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医的"取象比类"与比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产生于经验医学时代,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以其独特的形象思维方式,即“取象比类”,把抽象的医理寓于具体的物象之中,而比喻修辞则使“取象比类”成为一种可能。生理病理抑或诊治法则,一经比喻就不再是艰涩难懂的学术概念,而成为可眼观手触的身边物,凸现出辨证论治的丰富哲理和祖国医学的文化深蕴。  相似文献   

2.
象数思维是道教与中医共有的思维方式,这典型体现于道教"符箓"、"奇门遁甲"等道教符号学;中医"藏象"、"五行"等中医象数观.不同在于:道教符号学更抽象,有些取象而不比类(或者说对"类"的界定以及"比类"的方法不一样),更重视"数"的推理和应用;中医象数观相对具体,取象比类,更重视"象"的抽取与应用.道教对"数"的重视和应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逻辑学发展的深度.从道教关于"数"的符号学理论着手研究道教逻辑学,可能是值得深入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巫术与古代医学同源,巫医分离之后,一直还对古代中医药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在医理、治法和方药方面。古代中医的取象比类思维,就是象思维,这是典型的巫术思维,是通过获取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中医药在治法和方药方面是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古代中医的理法方药无不受到古代巫术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思维方式受到了象思维为主的巫术思维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取象,即从客观事物的形象(物象)到客观事物的象(意象)的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一过程属于人脑潜意识中进行的潜基本推理,我们称之为元类推.比类,所比之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整体分类所分出的类,而不是我们现代科学对客观世界分割、静止后的种属分类.其遵循的逻辑,则是阴阳学说、五行生克的动态性联系规律,我们称之为象(阴阳)逻辑.  相似文献   

5.
"取象比类"句式具有由此及彼的逻辑关系特点,这种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通过"取象比类"句法关系的探讨,结合西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就可以透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古汉语句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找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古汉语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取象比类”是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色彩词的起源和发展两个角度探讨,可见其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透过“取象比类”这一窗口,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的投影。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形象体现;绘画的主旨是立象尽意,其目的为"通德类情","天人合一","物我共化",取得自然万物之意象,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得意忘象,不似求似,直逼中国画取象的本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山水画取象的法源;笔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绘画外在审美形式.中国山水画创作,以观物取象为基点,以中华民族特有的笔墨立象尽意为旨归,所表现的"道",容量之大,奥理之深,是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主要表现手法的赋、比、兴,历代学者多认为源自《诗经》。本文认为赋、比、兴起源于《周易》而非《诗经》。"比、兴"实质上是以《周易》以来的取象比附推论为逻辑基础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9.
":取象"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语言"取象"是汉语的重要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了解和运用汉语的"取象"特点。汉字教学要与"取象"结合,汉字大多是形象或形象的组合,利用汉字的表意性帮助理解汉语的字义。词汇教学可以采用构词取象分析法、词义引申取象分析法等,培养汉语学习者理解和适应汉语词义引申规律。进行语法教学要运用"取象"特点,体会和掌握汉语用具象表示抽象的组合规律。  相似文献   

10.
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涉及语言学知识,也涉及美学知识,更涉及哲学知识。古人早就意识到"言不尽意",于是"立象以尽意",最后达到"得意忘象"。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西方的有所不同,中西美学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卦爻之"象"在阐释的过程中被儒家伦理化了,从"观物取象"的画卦过程到"立象尽意"说和其"像"的方式均处于伦理语境,并被纳入儒家的哲学范畴。其中"象"对儒家伦理之意的超越展示了这种强行纳入的不兼容性。而这种不兼容性正显示了"象"的本质意味,它是天地自然的抽象、人文的抽象,它因此对诗意之象的存在、生成、审视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基于儒家的"立象尽意"说使得诗意之象确立了以求意为归旨的伦理和美学追求,从而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发展出以教化为本的诗意之象的创制与审视过程,和以求超象之意(意味、韵、神、趣等)的诗意之象的创制与审美过程。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体的觉醒与中国古代美学追逐更为本质显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周易》的象数思维是从取象向逻辑思维的一种推移 ,是以符号和数为媒介 ,认识、推断或预测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思维形式 ,它在借助形象思维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数的变化 ,以象数合一的观念考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和规律。象数思维包括取象思维和运数思维两种思维模式 ,在《周易》的象数思维中 ,存在着取象的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矛盾 ,也存在着“运数”比类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3.
取象比类思维肇始于群经之首《周易》.它是中华传统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与现代类比推理有所不同.汉字的建构离不开这一思维;古典诗歌创作也得益于此;更重要的是它是诸子百家及儒道释历代思想智慧的基础.它不仅是"天人合一"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华审美型文化智慧的体现.对它的认知与评价不仅关乎中华文化价值观念的合理性,而且关乎要不要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对它持一种严谨、审慎、辩证和包容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实践活动所普遍遵循的准则与方法,对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天人合一"的文脉传承、辩证思维的思想方法,都是这种影响的直接体现。道家思想中"天而不人"的认知倾向、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及整体性思维方法,与当代设计思想中的共生美学、设计教育之系统论、工业设计之事理学高度契合。探究道家思想的真谛并使之成为现代设计的传统资源支持,赋予当代设计以隽永的文化底蕴,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工业设计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创新转向。  相似文献   

