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笔者认为,研究融入的途径,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目的性与规律性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合创新.首先,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体系,提出并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其次,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采用教学相长、实践体验及问题解决等教育方式;最后,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体系,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对四个关键载体的融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力、渗透力、影响力和传播力.首先,要融入课堂教学,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其次,要融入校园文化,构建"一元主导、和谐共生"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再次,融入管理服务,在管理制度设计实施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最后,融入新兴媒介,注重其在主导思想文化传播中"喉舌"与"耳目"双重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全过程。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相似文献   

4.
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地融入教学体系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性的重要环节之一。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材体系要坚持指导性原则、贴近性原则和迁移性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系部要从各自的层面去协调互动地推动融入工作。  相似文献   

5.
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本质意义上,是要将生态的要素融入整个文明.在前生态文明时期,人类文明的发展欠缺了生态的向度,引发了人类文明的危机.要实现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必须实现生态与文明的相互融合.生态融入文明和文明融入生态,是生态与文明融合的一体两面,其实现基础是生态劳动.以生态劳动作为生态与文明的互融中介和实现基础,担保了生态文明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时代课题,元宇宙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必然面对的技术基础和社会环境。作为新的技术基础,元宇宙将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从零散化走向系统化。作为社会环境,网络沉溺问题、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数字异化问题在元宇宙依旧存在,甚至风险加剧,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在元宇宙中依旧面临着种种危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未来掌握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手中,要合理面对数字技术及其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处理好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人与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利用数字技术的特征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地方文化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高校要通过深入探究挖掘地方文化精髓,不断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把地方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育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为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场域,四史”教育在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育人价值。“四史”教育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剖析其价值意蕴,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探索其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实理路。高校应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四史”教育以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聚集理论武装,切实提升融入的政治性;坚持守正创新,切实提升融入的科学性;推进成果转化,切实提升融入的有效性。以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9.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和客观必要性,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向日常生活回归,要在教育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改变对主体性的理解,教育目标要贴近生活,内容要源于生活,形式要切入生活,方法要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对于非思想政治课,尤其是公共基础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育人功能。通过探索研究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元素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物理”的教学设计,首先分析课程中可以进行思想政治育人的元素,然后结合这些元素,组成教学设计的各个板块,给出润物细无声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元素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同类课程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与政治不是同步发展的,有时甚至是对立的。二者的递次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科学技术不具备独立的行为能力,考察它的价值体离不开“人”的因素。人“政治动物”的属性赋予科学技术以物化了的政治力并使其上升为意识形态,对国内和国际政治持续发生着作用,对整个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也许是政治发展的最大变量。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宗教与法律良性互动的必要性、条件和可能,提出了宗教与法律互动的模式和策略:坚持政教分离原则,保障宗教与法律的和谐共处。一方面要强化法律的社会控制功能,以法律确认、保护、引导宗教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弘扬宗教的积极向善精神,以宗教陶冶、滋养、促进法律生长升华。  相似文献   

13.
突破从属论、独立论和多元论的二元对立思维,文学与政治之关系理应是一种相互缘起的想象关系,它们因想象一种好的生活而有所关联。这种想象具有否定性、不可能性和超越性。落实到具体的政治生活和文学创作时,两者也应以一种想象的关系而存在,一方面政治须从文学文本中汲取制度策划的资源,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对政治的实际运作也有所影响。另一方面文学也须对现实政治的种种存在可能性进行积极的想象,将之作为自己不可缺失的资源之一。以想象为纽带的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思考,将为当下的民主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现代政治视域中的合法性关涉现代公民社会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应当服从的"合理的个人主义"的理性原则,而实践理性的基本机制是主客体间互为"扬弃"。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合法性核心命题是政治主客体之间互为"扬弃"的合法化机制的理性证成。一方面,政治主客体的客观地位需要通过政党政治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现代性进行"解释"而证成;另一方面,主客体互为"扬弃"的合法化机制需要通过对经验中的合法化范式进行逻辑的"改造"证成其正当性。  相似文献   

15.
组织政治行为是组织中的个体通过非职位性权力的运用,以影响或试图影响组织内利益格局和关系格局的活动。从组织政治行为的两重性分析组织政治产生的根源,并从人本观点出发,分析组织政治行为的人性基础,可以得到如下的认识:组织政治行为并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领导者(管理者)应该从更加符合人性的观点出发,识别他人的政治行为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对他人的政治行为保持足够的职业敏感性,同时,要恰当运用权力并发挥权力的积极作用,避免自身政治行为的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参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参政是指妇女参与政治决策和政务管理的活动,即:妇女参政一方面是指妇女和男子享有同等的权利,并共同行使公民民主的权利的活动,另一方面是指妇女在各级党的机关、各级国家机关担任领导职务。马克思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可以从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的衡量。”妇女参政是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所以,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包括男女平等地参政议政,尤其是少数民族妇女的参政议政,民族地区才能与全国同步平等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领域在技术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政治态度:右派学者坚持从自由概念出发,把技术看做是与政治伦理无涉的工具或手段,并常常为技术发展设计一种美好的未来;左派知识分子则从平等概念出发,认为技术是一种政治伦理偏好,并可以纳入政治伦理批判之中。但这两种不同政治主张应该被看做是可以互补的。这种互相建构关系意味着在不否认右派学者对技术给予的热情希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左派学者观点去发现技术带给人们的某些负面效应,然后通过重塑技术发展方式赋予技术以公正、民主、生态和效率等社会内容,以便推动技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政治空间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其特性、限度与诉求等基础性问题愈加成为深化研究无法绕开、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网络政治空间的独特属性包括虚拟与现实、公域与私域交互,固定与流动、国别与国际交汇,非理性与理性、技术与政治交织。从空间意义、政治本性、伦理意义和国家意义角度,网络政治空间具有公共性、属人性、正义性和主权性的限度。走向理性应当成为网络政治空间的基本诉求。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纳入到交往合理化的框架中来建构技术批判理论。他把社会看做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双层结构模式,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表征的是目的行动合理性和片面的社会合理化,技术自身的控制性会导致整个现代社会的生活世界殖民化。对于技术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技术进步和社会生活实践之间建立一种辩证互动的民主对话机制,也就是通过政治的对话和公众舆论在技术与民主之间进行合理地讨论和对话。一方面,启发社会的政治人物纠正仅仅满足集团利益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合理的控制和发展科学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消解当今社会的技术统治现象。  相似文献   

20.
民主机制是民主政治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是民主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当代中国的民主机制一方面保证了民主政治的正常发展,但另一方面,宪政机制的教条化、目标机制的理想化、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的不完善又制约着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政治意识的欠缺、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不断的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完善民主机制,才能保证民主政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