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3.
如何学习各门法律呢?立足法条!历年律考主要考察对法条的理解和熟悉程度。当然像法理.国际法、国际诉讼法、国际私法等法条很少的,另当别论。考过研的朋友注意了,司考不考名词解释.简答问答题。因而死记硬背只有死路一条.熟悉法条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才是出路。怎么知道哪些法条有用、有无可考性?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一一做题!但凡考试.最终检验我们的是会不会做题。若平时不是真枪实弹的训练.打起仗来只能是纸上谈兵。我的做法将各法历年所考知识点一一列出,对各知识点下考过什么题做了详细评析。不难看出有的知识点考察重复率极高,竟然还有个别题几乎相同.只是换了一下题型,单选变多选。若时间充裕,多做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廖慈惠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3):40-43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话性影响深远,其流变历经五阶段:第一阶段指“苏格拉底对话”——通过对话探寻真理,这是一种辩证法对话。第二阶段是“梅尼普讽刺”,它以喜剧手法戏拟现实,“非圣无法”、“疾虚妄”,是一种文学性对话,也是对辩证法的变异运用。辩证法的内在思想对话构成对话性流变的第三阶段,康德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其代表。第四阶段涉及新型对话关系问题的提出。布伯论述了对话的“我——你”关系问题,将对话性的研究提升至新水平。第五阶段始于20世纪初,巴赫金视“对话”为一种语言哲学方法,认为对话无处不在,并指出开放式的“复调对话”是对话的最高形式,从而全新地发展了对话性。 相似文献
5.
儒学是由孔子继承周公的典章礼乐制度而建立的,孔子把富有政治色彩的典章礼乐制度民间化、社会化、人情化和人际化;孟子在孔子所做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周公的典章礼乐制度人性化、人格化,甚至自然化,从而完善了周公的典章礼乐制度,也确立了儒学在当时乃至其后的重要地位。后世的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基本是按照这一思路推进儒学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7.
沈文慧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3):101-104
学界在谈到梁启超的文学思想时,往往只关注其叱咤风云的"三界革命",而忽略了他后期与文学相关的学术活动。考察这些学术活动,会发现他文学观念前后期的巨大反差,呈现出鲜明的从功利到审美的发展路向。梁启超文学思想的流变,既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文学思潮变迁的缩影,也是过渡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8.
李达武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赋是《诗经》六义之一,本义为“铺”刘勰所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其后,荀卿以《赋篇》爰锡名号,屈原、宋玉以楚骚广其声貌,于是,赋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呱呱坠地.从文学形式上看,赋的流变经历了从韵文、骈文到散文的过程.从文学精神上看,赋则由为文造文到为文造情,最后发展到为情造文的境界.三段曲式:为文造文·为文造情·为情造文汉代,是赋的摩登时代.此时,辞赋家多为帝王的公卿大夫、言语侍从.他们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迎合了帝王附庸风雅和好大喜功的心理需要,一时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9.
吕洪年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0(1):65-70
天姥山是浙东的名山,唐代诗人李白曾写《梦游天姥吟留别》,该诗为李白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天姥山到底在哪里?李白为什么要梦游?事实上,李白诗中的天姥山当在古越州剡县境内,它作为道教的洞 天福地之一,早在唐前就已出名,所以李白入浙,便称:“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在“唐诗之路”上具有其他景点所不能代替的价值,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应当积极开发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0.
汪国华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6):44-47
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从流动人口踏入城市那一刻并随之而生存下去的一系列问题,涵盖城市择业、城市生活、子代教育等,是一个一体性而非截面性的问题。对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认知应采取一种通盘全面的考量方式,而真正实现流动人口生存状态“从游离到稳固”的转变,需要在解决城市适应问题上持有连续统的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11.
