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郭沫若同志在其所著《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的家世作了不少考证性的研究。其中虽含有较大的推论成分,但有些推论还是有理有据而具有说服力的。比如,关于李白先世窜谪之地问题,李阳冰《草堂集序》说是条支,范传正《李公新墓碑》说是碎叶。两说之不同,历来研究者均不得其解。郭老则断为“条支是一个区域更广的大专名,碎叶是一个城镇的小专名,碎叶是属于条支的。”我认为,这个论断应符合实际,因为“李阳冰的说法必然出自李白的口授”,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上刊载了刘友竹同志的《李白的出生地是条支》一文。从争鸣与探索的角度来看,刘友竹同志的大胆假想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我认为作者在材料的引证和具体的推论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不同意见。关于李白身世的记载,较可靠的有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李《序》中说:“中叶非罪,谪居条支。”范《碑》中说:“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根据李白生年推断,这牵涉到了李白的出生地望,李阳冰的序文盖出自于李白口述,所记当可靠,而  相似文献   

3.
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但是,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很不一致。到目前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三种观点:(1) 王瑶在《李白》中认为是李白二十五岁的时候,“出蜀途中离开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到江陵时作的。”(2) 朱东润在他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唐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长  相似文献   

4.
今存李白长短句,据林大椿先生《唐五代词》辑有十五首。其中《清平调》三首,乃李白所作,其余如《桂殿秋》二首,《清平乐》五首,《连理枝》一首,《菩萨蛮》中之二首,共十首,乃后人渗入之膺作。而《菩萨蛮》(平林漠漠)《忆秦娥》(箫声咽)等两首则存疑未决,而且自古争议不休。然李阳冰为李白诗文作序时也说“当时著作,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可知李白诗文自唐代就已散失不少。再加上年代既久,转相传抄,真膺相混,或又于有意无意中,托名流传,  相似文献   

5.
一、李白的出生记述李白身世的传记.最早的根据是李白族叔李阳冰的《草堂集序》。李白在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秋天,于流浪之中又病词缠身.寄居当时任当涂县(今安徽省)县令的族叔丰田冰家,同年11月.在李阳冰处病故.终年62岁。李用冰在《草堂集序》中谈到李白的出生时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今甘肃省)人,凉武阳王嵩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好居条支,易姓与名—…·神龙之始(公元705—706年),进归于局。”凉武阳王,即五湖十六国之一的西凉始祖李嵩(公元405-406年在位),李阳冰称李白是他的…  相似文献   

6.
王秋秋 《理论界》2023,(6):101-108
本文围绕《古风五十九首》这一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重要作品,探讨从魏晋时期的拟代传统到盛唐时期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形成的必然性。从《古风五十九首》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阐述李白《古风》之“复古”追求与“创革”精神的重要联系,说明了《古风》在倾“世道大乱”之诉求和求“深沉含蓄、浅酌低吟之美”之间的艺术关系,指出了《古风五十九首》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 李白集中,现存有酬赠崔侍御诗十一首,除了两首之外,其余都是在金陵一带写的。这些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李白的行踪、生活和思想,应予注意,这样就必然会牵涉到对崔侍御其人的研究。李白有《酬崔侍御》一诗: 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今本李白集在此诗前附有一首《赠李十二》诗: 我是潇湘放逐臣,君辞明主汉江滨。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诗题下注明作者是“摄监察御史崔成甫”。李白还有《〈泽畔吟〉序》一篇。文曰: 《泽畔吟》者,逐臣崔公之所作也。公代业文宗,早茂才秀。起家校书蓬山,再尉关辅,中佐于宪车,因贬湘阴。从宦二十有八载,而官未登于郎署,何遇时而不偶耶?  相似文献   

8.
诗仙李白的《静夜思》乃是一首千古传唱的名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关于此诗首句中的“床”字在解释中产生了分歧。有的人认为“床”指的是眠床或卧具,有的人认为“床”指的是凳子,未有定评。笔者近日翻阅《辞渊》,知“床”字还有“井上围栏”之义,再对照《静夜思》,觉得将其中的“床”字如此理解似更准确熨切。我们先从《静夜思》之外寻求佐证。古乐府《淮南王》篇云:“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埂汲寒浆。”又南朝梁武帝《双桐生空井》中有“银床系辘轳”句也可作为旁证。李白的《长干行》诗中也有…  相似文献   

