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钱钟书先生“比喻多边”、“每举一而不及余”的观点出发,先以汉英两种语言中的例句分析同一喻体可能具有的多义性及读者应以立喻者之心为心的必要性;后指出比喻中喻义可能具有的歧义性及其消极和积极的两重作用;最后论述汉民族在“边”的选取上的保守性及其根源,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比喻思维的日渐开拓  相似文献   

2.
对成语“拈花惹草”,几部常见常用、影响很大的辞书,将其词义释为“指男子乱搞男女关系或狎妓”“比喻(男子)挑逗、勾引异性”。这些释义是有问题的,至少是不够准确的;它与一些典范的作品的用例是不相符的。这样的释义会误导人们对“拈花惹草”的正确运用。“拈花惹草”的词义可补释为:拈,用手指夹、捏取物,引申为“习弄、摆弄、玩弄”;惹,招引、挑逗;花、草,借指异性。比喻挑逗、玩弄异性;今多比喻男子挑逗、勾引、玩弄异性。  相似文献   

3.
《比喻及其分类问题研究》一文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回顾古代比喻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二是对现代关于比喻分类研究问题的主要成果进行介绍,简评;三是就比喻分类研究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提出了比喻的单位问题、分类的标准问题。在讨论中,引入了“群喻”的概念,并对比喻的下位类进行了四次划分,从而将32个比喻下位类简化为16个。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史上诞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古今中外诸多文学理论,都涉及诗歌形式、符号探讨。如修辞、话语规则、句法结构搭建了诗歌的表层结构,象征和比喻又构成了其情感深层表达的“有意味”的空间。研究诗歌的艺术性、审美性,文本形式和符号学意义分析方法是基石。从三个方面解读余光中诗歌:(1)形式表层:韵律、句法、词汇主题;(2)“符号”示意:比喻、组合与联想、直陈或曲现“虚幻的生活”;(3)“合式”原则。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比喻都是语言修辞中一类最常用的辞格。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中日两大民族的文化交往有几千年的历史,日语又使用汉字,因此,两种语言中多种修辞手段是相互渗透的过程。在汉语中比喻的基本定义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而在日语中“比喻”又是如何定义的呢?他似通修辞法(譬喻)规范地讲,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近性,正是这一相近性为拙文提供了言论的基础。所以,认定义角度讲,汉语与日语比喻辞格是相近的。在汉语中,比喻的主要类型有:直喻、隐喻、借喻、提喻等;在日语中,主要有:直…  相似文献   

6.
时代在变革,语言也在变革,新词新语新用法不断出现,使得编城现代汉语新词典的工作应接不暇.值得注意的是,新造词语中发展最旺盛的一类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段构造的,我们称这类词语为“比喻式词语”,它包括“比喻式会成同”和“比喻式短语”.一、对比喻式词语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比喻的修辞方法之受到重视,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吃巧而理至”.尤其对于为师者,善用比喻会使你的讲解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感人、透明清澈、通俗易懂。《学记》中作了这样的强调:“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可见古人对比喻的重视.然…  相似文献   

7.
“抽象式比喻”是一种既古老又全新的比喻形式,语言学界涉猎甚少。笔者对此略作探索,辩证出“抽象式比喻”与“虚喻”的不同,进而简要分析了此种比喻的抽象阶梯的三种不同情形和两种结构形式,并用实例证明了此比喻的存在理据。  相似文献   

8.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2013,(6):F0002-F0002,F0003
王雨中,家协会理事、.作品展览”;日本巡回展”现为苏州科技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和苏州市美术作品先后入选“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术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览”;第七回、第八回“中国现代版画作品:“法国中国文化年(锦绣江南)展览”等。作品被多家美术馆收藏。  相似文献   

9.
“比喻”和“比拟”作为两种独立的修辞手法,在古今汉语实践中,可谓历史最久,使用范围最广,出现频率最高,修辞效果最明显了。然而,至今对于“比喻”和“比拟”的关系,特别是二者之间的区别这样的问题,尚无理想的答案。本文提出种种理由,力图说明“比喻”和“比拟”本应同属一个辞格。一、“比喻”和“比拟”的混称与区分在古今文谈和诗论中,常常将比喻和比拟混称。关于这一点,郑远汉先生在《辞格辨  相似文献   

10.
在所有的修辞格当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比喻了。比喻的运用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很多比喻。诸子散文,已广泛运用比喻;直到今天,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比喻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其独特功能。虽然以前的修辞书往往把比喻作为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但大多都侧重于比喻的分类,而对比喻的“二柄”与“多边”涉及得很少,对这两种重要的修辞现象研究得更少。钱钟书先生在他的力作《管锥编》中精辟地揭示和阐发了这两种独特的修辞现象。这不能不说是钱先生在比喻辞格上的一个重大贡献。本文拟就“喻之二柄”与“喻之多边”这两种修辞现象,谈谈它们的含  相似文献   

