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要做好班主任工作,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到身教就要求班主任从人格、知识、情感、言行等方面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班主任只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伴之以生动透彻的说理教育,才能产生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感力量,才能对学生施以良好的身教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道德”诂义 道德一名,乃中国古代思想中一极重要之范畴。而考其初义,则皆与行路有关。《说文》:“道,所行道也。”《荀子·王霸》:“道,行也。”《尔雅释诂》:“道,直也。”综此,道之本义,道路也。引申之,顺路而行亦谓“道”,或称“得道”、“有道”(“有”初义训取,见《经义述闻》)。再引申之,万物生灭所循之抽象规律亦称“道”。故庄子言:“道,理也。”(《缮性》)老子言:“道者,物之所由也。”(并见《庄子·渔父》)韩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释名》:“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德之本字,在甲骨文中从直从行,与今之“循”字形近(容庚说),“示行而视之之意”(闻一多说)。《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尚存古义。但其后此字之形与义变异甚大。其字本义今存于晚出之“巡”字中(《说文》:巡,视行皃)。而其字形在西周金文中则演变为“德”,战国古文中演变为“惠”,其义亦大变。所最可注意者,是字中增入“心”符,为甲骨文中所不见也。《左传桓公二年》:“在心为德”。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教师,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授业解惑”。  相似文献   

4.
前人在论及文学源流、《楚辞》地位之时,尝以为屈子骚赋为继往开来之一代文学。刘勰云:“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己轩翥《诗》人(《诗经》的作者们)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1)王国维称:“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2)鲁迅说:“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子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然则《骚》者,固亦受三百篇之泽”,“《离骚》之出,其沾溉文林,既极广远”。(3)  相似文献   

5.
丘浚(1420~1495),也作邱浚,字仲琛,号琼台,广东琼山人。年幼好学,过目成诵。明代景泰五年(1454)考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见闻广博,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 丘浚的经济管理思想集中体现于《大学衍义补》一书中。南京的真德秀曾著有《大学衍义》,共43卷。以四书中的《大学》为本,援引儒家典籍和史事,并附己说,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要。但丘浚认为“真德秀《大学衍义》于治国平天下僚目未具,乃博彩群书补之。”于是又“仿真氏所衍之义,而于齐家之下,又补以治国平天下之要”。因为是补《大学衍义》之作,故名《大学衍义补》(共160卷)。  相似文献   

6.
释“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以上所引是柳宗元《捕蛇者说》一文的开头两句。对于其中的“以”字,注家颇多分歧,仅手边能见到的即有下列几条: ①以啮人:以(这样的蛇)来咬人。(《唐宋文学作品选讲》,浙江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②以啮人:以(这种蛇)咬人。(《古代散文选》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  相似文献   

7.
《聘礼》郑注“其相去也,公之使者七十步”,是指主国摈者五人加使者之介七人,其每两人间距皆为三丈六尺,合之约为七十步;又《聘礼》郑注“相人偶为敬”之“人偶”乃名词,“相人偶为敬”意为以佐嘉宾行礼为敬;虎贲本为周王之近卫队,后逐渐成为勇士的代称,与军队编制无关,其长虎贲氏也非高级职官;北大本《仪礼注疏》断《仪礼·丧服》郑注“则劬非慈母也”为一句,乃误从贾公彦之说;《汉书·艺文志》“今删其要”之“要”,当依《周礼》郑注解释为典册。  相似文献   

8.
迺贤(1309—1368),《四库全书》作纳新,字易之,别号河朔外史,葛逻禄人,元时将葛逻禄译作。“合鲁”。葛逻禄或合鲁,都是汉语“马”的意想,故乃贤又称葛逻禄易之,合鲁易之或马易之。乃贤祖籍是“北庭西北,金山之西”。(危素《金台集跋》)北庭即今之新疆吉木萨尔,金山即今之阿尔泰山。《四库全书总目·河朔访古记条》载:“郭(口罗)洛(即葛逻禄)者,以《钦定西域图志》考之,即今塔尔巴哈台也”。塔尔巴哈台,即今新疆塔城地区,其地理位置是和危素的跋文相符的。由此可见,乃贤祖籍即今新疆塔城。  相似文献   

