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屠格涅夫的抒情小说和个人的感情生活经历两个方面论述了屠格涅夫作为抒情艺术大师的本色 ,进而通过分析其抒情小说象征的意向性 ,揭示了其作品具有永久性艺术魅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屠格涅夫,一个哈姆莱特式的人物。精神上孜孜不倦的探索者,渴望行动而又犹豫不决的旁观者,政治上温和的渐进主义者,人生哲学上的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他的爱情观,更是充满了难以调和的两极对立。本文试借用康德关于世界理念的二律背反命题,主要通过屠格涅夫的作品对他爱情观的矛盾性、复杂性作一初步的揭示。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历来受到文艺评论家的好评。本文从三个方面入手 ,探讨了屠氏作品中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4.
一百多年来,屠格涅夫光彩夺目的艺术遗产,特别是那几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巨著,在国内外读者中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作为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一部真实而生动的艺术编年史,屠格涅夫作品对现代读者仍有极大的认识价  相似文献   

5.
贵族之家的少女与少妇──屠格涅夫作品人物谈刘绿宇一、“……女性之爱的歌唱家”如果不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俄国的屠格涅夫肯定能和中国的曹雪芹成为知音。从“屠格涅夫家族”中走出的一系列冰清玉洁的少女,不能不使人联想起贾宝玉的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见...  相似文献   

6.
影响中国的两个言说虚无主义的国家是德国和俄国。两个国家中各有一个生卒年完全一致、志向和精力非常相似的思想家:马克思、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思考的虚无主义具有以科学质疑一切,拒绝颓废、努力工作,拒斥浪漫主义的苦行僧形象等特征。与马克思思考虚无主义问题的明确性相比,屠格涅夫更显踌躇、疑虑、把握不足和不确定。马克思立足于未来新人(无产阶级)角度看待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而屠格涅夫则立足于贵族角度看待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的虚无主义。两人的共同性还表现在,他们都没有在民族-文明论意义上谈论虚无主义。从马克思来看屠格涅夫,不但饶有趣味,而且令人浮想联翩;他们思考的问题值得重视中国前途和现代文明前景出路的人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7.
这个题目,说来话长。本文不是对此作全面的系统的论述,只是就笔者认为同当前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批评的实际有较大关系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故日“断想”。文中所用的“文艺理论”、“文艺学”、“文艺观”是几个互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题目中使用“文艺理论”,行文时则将根据需要交  相似文献   

8.
<正> 屠格涅夫在其代表作《父与子》中,是把作品主人公巴扎洛夫当作“新人”来描写的,但是由于作者世界观的矛盾.由于他贵族自由主义的立场,他笔下的巴扎洛夫并没有达到“新人”的高度,“新人”不新。本文就这个问题试作论述。一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构思于一八六○年八月,一年后脱稿,一九六二年六月由卡特科夫的杂志《俄罗斯导报》发表。这个时期正是俄国解放运动进入第二阶段,平民知  相似文献   

9.
还是在本世纪初,一些人认为屠格涅夫作为一个艺术家已经离开了他过去所占有的位置,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契可夫和高尔基已经把他从世界第一流作家的行列中挤出去了,他的作品仿佛越来越暗淡了。然而,在艺术的王国里,作品生命力的最有力的见证者是历史。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屠格涅夫的作品不但没有暗淡下去,反而闪耀着越来越灿烂的光彩。他的作品不断地大量地重印、出版,越来越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所喜爱。他的作品“使  相似文献   

10.
这个题目要作狭义的理解,因为这篇文章所回顾的,只是全国教育学研究会从筹备到现在的一些情况;这个题目也可以作广义的理解,因为这篇文章所展望的,不仅是教育学这门学科的前途,而且涉及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希望教育学的研究能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服务。  相似文献   

11.
屠格涅夫是郁达夫最早在创作上喜爱的启蒙者,也是郁达夫一生崇拜的和敬仰的领路人。郁达夫不仅翻译了屠格涅夫一些作品,而且多次写文苹介绍、宣扬屠格涅夫。他认为屠氏的作品是他一生中都看不厌的。郁达夫为什么会喜爱屠格涅夫并受其影响呢?第一,生活经历相似。屠格涅夫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是一个专横暴虐的女地主,使他从  相似文献   

12.
屠格涅夫《散文诗》以"梦幻"形式和内容最为常见,其意义显然不可小视。"梦"之作多以主观见长,往往更需读者客观解读。"梦"是屠格涅夫所思所想,是其深邃哲理思考的结晶,同时也是其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梦"的内容本身不可信,可信的是潜藏其间的点滴内在思想,而"梦"的形式本身则为散文诗增添许多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大师屠格涅夫十分重视对人物心理的透视,“致力于研究人的心灵这个虽然开发很久,但却是取之不尽的宝库”。他认为,“诗人必须是一个心理学家,但却是一个隐蔽的心理学家。他必须知道并感觉现象的根源,但只描写这些现象本身。”所以,他在现实生活中竭力捕捉“那些明确无误的,说明人的心灵的,简单而突然的动作,”以表现人的深层的心理机制和复杂的内心动机。他的这种美学上的意识和追求赋予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以一种似浅而深、似怪而常的特性,因而具有厚实感和立体感。爱情是屠格涅夫常常涉笔的题材。克鲁泡特金认为爱情也是屠格涅夫塑造性格的主  相似文献   

14.
巴金早年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并在精神上与其产生共鸣,巴金借鉴了屠格涅夫的创作经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5.
景物描写的真实性,对景物描写与性格刻划关系的恰当处理,高超的语言能力和艺术技巧,使屠格涅夫的景物描写独具魅力,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和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屠格涅夫景物描写的艺术经验,是屠格涅夫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深受屠格涅夫影响,这已成为学界共识。在"零余者"与"多余人"上,在情感基调与创作手法上,郁达夫都主动地向屠格涅夫进行了学习。本文通过对郁达夫早期小说《南迁》对屠格涅夫《罗亭》的借鉴的分析,更加确证了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17.
尼赫鲁大学学报的编辑先生给我出了这个题目,要我谈一谈中国的鲁迅研究工作的情况。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在中国,自从出现了这个伟大的作家和他的作品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兴趣,鲁迅研究工作者便一天天多起来。关于鲁迅和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和革命史上的地位,以及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作  相似文献   

18.
俄国知识分子在人民反对农奴制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中发挥了思想启蒙和鼓动革命的重要作用。屠格涅夫作为他们的优秀代表 ,用他的社会小说为这场斗争的知识分子书写了绚丽的编年史。  相似文献   

19.
屠格涅夫是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作家之一。说到他的艺术上的贡献,大家都会公认,一谈到他的政治立埸便出现他是个“自由主义者”,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对立面的印象。这个印象是从哪里来的,原来解放后翻译过来的苏联几本传记和我国自编的几部文学史都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20.
反普遍性话语与后现代主义问题沈语冰这个题目分两部分,即反普遍性话语和后现代主义问题。首先作一简单说明,使大家对反普遍性话语和后现代主义有个大致概念。但这不是下本质主义的定义,而是为了下面讲话的方便,暂时有个调节性框架。在说明反普遍性话语之前,先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