赵谦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22,(4):82-88
对比米兰·昆德拉在“捷克时期”和“法国时期”的小说发现,其中的叙事艺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叙事主题方面,政治和音乐是捷克时期小说中的重要母题,而到了法国时期,流亡主题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在叙事结构方面,捷克时期的小说复杂多变,到法国时期则变得简约随性。此外,相较捷克时期,昆德拉在法国时期越来越淡化对创作技法的关注。梳理昆氏叙事艺术的流变历程,可以为作品的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艾战胜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3):19-23
由于默顿的开创性贡献,科学社会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纲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据着科学社会学研究的统治地位.但是,自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发表后,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理论面临诸多挑战,最终在20世纪70年代遭受到爱丁堡学派的全面解构,科学知识社会学取代了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理论,成为了主导的理论.不过,这种变化与科学的发展实际是相应的,也顺应了主流哲学现的转变和科学社会学本身理论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谭俐莎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94-98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带来的不仅是媒介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媒介内容与形式全方位的变化,为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各种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与想象空间。由于互联网的深度介入和参与,基于网络传播环境之下的纪录片创作,与传统创作形式相比,正在发生从创作理念、创作形态到运作方式的全方位变革。个性化的创作理念与多元共生的创作形态成为网络纪录片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曾宪松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
清朝晚期。国势弛废,恰似江河东流,不可羁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与封建主义的传统因素相互交融,毒蚀着中国的社会肌体。面对愈积愈厚的社会弊病,清王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力求稳住日益倾颓的统治地位,于是大兴教育,以培植支撑清王朝大厦的人才,便成为一项时兴的重要措施。张之洞。这个活跃于晚清政治舞台的封疆大吏,对教育的兴办一向十分重视。早在督理两广政务时,他便在广州创办了广雅书院。调任湖广总督后,张之洞把兴办教育作为其洋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就广雅书院的成规加以改造、完善,于一八九○年正式创办了两湖书院。 相似文献
15.
唐岫敏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5)
本文研究了20世纪上半叶英国传记的发展轨迹,将整个20世纪可分为4个阶段,上半叶两个阶段,下半叶两阶段.上半叶传记发展的总体特点是反传统,重实验,注重传记作家的主体性.亚传记从自省式发展到回忆录和自我辩解式.小说理论催生了传记理论的发达,导致传记文学化.这一时期重要的传记现象是新传记. 相似文献
16.
摩利支原本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印度婆罗门教神明,后来被佛教吸收,被称为摩利支天或摩利支菩萨。在佛教中,摩利支天又由男神变为女神,又由曼妙天女变为三头六臂的恐怖之神。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于佛教密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摩利支天随佛教来到中国,不仅受到佛教徒的崇拜,而且还被道教吸收,演变为道教神明斗姆。 相似文献
17.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14-117
20世纪初的新小说从一开始便肩负着文学启蒙大众的功利任务,但因其过于锋芒毕露的政治话语,限制了文学审美特性的表达,甚至客观上背离了预设的启蒙任务。在此期间,中国传统的写情消闲与近代化过程中的游戏化、商业化观念合流,发展出另一文学写作向度。新小说经过短暂的政治叙事高潮后,最终转向去政治化的鸳鸯蝴蝶派文学。 相似文献
18.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40-48
那伽是印度神话中人首蛇躯的半神灵体,居住在位于海底的沃焦石山,知晓许多神奇的法术。后来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一,护持佛法。从图像上来看,龙神以"龙蛇"形象最早出现在犍陀罗地区。随着佛教东渐,龙神神话的叙事与图像藉着宗教的中介,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而呈现不同的风貌。龟兹地区"灌浴太子"的龙神或为二龙或为数龙;敦煌地区"灌浴太子"突出九龙形象;青藏地区以"龙舞"的方式祭祀和崇拜龙神。因此,龙神神话的流变不仅表明中国和南亚山水相连,其直接交流的历史异常悠久,内容丰富,而且对丝绸之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至深且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伴随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历史性转变,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整体面貌和创作也发生剧变。从叙述视角上来看,十七年到新时期初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始终以政治视角为主,作家对叙述视角的确立更多地是出于表达文学立场、创作思想和政治诉求的考虑,极少出于对文学形式、技巧、审美价值做出思考。1980年代中后期开始,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进入新的创作阶段,其中叙述视角从政治化的外部视角向个人化的人性、心灵的内部转移成为这一创作阶段转型的重要标志。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意味着作家创作立场的选择和确定。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视角从十七年、新时期及至90年代持续至今的转变,从政治视角到人性视角,从集体叙事到个体叙事,标志着知识分子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知识分子精神反思的深化。 相似文献
20.
丁晓卿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5):80-82
新时期的农民为了适应社会变革而自觉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经济行为 ,他们的性格、心理各异 ,最终形成这样几种类型 :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民 ,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农民以及比较发达经济条件下的农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