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代耕农"是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弱势群体,他们处于社会管理的真空地带,遭遇社会排斥而被边缘化,面临政治权力缺失、社会保障缺乏、子女教育困难等系列问题,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发展。从"代耕农"对流入地适应、土地征收、户籍、子女教育、婚姻等问题的社会心态入手,反映珠三角"代耕农"心态和行为。呼吁政府介入,社会关注,改变"代耕农"群体的心理状况和生活水平,积极引导"代耕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夏青  向安强 《南方人口》2011,26(5):52-58
“代耕农”是珠三角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特殊贡献。他们面临着相同的社会问题与发展困境,但在经济收入,人际交往,入户问题,征地补偿,利益诉求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区域性差异。地方政府制定解决“代耕农”问题的方案与措施时,既要注意普遍适用性,更要考虑地方差异性,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提出针对性方略。  相似文献   

3.
"代耕农"是珠三角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流动所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并逐渐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本文就"代耕农"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历史贡献及困境、社会影响等问题进行论述,并分析解决"代耕农"问题的必要性,进而提出破解思路。  相似文献   

4.
“丁克”作为一种的新兴家庭模式,其内涵和外延都早已超出“自愿不育夫妇”的定义范畴,而以一种下一代缺失的家庭模式与其他家庭相区别。由于主观以及客观的诸多原因,这种家庭模式被更多的第二代农民工采用。另一方面,老龄社会中的独居老人及完全由老人组成的“纯老家庭”已经事实上形成了下一代或者下下代的缺失,从而构成了“老龄丁克”。“丁克”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扩大,已经使“丁克群体”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逐渐壮大的特殊群体。其对社会结构多方面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都需要引起重视,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城市农民工二代移民社会融入的障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城市农民工二代移民逐渐成为一个规模日益庞大的独特社会群体。在现行制度体制下,城市农民工二代移民的社会融入面临着体制性、经济性和其自身方面的障碍,并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城市农民工二代移民社会融入问题,作为一个综合性问题,并不是通过某一项制度或某一方面政策的改革所能解决的,需要全面推动制度改革与创新、有效推行各项社会经济政策与措施来解决。  相似文献   

