍独特的戏剧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陈明珠 《浙江学刊》2023,(6):193-201
作为德国启蒙时代重要思想家、剧作家,戏剧的情感激发和道德功能是莱辛戏剧思想的核心关切。在《悲剧通信》时期,莱辛坚持颇具卢梭色彩的“同情说”,而到了《汉堡剧评》时期,则完全服膺于亚里士多德《诗术》的“净化论”。本文尝试梳理、分析和理解莱辛戏剧思想中从“同情说”到“净化论”这一今古之变,尤其侧重这一思想发展的特色所在,即在各种近现代观念掺杂的论辩逻辑背后,始终夹缠着莱辛对亚里士多德《诗术》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20.
李占鹏 《求是学刊》2004,31(2):101-106
元代戏剧批评是中国古代戏剧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它的观念从戏剧范畴著录、形态编纂、本体认识、功能感知、作家鉴定、优伶推介诸方面都发生了全新转捩 ,不仅初步提出戏剧创作、表演与戏剧沿革、嬗变的重要范畴 ,而且着手阐释戏剧基本原理 ,构建戏剧理论体系 ,为中国古代戏剧学的发展壮大奠定了无与伦比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