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霍桑的《红字》作文本的法理分析后,我们发现,霍桑虽然在小说中把女主人公海斯特描写成了一个反抗当时社会意识和宗教统治的女权主义运动精髓的人物,但是霍桑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女权主义者,他仍没有脱离当时传统的宗教和社会意识影响,海斯特最后的回归正说明了霍桑对女权主义理想观作了彻底的解构与颠覆。  相似文献   

2.
《红字》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霍桑在这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这一反叛形象,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女权主义者的经典形象之一。霍桑在《红字》中通过海斯特.白兰这一女主人公向读者展示了17世纪父权制度下自然与男性、自然与女性、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表达自己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海斯特与自然一样,同样处于被压迫的地位,都是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20世纪兴起的新兴文艺批评手法女权主义批评理论分析霍桑小说《红字》中女性角色海丝特·白兰、珠儿以及各种有名无名的妇人.结合19世纪女权主义浪潮的历史语境,本文指出通过霍桑对角色各异、性格鲜明的诸多女性形象的描写,尤其是对海丝特和珠儿前后矛盾对立的描写,揭示了霍桑的《红字》是对女权主义理想的解构.霍桑在作品中仍宣扬和肯定了当时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男权思想,即作品反映了霍桑的男权意识、社会意识和妇女观.  相似文献   

4.
霍桑在<红字>中艺术_技巧的运用独具匠心,珍珠的象征意义更是耐人寻味.对宗教伦理道德观念的过分关注及对生命本身的忽视引发了世人对海斯特悲剧命运的重新审视,道德自我和内在自我的抗争与妥协敦促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5.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探究人的复杂心理和罪恶对人造成道德、情感、心理上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海斯特的复杂性格,进而揭示霍桑笔下的人物的多面性,海斯特的反抗对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霍桑的《红字》在诞生一个世纪后,进入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野。这一视角的分析指出,以宗教为代表的父权制对人性残酷的压抑不但造成了诸多如海斯特这类女性命运的悲剧,也扭曲了男性生命状态,而回归自然、人性,于母性中汲取力量,是摆脱异化、重获生命和谐的希望与路径。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男女主人公狄姆斯迪尔和海斯特身上交织着自身的种种欲望与当时社会按照《圣经》所制定的法律道德规则之间的矛盾斗争。他们的本我欲望与超我意识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他们坎坷的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红字》中的珠儿是作者霍桑着力塑造的一个文学形象,她是自然、完美的象征。她的形象映照出小说人物的矛盾关系和当时的社会宗教矛盾,同时展现了作者霍桑矛盾的思想。她的完美揭示了矛盾的存在,并在这种碰撞中给作品以希望的闪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罗格·齐灵窝斯心灵的发展阐述了霍桑所表达的宗教意识,认为霍桑对 “恶”的评价视角是含混的,充满了矛盾的:一方面他戴着清教主义的有色眼镜,对旧的道 德观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认同,另一方面他将“恶”的起因归咎于清教对人性的摧残、扼杀, 并对人性的“善”寄予了希望。霍桑宗教意识的矛盾性与其家庭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颠覆”与“含纳”是指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在《红字》中建构“反叛性”女性话语时与清教父权主流意识形态之间既对抗又依赖的矛盾思想。一方面,霍桑在《红字》中主要通过让女主人公海斯特诉诸于华丽的服饰、拥有神秘力量的波儿以及沉默的生活姿态三种媒介重构本来象征罪恶的红字,试图颠覆、解构主流权力话语;另一方面,霍桑与清教父权主流话语之间存在着“共谋”关系,他勾勒海斯特如此反叛的新女性形象只是为更好地说明清教社会内部存在的运行机制:清教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收编”与“含纳”激进性力量来稳定和巩固自身意识形态的发展。霍桑通过海斯特“反叛”与“回归”双重形象特征展现出的“颠覆”和“含纳”,思考了清教新英格兰时期的社会运作模式,也为后世带来了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内部机制运作模式的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1.
霍桑代表作《红字》的主题一直是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道德学派提出《红字》的主题是人类之罪,反映了作者清教徒式的罪恶观,但霍桑对待男女主人公模棱两可的态度却又使人对此产生怀疑.女权主义研究则强调《红字》女主角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而小说蕴涵的女权色彩却又被霍桑字里行间的嘲讽所冲淡.政治学派认为《红字》包含革命主题,而小说中对复辟和恢复秩序的偏好倾向却又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革命保守、怀疑的态度.新文化论者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的神话式文化寓言,然而,在小说中却找不到由一条主线贯穿的、统一的文化"神话".这一切源于霍桑的模糊风格使小说具有多重的复杂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作家,霍桑及其作品不仅被伟大的作家一再提及,更有许多文学、文化史学家对他展开了深入研究.近代甚至还有文学理论家认为霍桑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可以用“霍桑的传统”这一术语来形容.文章追溯了从19世纪中期到21世纪近150年国外霍桑研究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几乎每一种文学流派,如新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精神分析研究、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批评等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少不了文学理论与霍桑研究的结合.或许这一代代评论家对霍桑及其作品的关注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与同时代男作家纳丹尼尔.霍桑笔下的海斯特.白兰,作为维多利亚时代典范的叛逆女性形象为人们所熟悉。虽同为时代的反叛者,但相距近两百年的这两位女性形象,却具有迥然各异的性格特色。本文试从宗教对主人公心理内化、与文本中其他人物关系以及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特定意象隐喻三方面,从多侧面观照两位女主人公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4.
试析霍桑作品中的科学家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宗教思想及当时的浪漫主义思潮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霍桑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善恶冲突,并且总是在揭露各种摧残人性、威胁人类或者使人堕落的罪恶。本文试图从他作品中的科学家、医生的罪恶的形象来分析霍桑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持有消极的否定的态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红字>这部小说中,霍桑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四个不同意义的替罪羊:齐灵沃斯、海斯特、丁梅斯代尔和小珠儿,而且赋予每个替罪羊应经历的仪式,从而完美地呈现了替罪羊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母题.  相似文献   