6.
“二十五岁生育子女百年是四代人,二十岁生育子女百年是五代人,正好多了一代人。”这种“四代五代”论是许多同志在宣传晚婚晚育时常常提出的一种论据。 从这个观点出发就可以得出人口的增长与妇女两代间隔成反比的结论,即妇女两代间隔越短,结婚育儿越早,人口增长得越快;妇女两代间隔越长,结婚育儿越晚,人口增长得越慢。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在百年之后,早婚(20岁)是否多了一代人呢?对此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是某些年份出生率高,某些年份出生率低,这样每年增加的人数是个变化的量,它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清楚地看出人口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人们把实际情况加以简化,提出了两种简单的人口模型——静止人口和稳定人口。下面我们分别用这两个人口模型来分析人口增长速度与妇女两代间隔的关系。 一、在静止人口情况下 静止人口是指每年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相等,人口总数和性别年龄构成长期保持不变的人口总体。其人口总数等于各年龄的人口数P之和。而处于各个年龄组的人数P又等于出生人数B与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户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户代际结构的分布则能从直观上认识家庭户结构。本文基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代家庭户数据及相关资料,以空间自相关分析为基础,对五普数据中的分代家庭户比例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其空间分布特征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空间分布,采用GIS方法得到分代家庭户比分布图,分析发现:二代户仍然是中国家庭户的主要模式;不同地区分代家庭户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北方地区的二代户比例最高;三代户与四代以上户分布特征相似,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分代家雇户的分布与绎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第二代外来人口教育及社会融合调查研究——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  王桂新 《西北人口》2008,29(5):59-63
随着外来人口的迁入,第二代外来人口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它不仅是外来人口本身最关心最迫切需解决的问题,更是城市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问题。本文对第二代外来人口在家庭和谐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融合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人口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从“加快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三个代表”的理论深度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总览中国人口治理问题 ,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释清一些人片面强调人口自身发展的合理性而忽视国家整体发展合理性的偏向 ;并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基本内容、转变的途径、转变的主体等多个层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人口思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两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逻辑比较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国华 《西北人口》2009,30(5):47-50,55
两代农民工从乡土社会步入城市社会。不仅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活,同时也需要适应城市文化。但是,对于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两代农民工表现出了不同的适应逻辑。第一代农民工以人和土地的直接联系为基础建立了一整套规则。他们步入城市后,跨越空间阻挠,复制和移植了这种乡村规则和文化理念,仍然过着“文化内卷”的生活:而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文化场域之后,打破了人与土地生息萦绕的轮回情结,通过文化适应层面的层层努力,实践中不断反省和试错,获取并内化了城市的文化符号,进而形成了某些惯习,“去内卷化”特征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谭琳 《人口研究》2002,26(4):36-39
随着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逐渐离家求学、就业和结婚 ,一批新“空巢”家庭已经出现。此类“空巢”家庭的成员是那些长大成人了的独生子女的父母 ,他们中的许多人还不到 5 0岁 ,他们可能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 2 0~ 3 0年。本文旨在分析新“空巢”家庭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新“空巢“家庭出现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论退耕还林中农民面临的社会风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退耕还林 (草 )工程使部分农民面临生活风险 ,这是一种社会风险。各项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 ,既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调整 ,也有利于化解退耕农的社会风险。发挥政策主导作用 ,搞好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 ,是化解退耕农社会风险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家庭养育关系中的“逆反哺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作为社会的组成要素,其内部关系也相应变化着。家庭结构关系中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方式,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费孝通先生曾从居住条件赡养方面,提出了两种著名的模式。一种在西方,是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那是一代一代接力的模式,简称“接力模式”。用公式表示就是:F_1→F_2→F_3→F_n(F代表世代,→代表抚育)。另一种在中国,是甲代抚育乙代,乙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开始迈入老年。能否妥善解决这些父母的养老问题,对今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至关重要,也关系到我国能否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四二一”结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眼于人们谈论颇多的“四二一”问题,主要讨论对“四二一”结 构的定义、“四二一”结构形成需要的条件、“四二一”结构在全国发生的几率,及其对 家庭养老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四二一”结构更倾向于是一种家庭结构,它遵从于 广义的家庭户概念,强调的是代际关系,指的是在广义的家庭形式下三代共存的现 象,应该至少涉及两代独生子女。并进而提出“四二一”结构的形成需要满足的三个条 件:三代共存、一对独生子女之间的婚配以及连续两代独生子女。在对影响“四二一” 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行简略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四二一”结构在现实中存在的可 能性。最后指出,尽管人们对未来“四二一”结构的形成及其后果有种种猜测和忧虑, 但实际上严格意义的“四二一”结构的出现还取决于很多因素,因此其实现的可能性 也许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福利状况”2001-2018年7期专项追踪调查数据,聚焦年龄效应构建个体增长模型,深入探究年龄视角下家庭结构转变对农村老人代际支持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代际支持策略随家庭结构而异,同时该策略会因老人年龄调节而有所调整。其中,随年龄调节,“变为独居”老人会为子女提供更多经济支持;“一直二代及以上同住”老人与其子女间情感亲密越差;“变为二代及以上同住”老人逐渐获得更多日常照料;“一直隔代同住”与“变为隔代同住”老人会得到子女更高水平经济支持,并减少照料支持提供。结果揭示了在老龄化与城市化并行推进的背景下,家庭养老在农村的主体地位仍牢固,巩固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对缓解农村社会养老压力意义深远;揭示了社会应重视不同家庭结构老人的群体异质性,提倡老人接受符合其养老期待的差异化社会养老服务;揭示了孝道观念深刻根植于子女内心并不断驱使其改进代际支持策略,通过两代人的不同支持行为,利用各自优势实现需求互补,这对促进家庭代际和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论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乾 《南方人口》2001,16(2):16-20
传统经济学片面强调代内公平 ,导致资源的非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恶化 ,使人类陷入了严峻的生存危机中。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 ,公平意味着满足需求与利益 ,利用资源的双重公平 ,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人类社会要走出当前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就必须关注公平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往学者大多从供给侧或界面障碍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此从需求侧角度关注社会养老服务利用的规律性.文章基于“生物人—经济人—社会人”的多元人性假设理论提出研究思路和假设,并使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1568位具有社会养老服务利用行为的老年人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生理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对其社会养老服务利用具有显著影响,社会养老服务利用呈现出“亲知识分子”、“亲中高收入群体”和“亲社会资本”的倾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农村老年入主由其生理属性驱动,城市老年人则主由其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驱动.  相似文献   

19.
人口增长的数量限度问题,是相对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而言的。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曾谈到人口状况与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关系的两种情形:一是“人口压迫生产力”,一是“生产力压迫人口”。资本主义以前的人类历史进程,最明显地证实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是人的发展。立足国情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考虑人口问题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计划生育思想的精髓。本文力图从这一角度对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的计划生育思想进行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