9.
阮诗无酒说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同时留下诗名与酒名的是阮籍、陶渊明和李白。 陶渊明和李白都留下了大量关涉酒的诗篇。南朝梁代之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陶渊明集》中确实有《连雨独饮》、《饮酒二十首》、《止酒》、《述酒》等诗。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说:李白的诗,“说到饮酒上来的有一百七十首。”其中篇题涉酒的名篇就有《将进酒》、《金陵酒肆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四首》等。唯独阮籍在其毕生创作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却没有一首是咏酒的,只有其三十四中提到了酒:  相似文献   

10.
《蜀道难》是李白诗作中的名篇。对于李白为何写这首诗的问题,自中唐以来,众多的学者各持己见,迄无定论。归纳起来,主要有“罪严武”说、“讽章仇兼琼”说、“刺玄宗幸蜀”说和“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说这四种观点。无论哪一种观点,几乎都认为《蜀道难》是李白写于秦地的作品。但是,这种说法是很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弄清了这首诗究竟写于何时何地,对于“为何而写”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拙文拟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切望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11.
李白诗集中有五言绝句九十三首(包括个别存疑之作),虽不能说是字字精绝,首首玑珠,但绝大部分都是绝妙的短章。它有自己突出的特色,表现了诗人的独诣的韵味。历代诗论家对李白的五言绝句虽则赞不绝口,其实是有许多保留和偏见的。譬如《诗薮》的作者胡应麟,虽然说:“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又说;“五言绝二途:摩诘之幽玄,太白之超逸”。这些评价都是很高的,但纵观他对李白五言绝句的全部评价,就可以发现他,恐怕是慑于李白的盛名,有些地方,不免有违心之谈。他在同一部著作中就说:“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他作视七言绝句,觉神韵小试,缘句短,逸气未舒耳”。这段话与前面的话,分明是有抵牾的。它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李白五言绝句。犹是齐梁体格,没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杜甫并不以七绝见长,保存下来的七绝也不多,大约一百首左右。最早的一首七绝便是《赠李白》,原诗如下: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据说此诗作于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杜甫和李白再度遇于山东的时候。此诗的三、四两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王嗣奭认为“三自谓”,“四谓李”。但过去大多数注家,如仇兆鳌、钱谦益、浦起龙等,直到今天的杜甫研究者肖涤非均认定后二句系指李。不过分歧双方有一共同点,即都认为这首诗,特别是最后一句,是意在讽谕、警告或批评李白,表现了“朋友相规之义”云云。我经过反复研究,同时把这首诗和杜甫其它有关李白的诗及其酬赠之作仔细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3.
李白《蜀道难》诗“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之“峨嵋”,注家皆云:“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峨嵋山”(为论述方便,本文称之为“南峨嵋”)。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的《李白诗选》、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喻守真先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1948年版)、金性尧先生《唐诗三百首新注》、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新选唐诗三百首》注均从“南峨媚”说  相似文献   

14.
赵蕤,字太宾,又字云卿,唐代梓州盐亭 (今四川盐亭县)人,其生卒年不详。赵蕤一生未曾出仕,隐居郪县 (今四川三台县) 长平山,与诗人李白交往密切。唐玄宗时,广汉太守苏颋上疏荐举赵蕤和李白二人,奏疏说:“赵蕤术数,李白文章;”可见,赵蕤当时在四川是颇有名望的人物。《新唐书·艺文志》载:“开元,召之不赴。”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亦称赵蕤“夫妇俱有节操,不受交辟。”赵蕤过隐居生活,并不是遁世,与现实脱离,而是专心于学问的研究。他着重研究当时社会的弊病以及寻求解决的办法,著有《长短经》一书。赵蕤的《长短经》,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这时正是经  相似文献   