16.
清教思想对霍桑文学创作影响深远,本文从霍桑对近现代科技的态度、人物心理的描写及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安排三个方面来解读霍桑宗教意识中的科技观、原罪观和善恶观等。  相似文献   

17.
《拉帕齐尼的女儿》是霍桑以他惯用的讽谕手法写成的寓言小说 ,传统的解读之一认为作品表现了对科学和理性的怀疑和反叛。本文试图从“罪恶”这一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入手 ,探讨霍桑如何在浓厚的宗教背景下传达自己对人类的道德质疑和人道同情 ,以及独特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的美国曾进行过一系列对国家身份、价值和命运的探索。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塞勒姆镇一个没落世家的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也加入了对价值观和命运的讨论。在其著名的小说《红字》中,他为主人公海丝特违背当时宗教和社会法律的"罪过"进行正名,同时积极地倡导自然法则高于上帝之法的启蒙思想,并通过对海丝特命运的描述表达了他对封建政权与教权的激烈抨击,以及对美国人权主义人文理念的热切向往。  相似文献   

19.
霍桑的小说大多主要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着重探讨社会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作者通过其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清教社会的宗教伦理观,抨击了清教社会伦理观对性爱、婚姻的严厉惩罚。霍桑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伦理因素。本文以《红字》为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通过对小说中悲剧人物的伦理身份及复杂的伦理关系的分析,解读霍桑小说中人物悲剧的成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霍桑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发生在清教社会伦理背景下,悲剧人物改变各自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伦理身份,违背了清教社会宗教伦理道德标准是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自文艺复兴以来,宗教与世俗之间孰去孰从的两难抉择一直是困扰着西方作家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乔叟和霍桑作品的分析,揭示二者在宗教和世俗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和对这一难题的共同答案宗教爱的世俗化与世俗爱的宗教化,而这也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学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