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陈玮璐 《经营管理者》2013,(16):238-238
吴英在意识到自己没有充分的还款能力的情况下,依然向他人大量借款,其行为造成了借款人血本无归的结果,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认为是犯罪行为。吴英借款的目的是用于企业经营,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行为不构成非集资诈骗罪,而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考虑到吴英的行为只是经济性犯罪,即使认定为集资诈骗罪,处以死刑也不恰当。  相似文献   

2.
姜嫦蓉 《决策与信息》2011,(11):122-123
非法占有目的是否金融诈骗罪的必备要件,理论界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笔者从立法功利主义、刑法体系和刑法务文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赞同肯定说的观点,认为非法占有目的是金融诈骗罪的必备要件。在此基础上,阐述金融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即在司法实践中,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案件全部事实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情况下,运用事实推定的方法解决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3.
集资诈骗罪作为一种严重的金融类犯罪,对其处罚也是相当严厉的。正因如此,集资诈骗罪的入罪标准应当严格把握,不能武断地把一切类似的行为都归为集资诈骗罪的规制行列,当然也不能放任任何真正的集资诈骗的犯罪行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民间金融以它特殊性的优势,利用社会成员间这种私人之间的自发激励、相互信任、资金互助、辅助融资等等功能,以及灵活便捷的融资机制、低廉的交易费用、充足的资金供给、与众多的市场特征,为民营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随着"吴英案"等许多集资诈骗案件的发生,使得民间金融资本,特别是民间融资活动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对于吴英案件是集资诈骗罪还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判决争议成为了研究集资诈骗罪主要的切入点。一段时间以来,针对现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特别是对于体现国家强制力的刑法是否需要介入以及如何介入产生了许多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金融诈骗的七种最具体案例中,除去(刑法193条)的贷款诈骗罪与(刑法192条)的集资诈骗罪)条规中明确指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之外,其它的五种犯罪(刑法194至198条)的条规中均无此规定。本文以金融案件中的"票据诈骗罪"为主体,展开否定、肯定与折衷解释三方面的论点以及全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赪 《决策探索》2014,(16):80-83
“非法占有目的”作为金融诈骗罪主观要件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划分金融诈骗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重罪与轻罪的界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点基本已经获得大多数学者的赞同,“非法占有目的”毕竟形成和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主观心态不可能像“外在客观事实”一样容易被辨识,这一认定难题也被学者和司法实务工作者所承认。“非法占有目的”在区分民事欺诈与金融诈骗、此罪与彼罪,语词虽然一致,但在具体判断时,认定标准不同。综观学界关于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著述,均是对“非法占有目的”整体性的分析探讨,而未对“非法占有目的”在区分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此罪与彼罪中的不同涵义和作用做细化研究。笔者试图对“非法占有目的”要素进行不同框架下的阐释,以期从刑法理论上为刑事司法实践找寻认定金融诈骗罪的“黄金模板”。  相似文献   

6.
陈璨 《决策与信息》2011,(7):116-117
非法占有目的是构成金融诈骗罪的必要要件,司法实务中准确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认定过程中须坚持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将行为人供述、司法推定以及行为人的反证相结合,以准确界定“非法占有目的。”  相似文献   

