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金融诈骗的七种最具体案例中,除去(刑法193条)的贷款诈骗罪与(刑法192条)的集资诈骗罪)条规中明确指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之外,其它的五种犯罪(刑法194至198条)的条规中均无此规定。本文以金融案件中的"票据诈骗罪"为主体,展开否定、肯定与折衷解释三方面的论点以及全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集资诈骗罪作为一种严重的金融类犯罪,对其处罚也是相当严厉的。正因如此,集资诈骗罪的入罪标准应当严格把握,不能武断地把一切类似的行为都归为集资诈骗罪的规制行列,当然也不能放任任何真正的集资诈骗的犯罪行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民间金融以它特殊性的优势,利用社会成员间这种私人之间的自发激励、相互信任、资金互助、辅助融资等等功能,以及灵活便捷的融资机制、低廉的交易费用、充足的资金供给、与众多的市场特征,为民营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随着"吴英案"等许多集资诈骗案件的发生,使得民间金融资本,特别是民间融资活动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对于吴英案件是集资诈骗罪还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判决争议成为了研究集资诈骗罪主要的切入点。一段时间以来,针对现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特别是对于体现国家强制力的刑法是否需要介入以及如何介入产生了许多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3.
李赪 《决策探索》2014,(16):80-83
“非法占有目的”作为金融诈骗罪主观要件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划分金融诈骗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的界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点基本已经获得大多数学者的赞同,“非法占有目的”毕竟形成和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主观心态不可能像“外在客观事实”一样容易被辨识,这一认定难题也被学者和司法实务工作者所承认。“非法占有目的”在区分民事欺诈与金融诈骗、此罪与彼罪,语词虽然一致,但在具体判断时,认定标准不同。综观学界关于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著述,均是对“非法占有目的”整体性的分析探讨,而未对“非法占有目的”在区分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此罪与彼罪中的不同涵义和作用做细化研究。笔者试图对“非法占有目的”要素进行不同框架下的阐释,以期从刑法理论上为刑事司法实践找寻认定金融诈骗罪的“黄金模板”。  相似文献   

4.
刑法中犯罪的分类以及犯罪章节的设置都是以犯罪客体为标准,这样既方便了法院、检察院以及法学工作者的查询和使用,也为我国刑法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奠定了基础。但是,其关于金融诈骗犯罪的规定颇受争议,学者以及法律工作者认为金融诈骗犯罪和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各成一节的规定是值得商榷的。本文对我国关于金融犯罪的分类以及分类的意义进行了了解j并针对我国关于金融犯罪的现行规定进行了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李晔 《决策与信息》2010,(12):29-30
诈骗财产性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最典型的就是偷逃高速公路的过路费。诈骗财产性利益的行为在行为结构上与传统的诈骗财物的犯罪有所不同,这种行为究竟是否归入诈骗罪范畴存在疑点。从法益理论来看,诈骗财产性利益的行为同样侵害了权利人的刑法法益,即由于诈骗行为的发生,权利人无法依据民法对较大数额的财产进行救济。我国需要将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改为“财产”,使其包含“财物”和“财产性利益”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为了维护金融秩序,并和打击金融领域出现的犯罪活动的需要相适应,我国对金融活动中的各类行为进行了刑法规制,其条款分布在我国现行刑法的第三章的第四节和第五节中。本文研究的是金融犯罪刑事立法分类的依据问题,提出了理论界和一些学者认为的金融犯罪分类中对金融诈骗犯罪单独设节的立法模式的不同看法,并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麦麦 《决策与信息》2013,(10):88-89
我国刑法对虽合同诈骗罪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目前合同诈骗案件存在与民事欺诈、民事纠纷越来越多的竞合,边缘化趋势明显。合同诈骗罪作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与民事欺诈,民事纠纷还是存在质的区别,不能用民法宗旨界定,但又需要民法指引操作实践。合同诈骗罪有自己的界定标准和区别于普通诈骗罪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姜嫦蓉 《决策与信息》2011,(11):122-123
非法占有目的是否金融诈骗罪的必备要件,理论界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笔者从立法功利主义、刑法体系和刑法务文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赞同肯定说的观点,认为非法占有目的是金融诈骗罪的必备要件。在此基础上,阐述金融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即在司法实践中,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案件全部事实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情况下,运用事实推定的方法解决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9.
戈树峰 《经营管理者》2013,(32):230-231
生命权是刑法所保护的权益。动物的生命权也应得到刑法的保护,立法保护动物权利已成为国际总体趋势。在此情形下,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动物福利立法体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论述了虐待动物行为的危害性,入罪的必要性以及入罪的设想,以期对我国虐待动物犯罪的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2010年5月南京教授换妻门事件最终作出判决,判处被告人犯聚众淫乱罪有期徒刑3年半,这是我国第一例以聚众淫乱罪判处实刑的案件。该案件在我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一些无被害人犯罪的案件中,我们如何对其作出法律评价,是对其放任发展还是严加惩处,这关系到刑法的价值取向问题。笔者将对此案所涉及到的有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1.
虽然我国刑法对徇私枉法罪主体范围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但是,司法实践中,存在着由于各种形式多样化的徇私枉法犯罪,故司法机关在认定徇私枉法罪主体范围时,难以把握。鉴于此,本文笔者主要从徇私枉法罪的主体范围、可以构成徇私枉法罪的一些特殊主体。  相似文献   