15.
李白为什么自号“青莲居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白有“谪仙人”、“酒仙翁”、“青莲居士”三个别号,就中以“青莲居士”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后人常称李白为“李青莲”。 李白为什么自号青莲居士呢?明人陈继儒《眉公秘笈》云:李白“生于彰明之青莲乡,故号青莲。”把青莲居士和青莲乡挂起钩来,持此说者颇多,例如,《辞海》“青莲乡”条云:“唐时属绵州昌明县,即今四川江油县南青莲场。诗人李白幼时随父自碎叶迁居于此,故自号青莲居士,人称李青莲或青莲学士。”游国恩先生等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册云:李白“诞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我认为,这种说法缺乏根据。  相似文献   

16.
上博简《诗论》第25号简提到“《肠肠》小人”,其中的篇名应当是《大雅·荡》篇,而非《诗·君子阳阳》篇。《荡》篇首章与后七章在辞语、文意等方面皆有重大区别,后七章系汉儒混入者。其首章方是真正的《荡》篇的一部分。从这章内容看,它抨击和咒骂天命,正是孔子所谓的“不畏天命”的“小人”之貌。简文为判定今传本《荡》篇的后七章属于另篇提供了重要旁证,并且,对于认识《诗》的成书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 《旧唐书》、《南部新书》等谓李白是山东人,安旗《李白纵横探》称:任城(今山东济南市)是李“第二故乡”,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李白寄家任城二十三年,是有不少记载的。首先要搞明白:“寄家”是流寓所在,有别于祖籍和客籍。李白自称“陇西布衣”(《与韩荆州书》)或“本家陇西人”(《赠张相镐》),是指其祖籍陇西成纪。神龙元年(705)李白随父迁至四川彰明县(今四川江由县)定居,是为客居。之后,李白由此出游,曾流寓湖北安陆,婚许氏,生女平阳;再携妻女流寓山东任城,生子伯禽。在这期间,不管李白出游多久,其妻子儿女寄居任城二十三年不动,说是“寄家”或“第二故乡”都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18.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李涉《润州听暮角》这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一首七绝,诗句清新自然,音韵悠长,是一篇情景俱佳之作。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选录了这首诗歌,(见下册p236)但是对诗中“海门”的注释却失于考虑,影响了对诗的正确理解。注者说“海门”是今江苏省海门县。这首诗是写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怎么作者居然看到大雁飞到离镇江数百里的海门县去了呢?其实,孟浩然就说过:“北固临江口,夷山近海滨。”(《扬子津望京口》)李白也说;“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宵。”(《焦山望松寥山》)这里的夷山、松  相似文献   

19.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一首著名的唐代诗歌。诗中的“临洮”该作怎样的解释呢。有关的注释,有下列三种:一是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中的解释:“临洮,今甘肃岷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二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的解释:临洮,“今甘肃临潭县。”三是今甘肃临洮县某些人的看法,认为这个“临洮”,就是今甘肃临洮县。对这些解释笔者不敢苟同,试浅析于下: 说此“临洮”,是今甘肃岷县,似来源于清代建德章燮的注释。章氏说:“汉书·地理志,陇西郡,临洮县。以为哥舒征吐蕃之后,至令伺其牧马,且不敢过临洮,能再兴兵犯境乎。”(1)今甘肃岷县,秦汉称临洮,但唐代均称岷州。人们是从唐之历史  相似文献   

20.
吴怀东 《学术界》2023,(3):18-27
李白《赠孟浩然》诗是一首名作,近年来有学者却对此诗产生了特异的解读,认为此诗对孟浩然的描述是严重“误解”。事实上,李白赠诗最突出的特征是用“卧”这个意象描述孟浩然的清高、淡泊,而“卧”这个词语和意象也在孟浩然诗中大量使用,“卧”正是最有代表性的隐逸生活方式。孟浩然好与佛、道往还,游山玩水,推崇陶渊明,格调清雅,这是隐士生活的具体内容。尽管孟浩然也追求仕进,但科考失败,使得他有意突出归隐之心和林泉之趣,高自标置,以期获得心理平衡。李白对孟浩然隐士形象的理解与推崇,完全符合孟浩然刻意留给世人的总体印象,而李白与孟浩然在推崇隐逸、崇尚高洁人格方面的心心相印,正是盛唐文化“风流”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