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学珍 《社区》2005,(2):52-53
张老头耳朵不好,他是我们单位社区大院儿的看门人,人称张聋子。他说话的声音特大,那天他手里挥舞着几张汇款单,对我嚷开了:“你来了3张汇款单。”他奇大的嗓门把路人和小贩的目光全都吸引到我的身上。待我快步迎上去的工夫,张老头又再次大声地唱起票来:“一张25元,一张30元,一张120元,你发了。”带着不满转身离开时,我又听到张老头和小贩们的议论:“她经常得稿费单,是我们这里的大款。”我几乎要愤怒了。张老头听力不好,所以造成了他的嗓门奇大,而他又是个喜欢嚼人细故的老头,偏偏他是大院儿的看门人,邮递员把信件、包裹和单据都交给他,由他…  相似文献   

2.
快乐老头     
镇上有个老头,开着一家快餐店。忙时,走店串堂,有说有笑,幽默风趣;闲时,一张报纸一碗茶,津津有味,一脸阳光。那爽朗的笑声,乐呵呵的神态,好像一尊笑佛,人们因此都叫他“快乐老头”。  相似文献   

3.
孟凡 《社区》2013,(33):46-47
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81号院里,有一东一西两座很漂亮的三层小洋楼。近些年来,网上传说这里是“鬼楼”,甚至称其为京城四大“鬼楼”之首,还说从上世纪60年代后这里就没有人居住。事实不是这样,我从1960年到1971年就住在这里,并度过了童年时光。  相似文献   

4.
李教授是历史教授。与他靠近,一股男士香水味会扑鼻而来。据说,李教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养成了搽香水的习惯,于是大家都说他的身上有股“外教的味道”。但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和教授,他的身上有着厚重的中国味。用他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学了点外国文明的中国糟老头”。  相似文献   

5.
老头鱼     
海里有一种长得像癞蛤蟆似的怪鱼,黑褐色的身躯上没有一片鳞,大头巨口,嘴唇上长着一排锋利的锯齿,活像《天方夜谭》中的魔王。因为它鸣叫的声音极像老头儿的咳嗽声,所以渔民们叫它“老头鱼”。“老头鱼”有个蛮好听的名字,叫“(?)(?)”。  相似文献   

6.
北京崇文区的金鱼池大街早已消失。原来它长不到二里,东西走向,街南边是天坛的外墙,街北边即是全国闻名的龙须沟,西从精忠庙街南口起至北天坛根,即  相似文献   

7.
夏菲 《社区》2012,(5):36
刚到社区工作时,居委会给我们这一批刚毕业的大学生租了房子,但是没过多久,因房屋拆迁,我们不得不搬进小区内的一个宿舍楼里居住。宿舍楼是一栋旧办公楼,虽然每人一间房,但卫生间在房间外面,进出很不方便。刚搬进宿舍楼,对一切都很陌生,不认识院子里的居民,除了我们这几个年轻人,基本上不跟别人讲话。有天晚上,我吃完饭后,走到小区院子门口,  相似文献   

8.
东直门内大街:一位阅尽历史的老人东直门内大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东北二环路以内,是一条古老的街巷,它像一位阅尽历史的老人,时时在追昔抚今。东直门修建于元代,最初被称作崇仁门。在老北京的城门中,东直门专门走运木材沙石。元、明、清三代,各种建筑所需的木材,一般都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到通州,然后再由东直门进京,因此当  相似文献   

9.
吴晓 《社区》2010,(8):18-18
1967年7月9日,是幽默大师、散文家林语堂与夫人廖翠凤女士欢庆50年美满婚姻的日子。他们把结婚50周年纪念日命名为“金玉良缘”。夫妻俩都是福建人,然而。他们“穷”与“富”的家境却是天壤之别。林语堂家境贫寒,廖翠凤却是厦门鼓浪屿银行家、首富的二小姐。他俩门不当、户不对,其中的情缘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0.
当贫困超出“物质匮乏”的含义时,很多人都无法规避它。新时期“三农”小说对乡村社会的贫困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书写。贫困群体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人穷志不穷”型;第二类是“人穷志也穷”型;第三类是“志穷人不穷”型。这三类形象反映了乡村社会部分农民在物质、精神、心灵、情感等方面贫与富的胶着状态。  相似文献   

11.
邓宗俊 《社区》2011,(29):16-17
斜戴的贝雷帽和烟斗.永远是黄永玉的标志。大师、名士、绅士……这些尊号戴在他头上总像小一号的帽子。这个87岁的老头依然时尚。比我们更“先生”。  相似文献   