7.
赵祥 《管理科学文摘》2011,(34):130-131
刑事推定包括刑事立法推定和刑事司法推定。本文拟根据刑事推定规则与方法,研究几类合同诈骗犯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的具体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疆 《决策与信息》2011,(4):107-107
目前,我国调整信用卡诈骗罪的法律规范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的规定,以及2009年12月两高公布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特别是《解释》的出台,明确了“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认定问题,以及明确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了界定。但对于《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的内容没有过多的解释.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该项“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条文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虽然现在距离改革开放后最大的非法集资案——邓斌非法集资案已经有16个年头,但是,近几年,亿霖集团涉嫌非法经营案、辽宁营口市东华集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辽宁蚁力神非法集资案等民间非法集资案件仍然频繁发生,屡禁不止,涉及金额及产生的社会危害巨大。一些知名企业家纷纷卷入非法集资的漩涡之中,许多“明星企业”一夜倒闭,众多集资者血本无归。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精明的企业铤而走险、以身试法,通过集资方式不断“飞蛾扑火”?本文将以邓斌案为蓝本,揭示民营企业非法集资产生的制度根源,并对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规范民间金融、建立高效安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政治体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麦麦 《决策与信息》2013,(10):88-89
我国刑法对虽合同诈骗罪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目前合同诈骗案件存在与民事欺诈、民事纠纷越来越多的竞合,边缘化趋势明显。合同诈骗罪作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与民事欺诈,民事纠纷还是存在质的区别,不能用民法宗旨界定,但又需要民法指引操作实践。合同诈骗罪有自己的界定标准和区别于普通诈骗罪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1月3日,中国保监会对外公布《保险业内涉嫌非法集资活动预警和查处工作暂行办法》,要求切实做好保险业内涉嫌非法集资活动的预警和查处工作,建立综合治理长效机制,防止非法集资的风险传递到保险行业中。  相似文献   

12.
舆情月评     
熊露娟 《决策》2013,(8):12
一起死刑案件拷问司法公正曾成杰因集资诈骗罪被判死刑,当事人虽已离世,但案件仍旧谜点重重,由最初政府鼓励融资到沦为阶下囚被处以极刑,曾成杰的境遇举国哗然,包括法律界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人士也对曾成杰疑案的思考颇多。案件判决的幕后推力成为舆论争议焦点,民众在不断质疑求真相,引导了一场"合法"与"合理"的博弈。@曾成杰之女曾珊也走上微博平台,在其父尸骨未寒之际,与社会对话,鸣不平之声、诉不公之意。  相似文献   

13.
范玉 《经营管理者》2009,(20):154-154
所谓诈骗罪,又称欺诈罪或者诈欺罪。是行为人采取隐瞒真相、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或者财产上的利益,因而给他人造成财产上损失的行为。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采取威胁或者要挟的办法,强行索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办公室业务》2009,(2):63-63
去年以来,中央纪委会同国土资源部、河南省纪委监察厅严肃查处了信阳市国土资源局违规集资建房问题,江西省纪委监察厅、景德镇市纪委监察局严肃查处了景德镇市民政局领导干部违规参与集资建房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合同诈骗在经济领域时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但司法实践中对此罪的认定,以及对法条的理解和运用出现了诸多分歧。本文试对合同诈骗罪中所涉及的几个疑难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在认识、理解和司法认定中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16.
陈刚 《决策与信息》2011,(10):108-109
我国刑法大致将金融犯罪划分为两大类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和金融诈骗罪,并以金融诈骗罪侵犯复杂罪客体为由,将其单独归纳在一节里。这种分列两节的做法虽有一定的好处,但却与我国刑法整体所遵循的分类方法不符,实践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可考虑对其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17.
<正>研究报告连续五年案例显示,媒体曝光的企业家犯罪越来越集中在民营企业家身上,从最初的与国营企业家基本持平(2009年,35∶49),到目前数倍于后者(2013年,87∶270),显示出这五年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对国企高管来说,受贿、贪污、挪用公款成为排名前三的国有企业家的主要罪名。而在民企涉案企业家中,引发犯罪的主要是融资、财务管理两大领域,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涉税  相似文献   

18.
江烨  李国平 《决策与信息》2010,(11):112-113
本文对集资诈骗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的特点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减少和杜绝此类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由于尚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监管机构,国内P2P网络借贷近年接连爆发问题,损害消费者权益,亟待政策法规出台以整顿行业乱象。"非法集资"是监管部门对P2P网贷划定的红线。年初央行将P2P网络借贷涉嫌非法集资的行为归为三类,本文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分析三类行为的性质,并从证券法角度提出对P2P网络借贷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学术界和司法实践都有着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对共同犯罪中止的概念、认定标准及其条件进行论述,并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