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本文主要探讨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和华人族群身份的历史建构过程,重点强调殖民历史、政府角色和政党政治对族群关系的影响。西方殖民势力向马来半岛渗透的过程中,伴随着一套有关族群种类的认知和管理手段。欧洲殖民者将“马来人”土著化,将“华人”他者化。“懒惰”的马来土著和“有用”的华人外来者之迷思便始于那一时期。这种有关族群性的论断被马来政客不断复制,成为他们推行马来人优先政策最有力的借口。1969年之后,马来民族主义的复兴和非马来人的回应已经令这个国家的族群关系越发分化。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是世界上典型的多民族地区,东南亚国家除泰国之外,均经历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由于殖民者对东南亚不同民族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再加上东南亚各国在争取民族国家独立的过程中曾受西方古典民族主义思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种语言"的影响,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独立之后不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因素,引发了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矛盾和冲突,甚至产生民族分离意识.作者认为,在多民族国家里,缩小不同民族的经济差异、消除民族歧视、允许多种宗教和多元文化并存,是促进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廖杨 《广西民族研究》2001,2(3):103-110
远古时期的港澳台地区属于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文化圈”。本文从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探讨百越文化圈与东南亚族群的历史渊源关系,并简要分析了古越人南下东南亚的海陆(或东西)两条路线及古越人与东南亚主要先民之一马来人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化漂流自徘徊--港澳台与东南亚族群关系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杨 《广西民族研究》2001,6(4):109-116
明清以前港澳台与东南亚族群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我国南海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发展来进行.明清以降,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后先后侵占港澳台地区,并把港澳台地区作为他们掳掠贩卖苦力华工和华人妇孺的重要基地.这些不同时期被从港澳台地区贩运到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一方面深受着西方殖民者的欺压剥削和残酷统治,同时他们与当地土著的族群关系又时常被西方殖民当局所挑拨,故其常处于漂流徘徊的被殖民的境遇;另一方面,漂流南下的华人族群又因其内部的文化差异而曾一度徘徊不已,后才与当地族群有所融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形成及其族群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跨境民族是随着中国南部与南亚国家边界的变迁和最后确定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诸多民族不断迁徙发展而形成的,因此,这一地区的跨境民族在认同各自所居住的国家的同时,许多人又一直对他们的故土保持着一种认同,并与中国境内的相同民族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个群体也就成为了联系云南乃至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一条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6.
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与"民族"概念上存在着交叉关联.族群关系、民族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不一定都构成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有时也不一定能够准确地表述特殊的社会关系,族群关系却可以化解民族关系表述的"潜在危机".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具有多向性、非对称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学校族群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始终是社会民族关系的缩影,对社会族际关系、地区稳定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对民族地区高校族群关系的基本态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一部分华人选择信仰伊斯兰教,加入马来族群,这种身份转换从表面看是经济利益驱动所致,即他们希望借助族群身份的转换享受国家给予土著的优惠政策;然而,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这种转换实际上呈现出一种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断裂和冲突。一方面这些马来西亚华人已经加入信仰伊斯兰教的土著族群,一方面他们又与土著不同,这个悖论揭示出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身份转换的目的并非单纯的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也是为了追求社会公正和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广西客家族群关系为例,探讨族群关系在文化自觉的指令下,族群互动的方式、特征、规律及其作用.认为以文化自觉为指导的族群互动体现了国内族群关系的一般规律与特征;造就了和谐的族群关系,使客家文化成功转型不断创新,并使客家族群和汉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文化自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对构建现代和谐的国内国际族群关系具有显著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并分析了老挝民族识别与划分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对中老两国不同的民族识别和划分标准进行对比 ,认为中老跨国民族或族群若按中国的划分标准为 11个 ,若按老挝的标准为 16个。根据作者的识别和划分 ,文章进一步论述了中老跨国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族群关系。最后 ,作者还就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论东南亚的华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庄国土 《世界民族》2002,3(3):37-48
