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拯 《决策探索》2014,(9):10-10
“新浪网的互联网出版和网络传播视听也被停止了?”4月24日,当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通报最新情况后,很多人既惊讶更感叹。大型网站理应为净化网络环境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然而,声名广播如新浪网竟也不能免于涉黄,足见“网络黄毒”的范围之大、渗透之深,对它的查处,更折射出“净网行动”打击网络淫秽色情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在我国现在的网络用户中,大多数是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薄弱的青少年群体。互联网上又确实存在着缺少文化内涵、“黄毒“信息泛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常州三杰”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网络思政内容,分析了“常州三杰”精神融入高校网络思政的必要性,提出了“常州三杰”精神融入网络思政的策略。通过将“常州三杰”精神融入网络思政,可以让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见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4.
网络是把“双刃剑”,深刻影响着当今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利用网络的快捷性与及时性、开放性与资源共享性及自主性等内在特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用先进文化占领网络德育阵地,健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建设新的网络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雷娟 《决策与信息》2011,(12):247-248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构成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不可避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入手,探讨了当前大学生网络行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郑景文  刘康平 《科学咨询》2023,(12):250-252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网络思政背景下的“四史”教育与红色校史教育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文章首先阐述了开展“网络思政”的重要性,指出“网络思政”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成为“新的阵地制高点”和“重要的新工具”。接着,文章分析了利用“网络思政”手段开展“四史”教育的必要性,强调了当代大学生群体受网络影响加深以及传统思政教育途径受网络冲击而效果下降的现象。文章还提出了在网络思政背景下构建“四史”教育与红色校史教育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的方案,包括开设红色校史相关的网络课程和网络公众号。最后,文章讨论了网络思政背景下的“四史”教育与红色校史教育协同育人的意义,主要包括促进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以及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7.
张帆 《管理科学文摘》2010,(18):156-158
目前在大学校园流行一种“宅”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经常蜗居在宿舍里,借助网络,足不出户,独享自己的空间。校园“宅”现象日渐盛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出现了关于“宅”现象的思考与争论。本文从社会化的角度探讨“宅”现象对大学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宅”现象的有利因素来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让大学生健康顺利成长。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交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时代中国的整体转型引发的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念的嬗变皆聚焦于“网域”之乾坤。必须加快构建政府-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学生“六位一体”的协同管治模式,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正能量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完善大学生的“虚拟人格”。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迅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防止过激行为和严重侵害事件的发生。心理危机会造成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失衡,高校需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特别是关注“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尽量减轻心理危机给他们带来的身心问题。引起“90后”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原因,不仅有其本身过于自我,难以相处的性格,还有虚拟网络的侵蚀等。因此,高校不仅要在危机后及时进行心理危机的处理,还要重视心理危机发生前的预防,建立完备的危机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互联网的普及和中国教育体制的转型迫切要求利用网络环境创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模式,以增强德育实效性和吸引力。然而传统德育模式的线性“指导-灌输”模式,把“网络”和“互动”看作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外在方法,致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系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的德育动力机制,即变传统线性的“指导-灌输”的德育模式为“引导-融入-反馈”的新型师生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入手,论述了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分析了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性、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网络上丰富的信息已成为他们寻求知识、增长见闻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他们在面对海量信息的时候,往往无所适从,当网络搜索功能为大学生筛选信息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使得大学生陷入自己设置的“信息茧房”中。本文就网络信息茧房的出现及其原因进行了探究,在如何突破网络茧房进行了分析,提出建构高校公共网络舆论平台,完善高校公共网络舆论平台的引导和监督机制,合力建设和谐的校园网络,为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提供优质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高校大学生网络信息资源保护为中心,从大学生网络信息保护的现状、大学生网络信息被泄露的内容和大学生网络信息被泄露的途径三方面进行了阐述,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实践性的建议,对大学生网络信息资源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使大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生活中合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相对优厚的待遇和一系列优惠政策使这些不起眼的职位成了“香饽饽”,但很多大学生“村官”很快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而北京大学生“村官”通过发挥个人专长指导农民生产、生活实践,以及整合资源,发挥助理的智力优势和团队精神为农村办实事.办好事,给人们呈现了大学生“村官”们的新形象、新角色、新定位,值得各地大学生“村官”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5.
目前,整个社会和世界充满着一张看不见的网——互联网,也就是常说的网络。罩在这个网中的人们,已经把熟练掌握和使用网络认同为一种“时髦”和信息时代的通行证。随着网络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大学生对网络的亲和力和依赖性日趋加强,虚拟的社会和生活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了他们全部生活的一个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网络对大学生行为尤其是学习和生活影响方面,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思考。如何利用网络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如何利用网络带来的信息化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并优化大学生自身时间管理,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网络自身属性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出发,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界定。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上,从平台建设、队伍建设及理论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在平台建设上,要做到制度化、针对性和多元化;在队伍建设上,提出“学校--学院--班级”多层次阶梯式才队伍建设模式;在理论建设上,提出了多学科融合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大学生网民既可能是网络健康文化的主要创造力量,也可能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制造者和受害者。本文从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出发,探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扩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表明:在我国现在的网络用户中,大多数是自我防护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较薄弱的青少年群体.互联网上又确实存在着缺少文化内涵、"黄毒"信息泛滥成灾的现象,致使不少中小学生经常通宵达旦沉迷网络游戏、网上聊天、浏览色情暴力网站.  相似文献   

19.
为积极做好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相关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得到合理有效的金融支持,我们对大学生“村官”的金融服务需求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两课”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目前“两课”教学却不尽人意,问题重重,特别是对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更是问题突出。本文将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及目前他们对“两课”的态度分析探讨如何切实加强“两课”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