9.
《扬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曾刊拙文《〈史记·项羽木纪〉中的两个“当”字》,现再补两证: 一《管子·小问》记齐桓公与管仲密谋伐莒,而为齐之役人东郭邮察知一事,亦见于《吕氏春秋》、《说苑》等书。役人或作东郭牙、东郭垂等等,但事迹相同,记述文字相似。役人是从两人谋划时的神色、口的形状、手指向莒国的态势,并结合“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的实际而判断出来的。役人回答两人诘问时,关于手势的陈述,各书所记如次: “兴手而指,势当莒也。”(《小问》) “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吕  相似文献   

10.
《史记·吕不韦列传》:“始皇帝既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毒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毒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桐轮”,张守节《正义》云:“以桐木为小车轮”。“关桐轮而行”句则无解。《索隐》及《集解》于此句无诠释,历来学者及注家亦未闻有言及之者。良以事涉秽亵,君子所不乐道。然所谓“以其阴关桐轮而行”者,并非望文即知其义,是以千载而后,此句犹是疑团。人所不道者,未必其义自明。桐,木之轻者也。以为小车轮,未知小至何种程度,设  相似文献   

1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虽历三十春秋,但至今仍是最受信赖的一部教科书,然本书虽几经修订,而于传统训诂学所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仍有去取可议之处。今仅就教学偶识,略记于此,以求正于专家达者。1、“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触龙说赵太后》)注:“自己却勉强散散步,乃这里当‘却’讲。”按:根据文意考察,“乃自强步”应为顺接因果复句,正因“不欲食”才“强步”,也因强步才“嗜食”。故“乃”当为“于是”义也。而“自”有“即”之义,可解为副词“就”(此义参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这一段是触龙为劝说太后而用自身情况设喻,以求太后保重身体,是不当以自身之勉强而去劝说别人也去勉强的。因此,这里的“强”字不应是勉为其难,即在没有能力或能力不  相似文献   

12.
关于“……之为……”这种句型,杨树达先生在《词诠》中用以下例句进行分析, (1)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2)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3)唯行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荀子·不苟》)杨树达先生认为这种句型的“为”是“句中助词,宾语倒装时用之。”这种看法,对于解释以上三个例句,似乎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但实际情况是,“……之为……”这种形式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关系,以上三个例句只能代表“……之为……”句型所表  相似文献   

13.
释洞过水     
《释洞过水》曷为作也?为《记洞过水》而作也.《记》两收戴段二家之集,今先明作者,以理误编之惑;次释水名,以订俗说之诬.段玉裁《经韵楼集》(道光元年刊)卷七有《记洞过水》(代寿阳令龚导江),《戴东原集》卷六亦有《记洞过水》(己丑代),不云代谁;惟“从者应日昨雨盛”,段玉裁乾隆壬子《覆校札记》出校语“本作雨甚”,段集正作“雨甚”,以此为异,余文悉同.刘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谱》于“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公元一七六九年)下云:“是年作《记洞过水》一文,自注代寿阳令龚导江.”又谓《戴东原文集》亦有之,“一字不异,未知段作或戴作.”寻光绪壬辰张煦监修本《山西通志·山川考》“入汾四水·洞过水”未录龚导江《记洞过水》,注云:“案此记乃戴氏震作,见东原本集”,不云段作,亦无疑辞.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于“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下不云作记,乃于“三十五年庚寅”下云;“是年有代寿阳令龚君(导江)《记洞过水》一篇”,与戴集注“己丑代”者有一年之差,今  相似文献   

14.
明中叶以后,阉党专政,实行残酷的特务统治。官吏“下乡追征,豪强者则大斛倍收,多方索取,所至鸡犬为空。孱弱者为势豪所凌,耽延欺赖,不免变产补纳;至或旧役侵欠,责偿新佥,一人逋负,株连亲族;无辜之民死于(艹垂)楚囹圄者,。儿数百人。”(《明史·食货志》)造成“三家之村鸡悉尽,五都之市粟皆空”(《明史·王宗沐传》)的黑暗现实。农村破产,农民大量流入城市,促使了工商业的发展,工人、市民  相似文献   