东南亚的华人族群是 2 0世纪 5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的东南亚当地族群之一 ,是东南亚各当地国家民族的组成部分。东南亚华族的前身是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东南亚华侨社会。从华侨社会到华人族群 ,东南亚华人经历了从侨民社会到落地生根族群的蜕变过程 ,其根本标志是从全面认同于中国到全面认同于当地社会。东南亚华族并非统一的族群 ,而是对分散于东南亚各国的华族的统称。东南亚各国华族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各不相同 ,其华族意识和凝聚力的强弱程度也大相径庭。总体而言 ,东南亚华族的发展趋势是逐渐与当地主体族群融合 ,塑造共同的国家民族。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作为一种观念或一种进程 ,已经波及整个世界。据学者考证 ,“全球化”一词是 1 985年莱维特 (TheodoreLevitt)在其《市场全球化》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① 后很快在学术界和政界传开 ,以至现在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语。关于全球化的定义 ,戴维·赫尔德等学者指出 ,全球化是“一个 (或一组 )体现了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可以根据它们的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加以衡量———产生了跨大陆或者区域间的流动以及活动、交往以及权利实施的网络”。② 全球化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观、民主…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马、华两族关系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是一个华人人数较多的国家。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华人两大民族的关系呈现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政府的华人政策相对宽松 ,民族关系总体而言比较和谐 ;二是马来人享有法定特权 ,华人谋求民族平等比在其他国家更难 ;三是民族纠纷连绵不断 ,且呈越演越烈之势。本文认为 :尽管马来西亚的华人与马来人的矛盾不算特别尖锐 ,但由于马、华两族法律地位的不同 ,以及从“马来人特权”这个大原则指导下必然出现的施政偏差 ,马、华两族之间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消除 ,各种各样的民族问题仍会不时出现 ,并对两族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主要利用文献以及作者的实地调研等材料探讨东南亚占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和谐关系。认为占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和谐模式的基础建立在对彼此文化的认同上。两者之间在文化领域存在诸多的共性。占人与马来人在民族文化上的认同不仅仅停留于学术界,而是广传于民间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并构建了中南半岛与海岛地区民族和谐的一个典范。这种和谐现象是很值得人们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 众所周知,东南亚华人的社会文化具有明显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它对当地华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华人与当地民族的融合有哪些作用?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受资料所限,本文只涉及东南亚华人社会文化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16.
当代台湾的“原住民”与民族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时远 《民族研究》2003,2(3):27-42
当代台湾少数民族和民族问题 ,是大陆民族学界亟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的台湾少数民族“正名”运动为切入点 ,分析了台湾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生活的现状和问题 ,就台湾少数民族的政治诉求及其表现在民族问题话语中的误区进行了探讨 ,揭露了“台独”势力利用“原住民”问题分裂祖国的图谋 ,认为台湾一些人对所谓“南岛民族”的炒作实质上就是要宣扬服务于“台独”目标的“泛南岛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conventional literature on diaspora politics tends to focus on one ‘homeland’ stat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sojourning’ diaspora around the world. This paper examines an instance of ‘bifurcated homel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since 1949.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hanging dynamics of China's and Taiwan's diaspora policies towards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 throughout the Cold War and post-Cold War periods. They were affected by their ideological competition, the ris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the ‘indigenisa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y. Illustrating such changes through the case of the KMT Yunnanese communities in Northern Thailand, this paper makes two interrelated arguments. First, we should understand relations through the lens of interactive dynamics between international system-level changes and domestic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Depending on different normative underpinn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e foundations of regime legitimacy have changed. Subsequently, the nature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diaspora and the homeland(s) transformed from one that emphasises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during the Cold War, to one infused with nationalist authenticity in the post-Cold War period. Second, the bifurcated nature of the two homelands also created mutual influences on their diaspora policies during periods of intense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18.
云南回族向东南亚的迁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继德 《回族研究》2003,78(2):36-46
约从明末清初开始,由于战争、起义及逃避政治改革等诸多原因,云南回族穆斯林曾先后多次由开辟已久的西南丝路通道迁入缅甸、泰国北部等地,并进而形成两个定居境外的回族穆斯林派生族群———"潘塞人"和"秦和人"穆斯林。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潘塞人"、"秦和人"的迁徙历史、社会结构、人口分布等方面的综合考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云南回族迁徙东南亚的历史脉络,为回族学跨境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是一个涉及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还不多,主要是学者们对其界定尚有不同看法,有的甚至不承认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存在。本文在确认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基础上,简要阐述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与跨界民族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