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汉语的言文一致问题商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问题,产生于中国与西方表音文字系统接触之后。言文一致本是西方表音文字的特色,汉语作为表意文字,口语与书面语的分离自古而然,有类型的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但在过去的百馀年间,言文一致却是汉语改革与白话文运动的基本目标,为此走了许多弯路。在汉语中,书面语固然受口语的影响,口语同样也受到书面语的制约,虽然交互影响,却并不趋于一致。汉语的言文关系复杂,如若在这种极端复杂的关系中,把言文一致作为内在的要求或发展趋势提炼出来,往往有意无意忽视了事实,甚至歪曲了真相。   相似文献   

2.
日本明治时期展开的"言文一致"运动包含了众多复杂的侧面,二叶亭四迷等日本近代作家所进行的文体实验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日本近代文学与"言文一致"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会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言文一致"运动以及二叶亭四迷等近代作家的文体实验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言文一致”是晚清和“五四”两代知识分子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但他们也显示出内在的差异与分歧。文学启蒙是“言文一致”的历史动因,前者借此表达的是民族国家意识,但后者更注重个性意识的释放;对汉语的全面反恩是“言文一致”的现实起点。前者还是在旧有的规范中创作,后者却创立了现代白话;“文学”观念的革新是“言文一致”的实际成果。前者推进了文学观念的转型,但后者才经由现代汉语建立起现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4.
作为白话文运动理论倡导的先行者,胡适主要的文学语言观是“言文一致”。这一语言观的提倡将“言文分离”、封闭性太过的传统文言转型为经欧化过滤的语言新形式,从而形成文学形式与思维理念的双向更新。但二元对立思维下建立的“言文一致”的乌托邦思想,缺乏对文学语言本体性的深入思考,所带来的蒙蔽与损失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白话文运动,是晚清的一些先觉知识分子鼓动起来的一场使口语和文章接近的文体改革运动。口语和文章语本来各有特点,不能也无须完全相同。但中国的文章体仗着汉字表意的特点,没和口语一起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及至近代,二者己相去甚远,这不但与日益发达的社会交流很不便,更由于这一文化遗传仅为东方几个国家所独有,因而又不利于引进西方文明。晚清的先进士大夫们眼见因落后而被动的国势的危急,怀着教育救国的朴素意识,为清除普及教育的最大障碍而身体力行,遂引发了这场文体改革运动。白话文运动在打倒旧文化  相似文献   

6.
与“言文一致”、“小说界革命”的思潮密切相联系,晚清对用方言写小说形成一个理论自觉,也出现一批方言小说,其中以吴语小说和京语小说最具代表,可谓别开生面。但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来模拟口语的逻辑与小说“开民智”要求的普及性,以及小说语言的艺术性形成矛盾。重视小说艺术性的小说家就提出“另为一种言语”和“另造一种通行文字”的观点,这种兼顾口语化、普泛性和艺术性的白话书面语革新,才符合“官话一国语”建构的路径,为小说语言的由俗变雅提供了可能,也修正了方言小说的弊端,但这一理论真正的实现则在五四时期。  相似文献   

7.
在语言民族主义的理论视野中,语言与现代民族国家的生成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语言被视作民族这一想象的共同体的一种重要的建构性力量.在这种语境下,中日近代语言变革的诸多相似之处得到了凸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本的言文一致运动和晚清的白话文运动皆以推动教育进步为指归,均标举起了‘‘言文一致'的旗帜,但在这表象之下二者间却存在深刻而又微妙的差异,这种差异彰显了语言民族主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向度.对其问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探察,将有助于厘清民族一义的多重蕴涵以及语言在现代民族国家生成过程当中所扮演的多种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