15.
以 yǐ一、用。以,篆文作(?),从甲骨文(?)金文(?)变来。《说文》:“(?),用也。从反已(?)。”王筠说:“已,已也。已,止也。用则不止也。字义与已反,故字形亦与已反。”(见《说文句读》卷二十八)《小屯甲编三五四》:“以众,王弗悔。”(“众”指奴隶,“以众”,用奴隶作祭品。)《经法·道原》:“(道)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论衡·程材》:“洗洿(污)泥者以水,燔(烧)腥生者用火。”  相似文献   

16.
(一)导言按笔者《古代典籍所记载亲称新解》所考,弟与叔是不相类的两种亲称,弟为同父同母或同族之昆弟,而叔就不然,是属于婚姻之族的对方,为姐妹夫,在古昭穆之制婚姻之亲来说,姐妹夫又是妻昆弟,今之称“内兄”或“内弟”。因而郭公鼎堂有“盖姑舅乃互为夫妇者,姑舅之子,即妻之昆弟,妻之昆弟亦即姊妹之夫。”(见《沫若文集》14卷《释祖妣》329页)笔者在《怀念郭沫若师承其创新精神》(载上海版《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7.
林剑鸣先生在《秦汉时代的丞相和御史大夫——居延汉简解读笔记》(《兰州大学学报》1983.3)一文中,认为御史大夫是“为率(牵?)制丞相而设”,其职掌是监督和牵制丞相、分割丞相之权。我认为林先生的论断是难以成立的。第一,关于《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据此人们认为御史大夫之职掌就是(?)助丞相统理政务,为副宰相。林先生认为此“乃后人之误解,汉代人并不这样认为”。他说: “‘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举《诗经·大雅·生民》“不坼(按即“坼”字)不副”及《礼记·曲礼上》“为天子削瓜者副之”为证。于是得出:“‘副丞相’者,分割丞相权者之谓也。”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白。一个是“副丞相”之副是否与此二处之副同意。按“不坼不副”是指生孩子,孩子从母体生出来犹如分割母体之肉。“为天子削瓜者副之”是指把瓜剖切开。(参郑玄注)若“副丞相”之副同此二处,则可解为“分割、剖切丞相”,即从内体上分割丞相。此意决不可解。可知林先生所举例证无法说明问题。其二是汉代人对“副”如何理解。《史记留侯世家》“误中副车。”《索引》引《汉官仪》“属车即副车”。蔡邕《独断》:“奉车郎御属车三十六乘。北郊明堂则省诸副车。”此副车即属车。《释名·释首饰》:“王后首饰日副·副,覆也·以覆首。亦言副,贰也。兼用众物成其饰显。”《后汉书·景丹传》“迁朔调连率副贰”。注:“副贰,属令也。”《续汉书·舆服志上》:“后从为副车。”《后汉书·南匈奴传》左贤王为单于“储副”,此外,两汉书中还有副中郎将、副王、副校尉、副封、副侯、副使等名称,皆为副属、次贰之意。总之,汉代人所谓“副”是指从属、次贰,与今天所谓正副之副同。并没有分割、剖开之意。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一句:“所谓华山洞者,从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见全国通用高中第一册语文教材)原句可译成:“有个名叫华山洞的,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命名的”。阳,山的南面;以,连词,作“因为”讲,表示前后句子是因果关系。然而细细推敲,无论从课文内容或文字的字  相似文献   

19.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营作阿房宫和骊山墓,调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史记·蒙恬传》在叙述赵高的身世时说:“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隐宫”的含义,《正义》称:“余刑见于市朝,宫刑一百日隐于荫室养之乃可,故日隐宫,下蚕室是”。  相似文献   

20.
将《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率”,训为“帅”还是训为“循”,其分歧之实质在于对《中庸》人性论之理解不同。《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和“尽性”、“成己”,实际都是性善论的观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以源自人性的正确“心术”为“人道”,以“性爱为近仁”,讲“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实皆性善论的观点。故其所谓“长性者道也”,是指循人性固有之善而长之、教之,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说法并无矛盾。所以,汉宋学者训“率”为“循”,乃为确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