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法律规定在刑事诉讼中提出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不予受理,但是在近些年的实践中,有一些突破性的案件给予了被害人及其家属精神损害赔偿。暴力强奸案件对于受害妇女的精神损害极大,是否应该突破我国法律的规定给予被害人赔偿,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我国的法律和司法实践,对暴力强奸案件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王志鹏 《经营管理者》2011,(4X):284-285
刑事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受害者,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的直接承受者,应当对其权利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而刑事和解制度对于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应注重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本文通过厘清刑事被害人和刑事和解的概念,论述刑事和解对于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价值及功能,通过简单建构以被害人为中心的刑事和解制度,最后分析了刑事和解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救济与监督。  相似文献   

3.
王薇薇 《科学咨询》2010,(16):25-25,53
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只有申请抗诉权,没有上诉权;未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未明确被害人获得国家补偿的权利;被害人对诉讼程序和审判结果的影响有限。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重点所在和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又因为与国家公权力一同站在控诉的角度上,就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的损害提出赔偿请求,被害人困提出过分赔偿要求,导致裁判得不到有效执行,影响到赔偿的执行,加大执行难度,其结果反而不利于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不利于构筑和谐社会,社会矛盾得不到真正地化解。  相似文献   

5.
对刑事被害人赔偿或补偿,就是通过给予被害人各种形式的物质补偿和精神抚慰,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创伤,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刑事司法政策保护被害人的一个非常普遍的做法。目前,我国立法在这方面还是一个空白,实践中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确、资金来源没保证等软肋。  相似文献   

6.
刑事被害人问题成为近几年理论界研究的热点,确立刑事被害人在案件处理中的能地位,赋予其充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是改善刑事被害人不利现状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区分犯罪之间的界限,应当以犯罪的构成要件为依据,客观地对犯罪行为损害的法益或对法益构成的威胁进行价值判断。行为人是否当着被害人的面“以当场实施暴力相威胁”和暴力威胁是否达到“足以抑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是划分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界限的两个重要标准。本文结合当前理论界的通说,对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的概念、基本含义、结构特点、犯罪构成进行分析,提出区分两罪之间界限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周建军 《经营管理者》2013,(16):244-24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精神损害赔偿、赔偿和量刑之间的关系、执行难、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制度缺失等。对此,应从在立法上扩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范围、妥善处理赔偿和量刑之间的关系、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执行法律制度、规范和建立对刑事被害人人的补偿制度等方面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我国法律规定的被害人权利,较之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定,在知情权方面范围较窄,在刑事裁判的上诉权、国家补偿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精神损害赔偿方面存在立法空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对于保障人权、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故我们应借鉴有关国家法律的规定,扩大我国刑事被害人知情权、赋予被害人刑事裁判的上诉权,加强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跟上世界保护刑事诉讼被害人的立法潮流。  相似文献   

10.
被害人对生命的承诺无效,安乐死问题可以说是生命权不可让渡原则的唯一例外。关于被害人身体健康权的承诺中,需要注意的是器官移植的相关问题,尤其是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另外,对双生儿之间的器官移植,本文坚持的观点是符合紧急避险。  相似文献   

11.
公诉案件中,被害人作为刑事诉权主体之一,其对公诉案件刑事部分的上诉权,诉讼参与权、知情权等诉权缺失,造成被害人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本文从处理好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与公诉机关和审判机关之间的关系角度阐述了如何对被害人诉权的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开篇提出问题,论述了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法理依据,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有限诉权等权利,建议我国刑事法律在立法层面应坚持公正为主、兼顾效率的价值理念,并引入信息通报、被害人影响陈述、被害人司法审查申请等相关制度;在实践层面上应扩大被害人赔偿金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助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给予被害人充分、有效的救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华沙公约》第17条的涵义,考察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司法实践,并结合我国的相关实践得出精神损害可能与身体损害一样时受害者产生严重影响,对三种类型的精神损害尤其是纯粹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是国际航空私法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针对如何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大量出现的刑事被害人在受到犯罪行为侵害之后,其本人和其家属生活困难甚至无以为继的现象,浅析如何在我国科学合理地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以对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锦霞 《决策探索》2009,(24):48-49
一、被害人权利保护概述 (一)我国被害人的地位 被害人,一般来讲,指其合法权益遭受到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自然人或者单位因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而成为被害人。“有权利,必有救济”,国家必然要对其提供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6.
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是国际刑事司法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赋予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以当事人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实践中被害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却并未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本言人为应将其定位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既避免了制度上的矛盾,又可以加强被害人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7.
2004年的马加爵杀人案(杀死同寝室4名学生)被害人家属最终因为加害者的家庭情况放弃赔偿要求;2006年12月28日当杀害11人的邱兴华被执行死刑时,这11个被害人家庭仍未获得任何赔偿,类似的案件不胜枚举,这些案件大都存在相同的特点,即犯罪行为人几乎都没有财产可供执行,被害人及其家属也因此得不到赔偿。从刑事诉讼角度关注被害人,关注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因犯罪行为而遭到直接的侵害,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关注。在诉讼中作为案件当事人理应与被告人一样受到同等的重视。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兴起和被害人要求刑事程序保护呼声的高涨,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才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学者认为:"今后应赋予被害人以平等的防御权,使过于向被告人倾斜的天平恢复平衡"本文通过对刑事被害人的含义,特点以及对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现状及改善的详细论述,对我国被害人制度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希望对我国的法制建设的完善,略尽薄力。  相似文献   

18.
范欣珂 《经营管理者》2009,(14):265-265
被害人的理论问题贯穿于刑事法治动态的全过程。本文从我国的刑事诉讼中对被害人的相关权利的规定着眼,分析被害人作为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设定上的不足,提出可以进一步建构相关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刑法学上关于被害人过错的研究较多,针对类型化的犯罪案件比如经济犯罪中的被害人过错却研究较少,经济犯罪随着社会发展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犯罪涉及金额大,影响范围广,将经济犯罪被害人过错纳入刑罚裁量考虑的范畴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刑罚目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在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上存在严重缺位:理论上对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缺乏深入研究,立法上对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缺乏规范,实践上对利事被害人社会救助制度缺乏投入,同时社会关注度也明显不足.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体系的构想.首先,应确立刑事被害入社会救助的原则、内容;其次,制定我国统一的〈刑事被害人社会救助指引〉,整合零散的社会资源;最后,建立刑事被害人融会救助机构全国网络系统,并对机构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进行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