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川端康成作为日本新感觉派代表作家,其早期的作品“新感觉”特征即十分明显,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中期创作的中篇小说——《雪国》堪称其“感觉艺术”的经典之作。《雪国》是川端康成从西方现代艺术中吸纳了新的表现手法,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对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的主旨 ,评论界见仁见智 ,有说是写爱情悲剧的 ,有说是写女性受难和女性归宿的 ,有说是写美的虚幻的 ,有说是写美与死亡的。本文认为 ,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 ,但论者都未注意到《雪国》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事实上《雪国》中有诸多中国古代文学的痕迹 ,《桃花源记》、《游仙窟》、《蚕女》、《牛郎织女》等作品与传说的影子在《雪国》中依稀可寻。由于这些中国文学因素的存在 ,《雪国》表现出明显的避世主题  相似文献   

3.
《雪国》是川端康成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代表作 ,自问世以来 ,毁誉不一。为此 ,从日本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派技巧结合的角度切入 ,力求揭示《雪国》整体上呈现出的忧郁、哀伤、抒情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68年,通过《雪国》、《古都》、《千只鹤》等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面向于改革传统的文学技法和表现形式,注重现实的感觉,把欧美现代派的小说技法和日本的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川端文学在具备民族个性的同时,也具备了世界性的意义,川端文学以及新感觉派文学给中国文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日文汉译的诸问题王清淮川端康成为日本文学争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界感到迷惘,因为日本文学的总体水平和一般质量并不比中国文学高,在读了《古都》、《雪国》、《伊豆的舞女》之后,迷惘很容易转为愤慨,指责瑞典人及北欧人没有眼光,因为中国人实在看不出川端的...  相似文献   

6.
《雪国》是一首美丽而有充满忧伤的梦幻曲。冷艳、虚无、缥缈的超现实的美集中反映了川端康成对美的执著追求。倘若将《雪国》看成一支凄凉、感伤的乐曲,那么虚无就是它的主旋律。幽玄理念与日本传统文化是形成其虚无思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他幼年父母双亡,由于从小缺乏亲人的关爱,川端康成性格内向、不擅应酬。1924年,从小就立志当小说家的他从东京大学国文专业毕业,此后他相继写出代表作《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声名大振后,常有人找上门来,拉川端康成参加各类活动。一次,川端康成身体不适,正在家休息,有位朋友却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当代文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雪国》,可谓站在巅峰的作品。它承继了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精神,又结合了西方文艺的创作手法,精准地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综观《雪国》,流淌于其中的,是一种不断的憧憬,以及随之而来的虚空,营造了悲美的氛围。拟从"憧憬的失落"这一点,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1968年,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千鹤》和《古都》“以其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他带来这一崇高荣誉的三部代表作品中的《古都》,是代表着川端康成后期更加成熟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的一部力作,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从传统的继承、人物的构造、环境的描写、风俗的体现看,《雪国》渗透着川端康成独特的民族审美情感,是其强烈日本意识的美学表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之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中国治理体制和中国治理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命题,"中国之治"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中国之治"的研究形成热潮。学界主要围绕"中国之治"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诸多理论成果,但也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等不足。未来,应突破学科界限,拓展研究视野;加强文本研究,深化研究内容;借鉴其他领域,丰富研究方法,促进"中国之治"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及其学术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三十年来我国宗教哲学的兀然崛起和高歌猛进与我国宗教哲学界宽松、自由的学术争鸣密切相关,特别是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宗教鸦片论"的"南北战争"密切相关.作者在对这一争论的过程作出历史追溯的基础上,强调和论述了这一争论对我国宗教哲学研究的巨大解放作用和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思想学术史上,曾出现过多种类型的"中国文艺复兴"说,或以清代学术比附欧洲文艺复兴,或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等量齐观,或认为中国儒家人生态度的复兴才称得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适的"五四文艺复兴"说.就形式和精神气质方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同,都致力于"人的解放",高扬人的价值,以文明的再生为目标.但从历史内容一面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完全不同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复古"策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十几年来国内学者在"协作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了回顾与展望.国内学者对"协作学习"的研究与探讨经历了萌芽、缓慢发展和快速全面展开的三个阶段.主要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各个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协作学习模式的探讨;3)协作学习的开展方法与策略;4)网络协作学习的实践研究;5)协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以及对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太少等等.  相似文献   

15.
忠孝之道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干。忠和孝都要求自觉地服从和维护权威,所以理论形态上的忠孝之道具有价值同一性。但在实践中随着忠孝价值地位的变化,忠孝之道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激烈冲突。忠孝冲突的理论基因是:忠孝冲突是人的属性的内在矛盾的体现;忠孝冲突是君权与父权矛盾的体现;忠孝冲突是公与私矛盾的体现。其实践表征主要表现为:注重亲情,就孝弃忠;舍孝就忠,以全大节;忠孝两难,杀身成仁。  相似文献   

16.
中西"关系"文化的历史探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就历史还是就现实来看,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独特的历史进化方式,造就了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发展模式,也造就了各自独特的关系结构和关系文化.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西关系文化历史起点的分析,说明两种关系文化的差异,并在比较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关系文化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佛经《毘奈耶杂事》中记载了16则有关智童大药和巧女毘舍佉的故事,包括:验呕物以判真假丈夫、沙绳、两难之题、搬移花园、公牛奶、以驴赔骡、计破村外失钱案、偷情不成付钱脱身、巧媳妇妙悟家书、以水中马影付赌注、辨两马之母子、辨蛇之雌雄、辨木棍之根梢、水中珠影认作真、美妇巧戏登徒子、猴子学人上了当。这16则故事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中都有类似的故事,这些经由口头传播,基本结构相同而外貌变异的故事群,在故事分类时,合称为一个类型。对不同国家同一类型的民间故事进行比较研究,将推动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艺术理论中,常以“再现”或“表现”言说艺术的本质,本文即试图以“艺术再现论”和“艺术表现论”来概括比较20世纪以前的中西艺术本质论,并从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因素出发探究“再现”“表现”在中西方的差异,以期更好地理解“再现”和“表现”。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的“中国哲学史”会不断地被改写或重写,这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呈现“马克思主义化”的继续展开、继续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回归原汁原味的“中国哲学”、整合式创新等主要建构模式。但在全球化语境下,只有面对中国现实,关注全球性问题和学术的世界性因素,探求新的哲学范式,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哲学史”建构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20.
古代“时”的本义为“四时”,即四季,内涵着周而复始循环之义。“四时”由二分二至的历法观测而来,在取法于天地的整体价值观念之下,“时”又引申出“时中”的哲理判断,以及“时政”的政治标准。“时政”意为依据季节、气候、历法而行政,而非“时事政治”的简称。“时政”思想根源于中国古人“天人和谐”的宇宙观与价值观,体现着取法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生存原则,对于古今政治均具有恒久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