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人类文化面临根本性变革的“现代之后”,探讨春秋战国与古希腊时期科学思想的“后现代意义”,旨趣在于有针对性地凸显其对寻求“现代之后”人类科学思想和文化更为健康的存在形态所可能有的借鉴意义,形成春秋战国与古希腊时期科学思想的有益的文化因子和文化生成要素,可以为当代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创新型国家的构建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一些有益启迪和借鉴。开启思想自由的精神家园;发展经济乃科学思想之物质支撑;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科学思想在指导实践中闪光。  相似文献   

2.
从交往的视角来观照德育,把德育看作是人类的一种交往实践活动,是德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德育思想在我国德育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时期的思想家从交往视角阐述了很多德育思想.厘清这些文化遗产,剔除其时代局限性,延承其内在合理性因素,是建立现代交往德育观的必要性过程,它将起到背景与渊源的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郗孟祥 《河北学刊》2007,27(6):233-235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兵学思想得以迅猛发展,主要有三个历史原因:一是频繁激烈的战争为兵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现实机遇;二是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为兵学思想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文化环境;三是出现了以孙武和吴起等为代表的杰出的军事家从整体上推动了中国古代兵学走向时代发展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4.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特别是铁器牛耕的使用,促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激烈变化,中国古代社会逐渐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形态亦随之产生重大变革。本文试图追寻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形态发展变化的历程,以探索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的开源与节用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制度相互斗争、相互交替时期,由于战争纷起,国家贫困,民不聊生。因此,诸子百家普遍认为,发展生产是富国富民的根本,而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要以农为本、以义为本,并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而在社会财富比较拮据的情况下,又必须以节用为本,做到"俭而有度",并且"制礼明分"。这些朴素的经济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和推行封建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阳信生 《船山学刊》2003,(1):56-58,91
正立场。当清政府不顾人民的强烈反对 ,大举借外债修路 ,出卖路权时 ,龙璋起而反对。他积极鼓动招股自办以抵制外债 ,先后发起组织“铁路股东共济会事务所”、“股东发起会”(被选举为办事员 )、“湘路协赞会”等 ,并刊行《湘路新志》(任主编 )、《湘路周报》等杂志 ,进行保路斗争。龙璋还以湖南商务总会总理的名义领衔呈文湖南巡抚杨文鼎要求铁路商办 ,为推动集股拒债 ,促成路工 ,维护路权 ,不遗余力。为实现己志 ,龙璋积极投身近代实业 ,如开办实业学校 ,创办汽船公司、开济、利济轮船公司、醴陵湖南瓷业公司、平民工艺厂、军用干粮厂、百…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等原因,社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在这迁移的人流中不乏各类人才。人才流动是实现人才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环节,它为各种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是人才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是我国古代第一次人才大流动。  相似文献   

8.
张翅 《理论界》2008,(6):130-131
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学术领域空前活跃,当时的儒、墨、道、法等各个思想流派都曾从维持社会安定的角度出发探讨过预防犯罪问题,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主张,既相互斗争,也相互影响和补充。其中虽有明显缺陷,但也不乏原始的综合治理和社会控制学说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第一次繁荣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消费最早的全面发展期.文化消费第一次进入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诸如文化典籍消费、文化教育消费、礼乐文化消费.诸子百家对于进入自己视野的文化消费现象,形成了各自的消费思想与主张.两千多年前中国人的文化消费思想,对于今天已经进入超级消费的中国人来说,反思一下由狂热的消费浪潮不断催生出一系列严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将会产生一定的启发与教益.  相似文献   

10.
郑观应的法律思想主张主要有提倡民权,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恤刑狱,改革法律从业者制度,审判公开公正,对犯人实行人道主义管理等。其中有一些是新颖而积极进步的,这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法律思想观念的近代化无疑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郑观应的法律思想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同时 ,这一时期也是各民族大融合迅猛发展的时期 ,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已经形成稳定的族体 ,并和周边各民族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和频繁的交往。华夏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 ,广泛吸收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成果 ,创造了博大精深、丰富多采的文化并渐次向周边地区幅射传播。本文拟着重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文化的南渐及其影响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南北朝时期佛教对法律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放 《船山学刊》2008,(3):145-149
作为主流思想之一的佛教,对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佛教冲击了儒家的忠孝、丧葬和等级观念,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为传统法律注入了平等因素。此外,佛教对犯罪起到了教化和惩戒作用,增强了法律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并影响了立法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石兰荣 《兰州学刊》2012,(9):208-210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阶层在"社会圈子"中担任的角色具有多元性。他们传播知识,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他们是道义的人间化身,注重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实现载道的艰巨任务;他们按照"道"的标准批评社会,把参与社会秩序的重建与改造当成不可推卸的责任。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阶层进行知识创造与传播活动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学富于辩证思维,这是人所共知的。辩证法是一个译名,原出于古希腊。事实上,中国古代也有与西方所谓辩证法相近似的名词,即儒家所谓“辨惑”与道家所谓“反衍”。孔子与其弟子常讨论“辨惑”的问题,所谓辨惑即揭发思想中的自相矛盾。道家则讲“反衍”,《庄子·秋水篇》云:“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反衍即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在先秦时代,辩证思想最丰富的是老子和《周易大传》,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不但在哲学方面富于辩证思维,在政治方面,也显示了辩证智慧,涉及到政治生活中的种种相反相成、对立统…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出人们的深刻思考和价值判断。就审美理念与艺术趣味而言,儒家仍然承续着礼乐教化的传统但赋予人本新意,道家则愤世嫉俗高扬返璞归真的自然无为,墨、法尽管立场不同却各自提出简刻、峻厉的实用主张,而随着礼崩乐坏和标新立异,人们具有了更多的世俗情致。"轴心时代"所产生的重要理念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度,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给人以丰富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迁入或从中原逃归的狄人多分布于内蒙的南部地区,阴山以北及大兴安岭地区则是分散的狄族部落较多的区域。匈奴初居于今内蒙古的东部相邻地区,后迁入河套及大青山一带发展壮大起来,战国时期应处于阶级社会并建有初步的国家形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历史画卷中,春秋战国时期是光彩夺目、激动人心的一章。此时虽然战乱频仍政局动荡,但生产力却有显著提高,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城镇商业尤其繁荣;社会文化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总之,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此时社会发展的动因,前人论述已相当详备,本文只想就平常较少为人所重视的两种因素——知识分子(即智能之士)和商人资本——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157-160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独树一帜,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央官制、地方官制以及职官的管理制度等主要问题,力图勾勒连缀出一条楚国官制演进变迁的发展脉络。透过官制,可以清楚地看到楚国是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贵族政治体制的国家,这种政治体制对于楚国历史的兴衰以及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发展与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时代和"轴心期",中国传统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础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为代表的和谐社会主张,构成了后世政治智慧的主体,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巍翔 《兰州学刊》2008,(8):149-152
春秋战国对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影响,以及我国封建社会的长期稳定性,学者们从很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大体上没有从大文化生态的角度进行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思想文化活跃的社会转型时期,三者在时空上一致,相互促进,生动地展示了技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在互动中形成了一种差序的文化生态: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协进为新的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形成和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物质基础;二、旧的上层建筑的解体和“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我国封建政治制度和文化意识上层建筑的基文章化形态;三、文化扩散和教育下移以及“百家争鸣”的形成从思想文化上巩固了社会变革的成果为以后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合理论证和预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