15.
《琵琶记》中"似"类平比标记有"似""好似""一似""相似"。"似"也可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表示差比。"如"类平比标记有"如""犹如"。"如"也可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表示差比。《琵琶记》中还有"是""厮象""同""一般"等平比标记。"同"或与"和"构成框式平比句式,或用于否定句式表示差比。"一般"总是与"似""一似""是"或"和"构成框式平比句式。《琵琶记》中"胜"类差比标记有"胜""胜似","赛"类差比标记有"赛""赛过",另外还有差比标记"强如""比""于"等。差比标记"比"可用于否定句式或反诘句式,在语义上仍是表示差比。《琵琶记》中的比较标记与《张协状元》中的比较标记既有同又有异。  相似文献   

16.
人象冲突是我国人兽冲突中的典型事件,不仅影响着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影响着当地农户的生命健康及财产安全.对人象冲突的度量、冲突生成机理、行为响应及人象冲突治理措施4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后,可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人象冲突被界定为人与象之间负面的交互影响,但度量主要集中在象对人类构成的直接负面影响;其次,人象冲突的成因可归纳为"挤出效应""机会效应""攻击效应"与"攀升效应",冲突的始点在于亚洲象离开原有栖息地后,活动范围扩大至农户生产生活区,造成空间重叠;再次,不同生计资本的农户面对人象冲突行为响应不同,生计资本强的农户的响应行为更有助于避免人象冲突发生;第四,目前采取的人象冲突治理措施覆盖了事前、事中、事后3个环节,具有积极作用,但仍不足以解决人象冲突问题.为加强人象冲突的有效治理,建议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工作,丰富研究基础理论,拓展研究数据来源,结合人象冲突新态势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增强研究产出对决策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与《易传》是中国哲学"象"论的滥觞,也是中国诗学中意象理论的哲学起点。在意象营构的心理机制方面,《老子》崇尚返观内视的理性直观,《易传》强调外部"观取"的感性直观,而凡直观都关联审美想象。在意象营构的符号机制方面,两者都涉及了中国意象理论的基本命题,即"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大象"不为名言所订制,"辞"却是"易象"符号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并形成了辞象互动以尽意的局面。而无论"言不尽意"抑或"言中事隐",两种"象"都具有"以少总多"的特征。在"象"的价值论方面,两者有求"虚静"与尽人事的分歧。而两种"象"所蕴蓄的创造力,决定了中国诗学审美意象的精神内涵与审美风格,即生机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主义哲学思潮盛行的当下,物质消费主导人们的思维方式,如何拒绝文学过度消费并保持其特质,承担文学使命的创作者始终进行着探索.被誉为"世界最长的意识流的独白"的台湾现代主义作品《背海的人》开展了此种背景下的文学语言建构实验,强调能指的自指功能中建构"慢读"式情感体验、剪断语言的线性组合中彰显"断裂""碎片化"形象、寻求象似性中同构语言与精神、世界的关系.这种极端私语化的语言建构实验展示了在市场消费主导下的文学在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中存在的窘境及悖论,但也隐喻了消费至上的资本社会中,语言某种意义上是拒绝文学过度消费的最后家园.  相似文献   

19.
"国家形象类地球圈层结构生态体系模型"以地球圈层构造模型为类比,以"源像"和"化像"为次级形象体系,以"硬形象"和"软形象""我象"和"他象"为再次级形象体系,呈现了一个融整体观、动态平衡观、辩证观和建构观为一体的国家形象生态体系。基于国家形象研究的跨学科特性和碎片化不足,遵循自内到外、由主体到客体的基本建构逻辑,建构的是一个三级形象体系结构,以期形成更加系统辩证的国家形象观。  相似文献   

20.
老子因水、陀螺、草木等"象"而悟道的同时,巧妙地用寓象于言的方式而喻道."象"既是老子悟道的途径,也是老子喻道的载体.其思想之所以如此深刻而又独具特色,很大程度上便在于其对"象"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老子借此而通往智慧之境,构筑起他匠心独运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