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亚地区文化与礼俗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宗教的影响,东西文化相融并附带本土文化烙印的特征生成了东盟国家的独特礼俗.随着教育、文化以及体育等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加,互联网的传播以及高科技的普及和使用,东盟各国文化与礼俗的渗透现象尤显突出.  相似文献   

2.
作为俄罗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俄罗斯礼俗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由于俄罗斯是以欧洲部分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所以,其礼俗的历史演变受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的影响最大,可以说俄罗斯礼俗的形成是俄罗斯与欧洲文化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顾红亮 《人文杂志》2007,5(5):60-65
儒学在现代的生命力被遮蔽了。对儒家礼俗的重塑也许是开显儒学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向度。梁漱溟的礼俗儒学为我们阐述儒学的现代生命力提供了一个范例。梁漱溟所说的传统儒家礼俗至少包含两个含义,一是伦理责任,二是情感联系。他把礼俗关系而非法律关系看作现代社会组织建设的主导原则。建设现代礼俗社会需要汲取传统的资源,在儒家传统中有两个资源可以吸取,一是乡约的思想和制度,二是儒家讲学的风气。从梁漱溟的论述中得到的启示是,儒家礼俗生命力的发挥既要求礼俗儒学、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的共同发展,又要求我们激发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相似文献   

4.
田夏彪  黄丽 《学术探索》2009,(3):134-139
民族礼俗是一种民族文化。民族礼俗与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共生的关系,民族礼俗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内涵(教育主体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生活性、教育过程的活动性)和教育价值(生命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民族认同价值、生态保护价值)。从借鉴和反思出发,民族礼俗对民族学校教育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民族学校教育发展须遵循民族文化的特性,形成与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这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中国饮食礼俗和习俗已成为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探讨中国古代饮食活动中的礼俗和习俗,对于深刻认识中国饮食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循礼蹈矩的古代饮食礼俗礼是我国数千年历史的核心,具有我国一切文化现象的特征。礼的内容十分广泛,凡是有关国家的典章制度、社会的生活习惯、个人的行为规范等,都包含在内。 1、礼俗产生于饮食礼是以俗为基础的,俗既有礼的成分,则俗就形成的礼俗。最早的礼俗,是从人们的饮食生活中产生的,《礼记·礼运篇》  相似文献   

6.
礼俗批判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学现象。在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潮影响下,启蒙精英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以及诸多生活习俗,积极进行价值重估,力图破旧立新推进现代文明进程。为此新文学作家描写大量受礼俗禁锢的庸众,以及大胆冲破藩篱的新青年形象,把批判礼俗当成"个性解放"的必经之途与接受"现代意识"的重要标志。但事实证明:用恶俗做论据去批判礼俗,这是启蒙精英误读礼俗的生动表现,也使大量新文学作品呈现出深刻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一书为了解中国古代礼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中国古代礼俗》虽然着眼于普及,但也有较高的学术品位。这首先表现在剪裁适中,取舍得当;其次表现在语言的深入浅出,知识的厚积薄发;书中所附的插图对于帮助读者理解书的内容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出生是人的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是一个社会群体成员步入社会生活的开始。在人生礼仪中,生育礼俗集中反映了人处于生命的起始阶段时与特定社会和文化的密切联系,许多民族的传统生育礼俗突出地反映了人们关于自身增值和亲族继嗣、子嗣性别的观念和各种基于巫术和原始宗教信仰的意识。纳西族传统的生育礼俗在这些方面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试作论析。  相似文献   

9.
周代“归宁”礼俗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宁”礼俗当是客观存在的古礼,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施行,并在周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毂梁传》中“妇人既嫁不跄竟”的说法当是后来引入的观念,其目的是严格限制出嫁女子的活动,防止淫乱行为。周代“归宁”礼俗最初指的是出嫁女子回本家向父母问安,但时至春秋动荡之世,出嫁女子“归宁”的对象已经越出了其父母的范围,:旷大到本家的其他重要成员上;“归宁”的时间也相应延伸到其父母去世以后。后世的“归宁”礼俗常指出嫁女子回本家省亲。  相似文献   