12.
一生欣赏花木,但从未真正爱上花木,今年一趟温州之行,却使我深深地爱上了她们。我称它为老头“新恋”。自幼在家,家父四兄弟共居的院子里,左边是丁香树,右边是柚子树,还有阶前各种各样的盆栽。天天看见曾任温州籀园图书馆馆长的大伯父在浇灌,一旦开花,香气扑鼻。可我却习以为常,真乃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的人生目标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将来成为一个好玩的老头,就像我现在喜欢的好多老头一样。比如黄永玉。听说他是全北京最早开私家车的几个车主之一,而且是高层特批的。真正让我感慨的是,开车时,他已经过了六十岁。老爷子还写诗,写成一本诗集,然后一本正经地和一帮老友到书店里慢慢地读,退休后的李瑞环都来帮忙,没什么起立握手,大家都玩得开心。而在北京的东郊外,老爷子大手笔建了一个园子叫万荷堂,时常高朋满座,有重要聚会老爷子寄出亲笔书写的请柬,即使游戏也正规  相似文献   

14.
棋局     
渤海 《山西老年》2011,(3):33-33
口误 小高的父亲因病住院了,被安排在3号床,住2号床的老头姓刘,是个热心肠。  相似文献   

15.
过去,地主、资本家和一切剥削阶级都说:“穷沾富光、富沾天光”。意思是说农民、工人都是靠他们养活的,我们穷人沾了他们的光。这真是昧着良心说黑说。速三岁小孩都知道,一个人要生活,不管他是那一个,都少不了食、衣、住、行用,要吃饭就要有柴、米、油、盐,菜。这些东西是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都是我们农民和工人种出来的,做出来的。土改时,我们农民都唱过“谁养活谁”这只歌,这只歌是说:  相似文献   

16.
张大维 《社区》2005,(13):29-30
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曹家林社区是远近闻名的“穷”社区。曹家林社区“穷”,并不是说居民收入低,经济“穷”,而是说曹家林社区居委会“穷”。他们既没有可供支配的公共资源及可创收的项目(如公有门面房租金收入,公有居住房租金收入等),街道办事处和上级职能部门拨给的办公经费也很少,曾经还没有办公用房,就只有书记主任一肩挑的“铁娘子”带领着3名女青年开展社区工作。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穷”社区,“娘子”们凭借着“亲民”的政策,竟然打开了社区工作的局面。“志愿服务”捞筹码“‘穷’社区,志不穷,我们还有31名有奉献精神的直管党员,这…  相似文献   

17.
一起住到202宿舍时,我才知道与我同屋的是不同专业的女硕士。研究生宿舍楼有个很别致的外号,叫做教堂二号,究其原因,是因为里面住的大多是女硕士,就如网上流行的那个有趣的段子里所说,女硕士大多是修女,女博士是灭绝师太。修女住在哪里?就住在教堂里。  相似文献   

18.
刘瑛 《社区》2013,(13):47-47
“社区的垃圾堆为什么还没有处理?新硬化的大街怎样进行绿化?亮化工程如何开展?”日前,在山东省沾化县富国街道富国社区的“诸葛亮会”上,30名居民代表和党员代表就道路维修、环境卫生、社区绿化等十余项内容6个问题进行了讨论,社区工作者逐一记录并作答,对当场答复不了的3个问题则承诺在3天内以书面形式答复给每位代表。  相似文献   

19.
青石村这个名字,虽然普通,但很雅致。 青石很普通,但用途广泛。用青石铺成路、街,砌成桥,刻成碑,或是在小溪边将衣服直接在青石板上锤打,都有可能因此而得“青石”地名。南京新街口附近曾有一条用青石铺成的大街,名叫:“青石街”。  相似文献   

20.
元杂剧中常用“住坐”一词,一般注本对此均未作解释,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也未收此词,唯朱居易先生《元剧俗语方言例释》一书,对“住坐”作了解释。《例释》说:“住坐:鸨母,虔婆。”这个解释是错误的。致误的原因是,朱先生看到元杂剧中妓院鸨母上场自报家门时,每每用及此词。如《对玉梳》第一折搽旦云:“老身姓顾,在这松江府住坐。”《度柳翠》楔子搽旦云:“俺是这抱鉴营街积妓墙下住坐。”特别是第二例,律之以现代汉语,便把“住坐”误为名词,以为是虔婆的别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