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证据开示制度是源于荚美法系的一种诉讼制度,旨在实现控辩双方的平等武装和对抗,以实现诉讼公正。近些年,我国学者对证据开示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对证据开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理解也有相互冲突的地方,这对于建立证据开示制度会产生负面影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从我国律师法的相关规定着手,分析了证据开示对刑事诉讼的价值,最后论证了我国建立证据开示制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行政诉讼作为一种特殊的诉讼类型,与民事和刑事诉讼不同之处在于诉讼当事人的地位不对等。作为行政诉讼被告的行政机关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为了制约行政权力的扩张以及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就要求立法者在制定行政诉讼法律时考虑到这种力量对比的差异,力求制定出减小这种差异的法律法规,能使双方的权利义务势均力敌。  相似文献   

3.
任斌 《决策与信息》2010,(12):19-19
反诉是一项重要的民事诉讼制度,它能够避免产生相互矛盾的判决,平等地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彰显诉讼公正;而且能提高诉讼效益。我国反诉制度失衡现状的考察集中分为两部分:起诉与反诉制度性规范的失衡的考察,法官审判权与当事人反诉权的失衡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在检察实务中,诉讼档案是记载检察官和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所有诉讼活动以及全部诉讼材料的原始凭证。它与其他业务工作同时并存、同时发展,并渗透于、服务于各项检察业务之中,其长久作用于检察工作,再现检察业务的历史原貌是其他任何工作难以替代的。本文对诉讼档案特殊性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作为一项新的司法改革措施,与"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的法治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针对当前司法实践中侦查中心主义仍占主导地位、控辩双方地位依旧不平等以及整个庭审过程虚化等不良现状,应当在人权保障理念的指导下,从侦查、起诉、审判三个方面来实现审判中心主义的完善与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基本措施:通过实行司法令状制度、弱化口供作用以及加强律师辩护权来规范侦查工作;通过改革案卷移送方式,建立预审制度来改进公诉方式;通过贯彻直接言词原则、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以及落实证据裁判原则来完善庭审制度。  相似文献   

6.
李强 《经营管理者》2009,(20):146-146
当事人主义取向的民事诉讼改革把诉讼中的权利与责任还给了当事人,但由于当事人意思能力的差异而使得诉讼结果难以公正,因此法官的释明权成为必要。释明权并不违反平等原则,相反,他能够实现实质上的平等。诉讼应该充分尊重客观真实,释明权应该区分针对诉讼请求的阐明和针对事实、证据的阐明。  相似文献   

7.
证据交换是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产物,是为了能够在正式开庭审理前整理案件的争议证据和争议焦点,保障当事人双方的对抗平衡,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而建立的一项制度。本文从证据交换制度的不足和如何进行完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不足具体体现在法律地位不明确、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缺乏配套措施等方面,而进行完善则要从应制定强制性规定、应适应我国国情、应完善交换方式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自诉案件转为公诉,致使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不平等,不利于当事人之间恢复正常和谐的社会关系,也不符合刑诉法的基本精神。应当充分认识自诉程序中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自诉案件应当采取自诉优先、国家援助、减少公诉的原则,化解纠纷,帮助当事人恢复正常的社会关系,实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事人已经获得了市场主体性地位,能够自由支配和处置自己的利益,在民事诉讼法中体现为能够自由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然而,作为当事人一项重要权利的处分权在立法和实践中存在严重缺陷,为了保障当事人的处分权,完善处分权制度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相似文献   

10.
侦查阶段是调取证据的关键阶段,也是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障的重要阶段。律师的调查取证权是平等对抗原则的客观要求,基于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变的价值取向,侦查阶段律师的调查取证权问题就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先合同义务包括在广义的附随义务之中,从合同法的体例以及狭义附随义务与先合同义务的不同功能、救济方式来看,我国持狭义的附随义务观点以区别先合同义务与附随义务为宜,先合同义务始于双方因缔约而接触,磋商之际,止于合同成立之时,而效力过失责任下的“类先合同义务”起到了衔接先合同义务与附随义务,全面保护交易当事人的作用,违反先合同义务的缔约过失责任和其他责任形态可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2.
李洪波 《经营管理者》2011,(4X):309-309
行政诉讼法是调整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审理行政案件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正确认识行政诉讼法的地位,是事关行政诉讼法学发展和行政诉讼法制建设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附随义务的功能在于维持交易公平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使合同关系顺利进行,保障合同目的圆满实现,从而附随义务并没有具体的给付客体.合同的附随义务分为注意义务、告知义务、照顾义务、保密义务、忠实义务、不作为义务等.  相似文献   

14.
经济合同条款是签订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的具体内容,体现合同双方当事人各自的目的和要求,确定双方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是合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应遵循依法独立审判、适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开审判等工作原则,应独立于控辩双方,形成金三角式审判体系,公平对待案件,作出客观准确的裁判。然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制度左右着这种独立审判权的行使,影响了法院这一职能。本文主要就其中法院变更起诉这一制度进行分析,从而引发理论上的反思,加快我国法院彻底独立于控辩双方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6.
程序正义不仅在实务中有重要意义,保护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限制国家公权力的行使。在法理的层面也具有一定的价值。从对公民的人性需求的保护来说,从保障判决的正当性,以及树立司法在社会中的权威来探讨,程序正义都有其重要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17.
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是国际刑事司法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赋予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以当事人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实践中被害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却并未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本言人为应将其定位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既避免了制度上的矛盾,又可以加强被害人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18.
李艳青 《经营管理者》2011,(8X):223-223
当事人主义是英美法系诉讼模式的主要特征。其核心在于将当事人置于诉讼的主导地位,法官始终处于消极、中立第三人地位,不主动追究责任,亦不为了查明案件事实主动传唤证人、收集证据,其职责仅是严格遵守法律、及时作出判决,在实务上表现为"沉默的法官,争斗的当事人"。当事人主义作为重要的诉讼理念,对民事与形式诉讼模式的构架均有巨大影响,本文以当事人主义为核心,针对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义进行讨论,试图深入认识当事人主义,将最终目光落在我国诉讼模式上,明确当事人主义对我国诉讼模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讼观念也随之改变,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民事纠纷解决过程中赋于当事人充分的程序选择权是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和提高诉讼效益。本文从对民事程序选择权的正当性研究出发,审视我国民事程序选择权的立法现状及其在实践中的问题,并参考国外及其他地区相关立法,对完善民事程序选择权提出的构思。  相似文献   

20.
刑事辩护与刑事代理制度是刑事诉讼中保障当事人基本权利的两项重要制度,对确保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两种制度既有相同点,又有较大区别。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相较于辩护制度而言,我国的代理制度还不完善。本文主张应通过建立指定代理、赋予代理人相对独立的诉讼地位等措施来完善我国的代理制度,从而更加合理地保障被害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