11.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没有一位作家能如钱钟书创制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新譬奇喻;而在当代学术著作中,也未有一部能如钱著给予比喻现象以如此丰富而深入的理论说明和发现——即使是专门的文艺语言学、修辞学著作,甚至是径以“比喻研究”标目的著作。比喻自然是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运用中一个极基本的修辞手法;但对钱钟书而言,意义却并不限于此,在这里,比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并进而意味着一种“文学语言的擅长”(《七  相似文献   

12.
比喻与中国现代新诗的修辞阐释李怡在人类的文学活动乃至一般的语言活动中,比喻是最基本的修辞方式,特别是对于格外讲究语言形式、推敲文法结构的诗歌艺术,情形更是如此。中国古人一向把“六诗”、“三义”作为诗的几大要素,其中就包括了作为语言修辞的比喻(比);即...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大音希声”是以比喻来说明“道”的特点的,它涉及到文艺创作中“有”和“无”、“虚”和“实”的关系问题。虚实结合、重虚的方法,表现出中国古代文艺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美学特点。虚和实的具体含义,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主要的有:一,虚和实的关系即虚构和真实的关系;二,虚和实指文学作品中虚字和实字的关系;三,虚和实的关系就是作品中的神形、情景、意境的对立统一;四,虚即文艺作品中未直接描写的部分,实即直接描写的部分。对文艺创作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大致有两种:一是实以引虚,二是虚中孕实。无论实以引虚或虚中孕实,均应虚实相济。  相似文献   

14.
“百一”温州苍南一家非公民营超市企业。“百一”凭借一百分追求的信念,几年来,连续获得省、市、县及全国各不同的荣誉。2004—2005年,分别获得第六届省级“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第七届省级“价格、计量信得过”单位;省级“商品准入工程示范”单位:省级“商业名牌企业”单位;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世说》中九个不大引人注目的问题一一检视,认为:一、六朝人惯称《楚辞》为《离骚》;二、东晋一代重视吴声民间歌曲,《世说》是最早提及吴声歌曲的书;三、张湛曾撰《古今九代歌诗》七卷,《古今箴铭集》十四卷;四、世人以郗超比苻坚,非无缘故,乃同“好施”、“奉佛”、“广交才能之士”等;五、《世说》记泰山南城羊氏特多;六、《世说》记单忱后人“诸羊后多知书,而射、奕余艺莫及”有误;七、“羊孚年三十一年”是正确的;八、东晋士大夫作兴书扇;九、《语林》一书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6.
裘丽萍 《社区》2008,(34):23-24
本刊关注“顺风车”问题由来已久,今年第七期,曾对居民自发组织顺风车走入困境的问题做过探讨,其困境的造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管理者对顺风车行为不放心,认为其与“黑车”——无照运营行为难以区分;二是来自顺风车活动本身的无序状态,的确有黑车打着“顺风车”名义拉客;另外也还有搭车者的不文明行为打击了车主的热心……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比德”自然审美的基本观照方式。比喻的三种不同形式分别构成了三种不同的“比德”审美观照方式:明喻构成了说明性“比德”审美,暗喻构成了摹态性“比德”审美,(整体性的)借喻构成了象征性“比德”审美。比喻修辞的转换表明,随着“比德”审美观念的演进和深化,自然物象与人物特征在结合方式、结构位置和关联程度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泾渭分明”是一个普通的成语,诗词文章常引用。可查阅辞典之后,竟越发觉得清浊难分。《汉语成语词典》的解释是:“泾、渭:甘肃、陕西境内的两条河,古人认为渭水清,泾水浊(实际是泾水比渭水清),两水在陕西境内汇合时,清浊分得很清楚。比喻人或事物的好坏就象泾水和渭水的清浊一样,分得清清楚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简洁而明确:“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辞海》对泾渭的解释,以《诗·邶风·谷风》中的“泾以渭浊”为基础,引孔颖达疏“言泾水以有渭水清,故见泾水浊。后常用…  相似文献   

19.
对中学语文通用课本高三册中《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所援引的“滥竽充数”的故事,八一年的《教学参考资料》谓之为“类比论证”,八二年的《教学参考书》谓之为“比喻论证”。这个称谓的改变,说明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容易混淆,因而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 比喻论证,就是以人们熟知的事物和道理作比喻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例如,战国末期纵横家苏代在说服赵王不要伐燕时就使用比喻论证。苏代巧妙地把赵侵燕、“燕赵久相支”,比作“鹬蚌相争”“两者不肯相舍”;把秦比作渔父,“渔者得而並禽之”,从而说明,赵如看不到真正强大的敌人是秦国,而与燕互相攻打,不但于燕赵两国不利,而且会给秦造成可乘之机,最后燕赵两国都有被秦灭亡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元散曲中有相当多的比喻,同唐宋诗词相比较,其比喻还出现了不少新鲜活泼的样式,具有士。下的特点:1、明喻特明;2、隐喻更隐;3、博喻更博;4、比喻的喻体常见而易懂。这些特征与元散曲直率、通俗的特点和讲究娱乐的功能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