12.
行为人非法获取他人犯罪所得赃物的案件时有发生,对此应能否认定为相应的财产犯罪,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困惑,其反映在刑法理论上,则表现为财产罪法益上“本权说”与“占有说”两种不同立场。笔者认为,坚持“占有说”立场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状况相协调,而且,更能体现刑法对财产所有权及其它本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聚众犯罪是我国刑法中较大的类罪,刑法总则和分则都对其做了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该类犯罪也很常见,多发,但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在认识上很不统一,存在诸多分歧,笔者认为分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聚众犯罪基本问题的把握不清。“聚众”的认定在聚众犯罪基本问题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从“众”的范围及“聚众”的法律性质等方面来展开论述,以期对达成共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个新罪名,只有弄清它的犯罪主体、犯罪客体、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及其与类似犯罪的界定,才能进行正确的刑罚处罚,打击污染环境的犯罪活动,使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美好型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5.
经济犯罪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为了谋取非法利益,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社会经济秩序,达到应受刑法惩罚程度的行为。经济犯罪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一是侵犯财产罪。在我国,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也日趋猖獗,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些如:知识产权犯罪、计算机犯罪等智能型犯罪新型的经济犯罪。究其成因主要有:社会客观原因,经济体制原因,犯罪者个性原因等。  相似文献   

16.
魏婕 《经营管理者》2011,(3X):321-321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在理论界和实务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结合我国刑法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规定着重就该罪的司法认定问题,从刑法理论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关于保险诈骗罪的规定采用的是结果犯模式,只有行为人实施了法定的保险诈骗行为,并取得或控制了数额较大的保险金,才构成本罪的既遂.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的行为为保险诈骗罪的实行犯创造条件的,可构成共犯中的帮助犯.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内外勾结骗取保险金的行为,实质上只是各行为人共同利用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而实施的骗取保险公司财产的职务侵占或者贪污行为,只可能构成贪污或者职务侵占罪.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刑法中,有一部分犯罪是以数额作为成立条件的,我们将其称为数额犯,它是我国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强调犯罪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结果.然而对于数额犯的未遂形态在我国刑法理论上认识一个较为混乱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数额犯的未遂形态及认定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简明刑法教程》一书,应全面了解该书涉及的刑法知识,重点掌握以下基本内容: 总论部分,首先应了解刑法的概念、特征、目的、任务、基本原则等基本理论,明确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重点把握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其次要系统掌握犯罪和犯罪构成等方面的理论,了解排除犯罪性行为、故意犯罪的形态、共同犯罪以及罪数问题;第三,应了解有关刑事责任及其实现方式(主要是刑罚)的内容,重点掌握刑罚的种类、刑罚的适用原则及相关内容。总之,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应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有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对竞技体育进行管理对,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来予以规范,其中刑法手段在对竞技体育领域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予以惩治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在考虑哪些行为应运用刑法手段进行调整时,应将社会危害性理论和社会相当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社会危害性是入罪的根据,而社会相当性是入罪的限制。从而既能对竞技体育领域发生的一些具有严重危害性的行为予以打击,同时又避免泛犯罪化,防止犯罪圈的随意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