10.
概述我国春节的由来、发展和形成的“春节情结”。提出编播春节节目要体现节目的传统性、时尚性。点明“春节情节”的审美色彩和蕴涵的礼俗文化。  相似文献   

11.
“烧饭”是古代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以焚烧酒食祭奠祖先的礼俗.烧饭礼俗从古流传至今,是蒙古族最古老、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项礼仪活动.蒙古族的烧饭礼俗有尊卑之分和男女之别.烧饭礼俗产生的文化根基为萨满教的灵魂不灭论;“女性不洁说”是烧饭祭祀中限制女性的文化根源;萨满教认为,人死后其灵魂到达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但那边世界的生活秩序与这边世界完全相反.烧饭祭祀中出现的违反常态的举动是为了迎合灵魂世界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论秦汉魏晋时期丧葬礼俗的宗教性韩国河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和丧葬礼俗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两者都是社会意识构成的一部分,都曾经对古代人的生活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不管是原始宗教,还是人为宗教,都和丧葬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丧葬发展的每一步都烙...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法天思想非常盛行。儒墨道法等各家代表人物都对之作过理论上的探讨和论述,认为人应该从各方面效法天地自然的规律和现象。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包括天圆地方、天玄地黄的自然观和由天地自然变化形成的历法两个方面。这一认识直接影响到先秦时期的礼俗文化。在建制上,古代的建筑样式如明堂就拟天圆地方而建。在服饰制度上,服装颜色、套数也严格遵循天玄地黄及天文历数制作。在其他礼制方面,古代天子巡守礼和考课官员的期限都将历法上的协调周期作为重要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4.
礼仪习俗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婚姻礼俗源远流长,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它早期的状况如何,我们可以循着语言中留下的痕迹,擦去历史的尘灰,考察有关婚姻礼俗方面的词语,窥视夫从妻居向妻从夫居的转型,早期“妾”、“媵”等一夫多妻制,“蒸”、“报”、“嫁殇”等特殊婚姻礼制及其夫妻地位的不平等。通过以上分析较深入地从语言这个角度窥探到中国古代的婚姻概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5.
萧辉  萧放 《江汉论坛》2001,(5):30-34
传统社会是家族的社会,家族社会以岁时礼俗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团聚宗族,联系乡里;以人生礼俗塑造家族传人,保障宗法文化的传衍。中国传统文化的绵长与家族力量的深厚有着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6.
宋开玉 《北方论丛》2022,(1):142-152
婚嫁礼俗是中国古代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统治思想的中国社会的婚姻礼俗遵从《礼记》婚姻"六礼"之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或有变异。旧传为清代蒲松龄所作的《琴瑟乐》是一篇描写女子婚姻的俚曲作品,叙述了从少女思嫁到夫妻美满的整个民间婚姻过程。它所反映的清初山东民间婚俗,仍以《礼记》"六礼"为基本框架,一方面传承着"六礼"传统,同时,受民间经济和世俗社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民间婚俗向着更务实、更世俗、更喜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23-130
由于社会的变迁,民国时期的丧葬礼俗变革不只是表现形式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动摇了丧葬礼俗的伦理精神,由原来维护"亲亲、尊尊"的等级制度过渡到体现民主科学精神,它是一种制度革命,还是一种身体革命,是四千年来的一次巨变。它既是民主科学文化理念的体现,也是民主共和政治观念的巩固。从此,丧葬开始由身份性转向经济性,由礼制走向民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针对盗墓现象,社会舆论一贯予以谴责,民间礼俗和国家法律也都呈示出严厉惩治的倾向。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雏系亲族感情、保障死者尊严、端正经济导向的特点。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尽管其文化背景有陈旧、落后的一面,盗墓恶报传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说是反科学的,然而反盗墓的社会意识中合理的成分,在今天也许依然有值得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常新 《殷都学刊》2008,29(1):39-44
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入中国以来,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方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间有些东西虽有生吞活剥之嫌,但也不乏真知灼见之作,尤其有些成果在理解和解释中国史前文化现象至少在方法上开辟了新的视野,使中国原始文化在向礼乐文化变迁的那些不为人所易察觉的轨迹能有所呈现,对此,我们有必要把中国重视文献和西方注重逻辑推理的历史研究方法理性、合理地结合起来用以研究中国的礼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摆手舞蹈是土家族民间最有影响的原始遗存舞蹈之一,起源古老,舞姿朴素,节奏鲜明。究其舞蹈形式与内涵,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的礼俗精神,是土家族民族礼俗精神的重要体现。本文就此问题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