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化本位论是陈寅恪文化史观的核心,它是否有体系一直是学人争论的问题。通过研究,认为它有“文化”本位论、中国文化本位论、儒家文化本位论三个层面的含义。这三个层面所体现的从文化角度研究历史、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儒家文化精神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等思想,对陈氏的史学方法与信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娜拉和子君是新文化运动初期 ,知识分子为树立“新的妇女观”而引进和创作的两个“新女性”形象 ,但两人“出走”的涵义却大相径庭 ,一个是西方个人主义在女性生活中的成功蔓延 ;一个却宣告了西方个人主义在东方女性自我解放过程中引进的失败。以往研究过于注重两者之间存在的“时代差距” ,忽视了其间的“文化差异” :个人本位的自我解放不同于群体本位的恋爱自由———这正是东西方近代妇女观转型的不同文化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崇尚自我的个人主义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基本表现.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在中西方发展的力程,分析两者的优势和不足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4.
红色经典与群体本位观之间存在着反叛与倚重的双重关联,既大胆反叛传统家族群体本位,又急切认同现代阶级群体本位,"反叛"从话语层面顺应了人们的创新求变需要,"认同"从心理深层回应了人们的古老信念。这种反叛与认同的双重关联正体现了民族文化群体本位观的稳固性及现代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文化散文近年颇为盛行。本文通过对文化散文的三种价值取向:“个人本位”、“地域本位”、“民族本位”的比较分析,指出文化“大”散文应是文化散文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城市家庭变迁与家庭凝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社会变迁对城市家庭的影响,首先是从改变家庭的收入水平与收入格局、改变家庭成员的职业,及与此相连的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以及改变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开始的,进而影响到其他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城市社会在转型期所发生的社会变迁确实给城市家庭带来了若干离散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也有可能导致城市家庭出现因凝聚力不如以往而导致的不稳定。因此,对城市家庭挑战的实质,是对中国家庭以往所具有的凝聚力的挑战,也即是对中国家庭能否成其为家庭的挑战。在这个层面讨论中国城市家庭所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是两种因素或者说两种社会力量在影响着中国城市家庭的凝聚力。一种是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文化"及其主导的价值观,另一种是功利主义文化以及与此相连的个人本位的价值观。虽然随着中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日益深入,功利主义文化和个人本位的价值观也在拓展其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在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年青一代身上尤为明显,由此产生的两代人之间在价值与文化方面的代沟也有可能导致他们对"母家庭"的疏离,但是,由于与"家本位"文化相联系的"责任伦理"是向下倾斜的,因此随着年青一代步入婚龄并生儿育女,社会会教育他们,促使他们向家本位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本位思想集中体现在“家族”“国家”“集团”这几个方面,而西方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本位思想则主要体现在“个人”“权利”等方面。通过对于中西方的比较有助于理顺中国传统法律的集团本位和西方传统法律的个人本位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因天主教来华而产生的“儒家天主教徒”这一独特群体,是当时特殊历史文化环境下耶儒融合的结果.在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上,在救心、救世、救人的不同主题下,“儒家天主教徒”始终坚持儒家本位.  相似文献   

9.
民法本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 ,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 ,称其为民为本位 ,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他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 ,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 ,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10.
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代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位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它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引领,必须以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为支撑。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有效引领的基础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引领为目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在外延界定、目标定位、总体着力等方面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从主导政治文化社会整合难度加大、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将会长期存在、全球化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冲击、网络化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政治文化及相关学科发展滞后、西方政治文化的冲击和渗透、政治社会化渠道不完善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政治文化面临的挑战,此研究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的、法治的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议《围城》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不同的民族在对称谓语的使用及表达上都有其各自的系统和规则。因此,称谓语的翻译不仅是语码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间的交流。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然后通过对《围城》人物对话中称谓语的英译进行分析,阐述了中英文化差异对称谓语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深入探讨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围城》英译本称谓语翻译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指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先进的性别文化是由平等的性别价值、规范的性别制度和文明的性别风俗习惯构成的性别文化体系的总和.先进性别文化的内容从发展角度看,包括先进性别文化理想、先进性别文化战略、先进性别文化内核;从结构角度看,包括先进性别精神文化、先进性别制度文化、先进性别文化习俗;从实质角度看,包括男女平等、男女平权、男女互尊、男女共业、男女共强.先进的性别文化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导向功能、调适功能和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立足我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当前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必须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变革传统文化,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克服和消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造就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校园体育文化基本特征,论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及表现形式,揭示了校园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及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体育文化的关系,提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从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三方面进行的思路,从而表明,营造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倡导终身体育理念对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体魄,提高国民整体素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农业文化资源挖掘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茶产业融合农业文化资源发展的有利条件:茶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农业文化产品市场需求大和顺应地方产业培育方向等;从充分挖掘茶文化资源、积极发展茶文化休闲事业、开发茶文化创意产品和加强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提出基于农业文化挖掘的茶产业提升策略,以期依托农业文化资源底蕴的挖掘和利用,促进福建茶产业内涵提升.  相似文献   

18.
我们应该走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把校园文化等同于文体活动之类的课余文化,以及强调了学生主体却忽视了教职工的主导;还应该走出工作上重活动轻研究的误区;设施投入上偏低的误区;从内涵、特点、功能诸方面重新认识高校校园文化,才能在科学定位、师生共建、与社会共建三大方面创出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字不仅是汉民族文化信息的载体,它本身蕴育着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释读上古先民精神活动的活化石。通过古文字形体的透视,品位殷商先民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20.
西方战略文化研究:从文化主义到建构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西方战略文化研究的历史考察 ,认为西方战略文化研究从研究路径上分析经历了从文化主义到建构主义的演变。文化主义研究的是单位层次上的国家的战略文化对一国战略决策的影响 ,而建构主义则是在体系层次上国际政治文化对一国战略文化的建构作用。文化主义更多的强调不同国家战略文化的独特性导致了战略决策的差异 ,而建构主义则研究不同国家的战略文化由于受国际规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