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北易帜”,是 1 92 8年末北洋军阀的最后政权奉系军阀政权以和平方式和对等条件 ,统一于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结束 ,是国民党新军阀完成中国统一的象征 ,对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这一事件中 ,张学良先生是最重要的历史角色。本文拟从中日关系史的角度 ,对张学良先生以大智大勇的民族气概与日本帝国主义的英勇斗争作一阐述。一   1 92 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革命后 ,以张作霖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摇摇欲坠。到 1 92 8年春 ,宁汉合流后 ,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基本…  相似文献   

2.
张学良、杨虎城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著名爱国将领,1936年12月12日,他们激于民族义愤,毅然扣押了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然而由于他们在历史上与蒋介石的关系不同,与共产党的关系不同,加之在西安事变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因而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对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报复,从而导致了他们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3.
张天社 《唐都学刊》2006,22(6):128-132
西安事变期间,周蒋曾会面两次,一次在12月24日晚上10时许,一次在25日上午10时许。前者由宋美龄、张学良陪同,后者由宋美龄、宋子文陪同。前次会面因时间已晚,仅简单寒暄了几句,再次会谈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的承诺。周蒋会谈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交换条件,也没有更加隐秘的内情,从而廓清了周蒋会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期间,面对强敌环伺,内战一触即发的严重局面,张学良、杨虎城与中共中央坚持"三位一体"军事格局,厉兵秣马,积极防御,以军事斗争配合政治谈判,以坚定态度促进和平实现;事变甫发,身为军人的张学良、杨虎城和中共领导人立即进行了针锋相对、果敢应变的战略部署;事变中期,面对南京"主战派"步步进逼,先是提出转入外线,灵活制胜的大胆设想,继而又构思了诱敌深入,智勇取胜的军事计划;事变后期,针对蒋介石回南京后所谓"善后处理",展开了严阵以待,决而自卫的奋力抗争。灵活有力的军事斗争,显示了"三位一体"制止内战、逼蒋抗日的坚强决心和坚不可摧的团结精神,有力地控制了局势,稳住了阵脚,迫使蒋介石和南京政府不得不顺应潮流,接受张杨提出的抗日救国主张,促使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5.
如果更多人能像雷锋那样,一辈子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做一个“平常的好人”,也善待身边“平常的好人”,那么这个社会就找到了“最大公约数”,就能形成精神合力团结起来向前走。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已经永载史册了,但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以下简称《回忆》)中却对这段历史进行了肆无忌惮的篡改。他说:西安事变前,毛泽东给张学良电报“推动张学良反蒋抗日”,“西安事变是由于中共‘抗日反蒋’之宣传主张而来”。西安事变发生的电报一到,“我们这些中共中央负责人,没有一个想到可以和平解决”,“幸好莫斯科的回电于13日晚间到达了”。“斯大林对西安事变发出的那个有名的和平解决指示”,要“毛泽东抛弃张学良”。这个  相似文献   

7.
1936年12月31日,国民党军事法庭会审结果出炉,由军统负责管束张学良的命令下达.张学良与至友宋子文在宋的官邸——鸡呜寺公馆门前握别。从此,这对有着数十年交情的朋友天各一方。“相见无限凄然”,张学良用这六个字来形容27年后他们的阔别重逢。其中曲折与悲凛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8.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中美关系经过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但是在美国国会内部却始终存在着一部分对美国台海政策高度关注的国会议员,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所谓的“中国帮”和“台湾帮”议员群体。这部分亲台议员尽管数量不多,却对美国台海政策的制定和中美台三边关系的顺利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在本文中,笔者以国会“中国帮”议员推动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阻挠行政部门承认新中国、“台湾帮”议员支持和促成李登辉访美等事件为例,探讨了国会亲台议员对美国对台决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祖 《阅江学刊》2009,(3):107-113
黄郛早年系“同盟会”成员,后留学日本结识蒋介石,并与其结为盟兄弟,关系非比寻常。20世纪20年代中期,迅速崛起的蒋介石曾多次邀请黄郛担任政府职务以作襄助,但黄郛始终游离于政府边缘。然而,是否具有政府官员的正式身份,并不减弱黄郛作为蒋介石“高级幕僚和咨政”的作用。蒋、黄之间的关系却在“请”、“辞”互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维系。黄郛是蒋政治棋局中一颗关键的“棋子”,更是对日妥协外交中的同盟。  相似文献   

10.
王元涛 《东西南北》2014,(17):71-73
标准的投机分子 孙中山的儿子,与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孙科在《八十略述》中说:“从前听说张作霖是土匪出身,以为他粗鲁剽悍,及见面之后,方知他长得非常清秀,个子不高,不像土匪一类的人物。”足见,“土匪”之说,早在民国年间即已流传甚广。但事实上,张作霖从没当过土匪,倒是加入过正规军。张学良晚年在自述中说,张作霖为父报仇误杀他人后,曾在宋庆的毅军短暂栖身。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1901年6月3日)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房乡鄂家村张家窝堡。系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张学良1919年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后,相继任团、旅、师、军长等职,开始参与军机。1921年秋,应日本政府之邀,赴日参观秋操。日军操演十分整齐威武。张学良深感日军之强,非中国之福,尤其对东北更具威胁性。观操后,日人邀他参观甲午战争时日本从中国掠去的“战利品”,并问他有何感想,实际上“这是日本人在向他示威”。张虽回答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甲午战争时的中国了”,但心里却惴惴不安,深为中国前途而忧。这次到日本参观军事演习,日本给他“留下很不好的印象”。①由于民族自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九一八事变前、事变中、事变后有关张学良的大量史实,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说明传统的张学良“代蒋受过说”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13.
齐夫 《东西南北》2011,(24):77-77
我们常常在电视剧中发现蒋介石的名号实在太多,常见的就有“委员长”、“总裁”、“委座”、“校长”等等,可见这个老蒋在其”职场“里的傲人经历。  相似文献   

14.
西安事变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和十分突出的地位,这不单是张学良、杨虎城的伟大贡献,而是张、杨和中国共产党共同奋斗的结果。张、杨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用兵谏方式逼迫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为历史转变提供了契机,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巳成为人们公认的事实。但放蒋并没达到西安事变预期的目的,也就是说联共抗日的任务没完成。是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不懈努力,坚持  相似文献   

15.
窦春芳 《社科纵横》2007,22(7):105-109
关于西安事变相关人物的研究,史学界主要集中研究的是毛泽东、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宋美龄等等,叶剑英在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充当了重要的历史角色,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各种关于"西安事变"的图书资料中却很少提到叶剑英,2002年第5期《炎黄春秋》杂志发表了《人民日报》社纪希晨的一篇文章,最终打破这种寂静,一时间,学术界就此争议纷纷,在西安事变前,叶剑英是否已经知道消息?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20名红军将领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中曾赞誉东北军说:“东北军过去是有过抗日的光荣历史的。长城各口之战,声振华夏。”长城抗战虽声振华夏,但讲述长城抗战史的书籍、报刊却没有或很少提及长城抗战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张学良,长城抗战的主力是东北军这一重要历史事实。一、张学良主政东北与兼理华北军务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被炸身亡之后,张学良从北平秘密潜回奉天,19日正式就  相似文献   

17.
谢启念 《社会工作》2008,(11):41-42
王水生,这位从戎24年、33岁任团职军官的硬汉子,2000年10月调任江西省吉安市民政局局长,开始做着人世间救苦救难的善事和好事。与这份职业一样,王水生是个好人,群众夸他是个“好局长”,同事夸他是个“好兄长”。  相似文献   

18.
《东西南北》2014,(5):30-33
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还有蒋介石,您可曾注意过这六位政治历史人物的媒体存在感?如果用传统关键词来概括他们六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毛泽东与他的“战友”、“接班人”、以及“对手”。  相似文献   

19.
辽宁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张学良先生的故乡. 张学良先生辞世后,辽宁各界群众按东北家乡的风俗,相约在张学良先生的旧居沈阳张氏帅府、在先生担任名誉校长的东北大学、在先生的出生地台安县、在先生的故里盘锦、海城,隆重集会,分别举行悼念活动,深切缅怀张学良先生的历史功绩,表达家乡父老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20.
李赫恒 《东西南北》2013,(10):72-73
1949年1月28日,除夕。蒋介石与家人在浙江奉化溪口祖屋“丰镐房”团聚度岁,饮屠苏酒,吃辞年饭。这是自1913年以来,蒋介石第一次在老家度岁——也是最后一次。当天,蒋经国收听新华社广播。溪口蒋宅传来延安的声音:“南京的先生们……你们是战争罪犯,你们是要受审判的人们……你们必须动手继续逮捕一批内战罪犯……”蒋经国知道,自己的父亲已是中共认定的头号战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