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历史总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马克思认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历史不能游离于"现实的人"之外,它实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造成的现实运动.唯物史观对历史的这一认识,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并指明了史学研究与历史本身的内在会通性,要求史家在史学的研究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史学研究要强化史家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唯物史观与和谐社会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物史观始终强调人的社会主体地位:科学的人本观是唯物史观的主线之一;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人的存在方式并非恒定不变。这为和谐社会主体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谐主体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拓展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当代取向,也丰富了人的发展阶段论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与史学创新的结合是当今学术界非常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在此方面,白寿彝先生大加提倡并身体力行,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他对历史学理论的研究、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史家三长”论的全新诠释以及对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编撰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上半叶,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中国先进分子的主体意识发生了根本变革。这主要体现在:由意识决定生活到生活决定意识的变革;由英雄史观到群众史观的变革;由社会改良到社会革命的社会改造理念的变革;由传统史学思维范式到唯物史观史学思维范式的变革。正是因为中国先进分子主体意识的变革,引发了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学术诸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两者具有内在联系;但其结构、规律不同,不能相互取代.从人在社会发展及唯物史观中的地位、作用来看,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看,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研究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社会结构,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所以,唯物史观的对象是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6.
探讨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史学的文化存在论基础,阐述了唯物史观与史学在人的文化存在处的交汇。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理解范式的变革,从意识哲学转向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将人的存在建立在感性的生活世界,并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为核心来展示人的生存意义结构和价值根基;而史学作为人文科学,本质上属于意义领地和文化世界。二者对人的存在的理解,都摆脱了“自然科学化”的视野;正是在对人的现实关怀和人之生存的文化视域里,唯物史观与史学具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之一,唯物史观本身即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普遍异化状况,批判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抽象人本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现代性人本理念。主要表现为:以现实的人生存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场原则,以现实的人的不断发展的生产实践活动为根本途径,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蕴含着马克思对前人的超越和继承,也是唯物、能动、辩证地说明历史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根据.现实的人体现了人类历史的三大自然前提转变为三大历史前提的内在机制,即原始自然转变为人化自然,原始人转变为社会实践中的人,原始人群共同体转变为人类社会,因而不仅为马克思历史哲学正确理解历史过程的主体与主体性确立了逻辑前提,而且也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整体结构奠定了基础和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实证主义史学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年鉴学派,在与实证主义史学的较量和争论中,克服了实证主义史学的种种弊端,形成了与兰克学派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范型存在明显区别的新的史学范型.这一新史学范型,不仅为教育史学新领域的开拓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而且为教育史学研究中正确处理教育史学研究的“客观性”与教育史学研究者“主体意识”的作用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同时,年鉴学派所构建的以“历史时间”为核心的叙述体例和他们所倡导的以“问题史学”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为教育史学研究及其方法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是唯物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发挥,它用唯物的辩证的方法去研究党史,对于中共党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从红军长征结束到新中国成立,历史主义作为党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之一,成为研究者的共识。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历史主义的原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史研究中的历史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许多科学的论断,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国初期,毛泽东通过编审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必读书籍、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以及对胡适思想的批判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毛泽东对史学理论的阐述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人以深刻启示,为我们提供了发挥史学社会功能的范例,对我国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毛泽东的史学思想进行回顾与总结,将有助于推进我国史学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科学和历史交流如绩,铸就唯物史观之“轩辕”。当马克思概括唯物史观中的科学结论时,他总是将其转换为历史对象来处理;当马克思建构人类社会的历史观念时,他总是将其转换为科学对象来把握。科学和历史是马克思架构唯物史观的两条主线,然而,二者在旧的形而上学那里并不相容。知性思维的成果是科学,科学所能得到的确定性结论是永恒的,处在时间之外,根本拒绝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而历史,因其在时间中展开,打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禁忌。传统形而上学只能发现科学,而不能发现历史——历史是人的生存本身。马克思开启了一种新的真理观,这种真理已经不再是形而上学抽象概念意义上的真理,而是具体的现实在历史中的展开。因而,唯物史观成了科学和历史相统一的人类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研究往往绕过历史这一基本概念,或许因为缺乏对人与历史关系的进一步思考而对其诉诸以"人类实践活动史"或"研究对象史"与"研究方法史"的统一的阐释,这种研究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唯物史观研究的发展。本文认为,研究唯物史观历史概念,一是要从历史观嬗变的角度弄清近代历史哲学中的历史概念及其对唯物史观所产生的影响,二是要深入到马克思哲学思维中探讨唯物史观历史概念的理论根基及其深层意蕴,惟其如此,才能揭示唯物史观历史概念的本真意蕴。通过对上述两个方面的考察,本文提出唯物史观中的历史概念指征的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消除人的自由本质异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执政意识就是执政党的主体角色意识,是合目的性(民主执政)自觉与合规律性(科学执政)自觉的统一,是作为执政主体的执政党积极探寻执政规律、正确运用执政工具、主动践行客体社会公共尺度从而构建和谐稳定执政系统结构的自觉。同时,要从主体性角度理解执政意识的内涵,摈弃自发的"执政意识",确立具有自觉性、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的现代执政意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异化理论被西方学者当作是人道主义的典范,事实上,马克思对异化的分析不同于以往的基于抽象人性论假设的异化理论,因此也就不同于传统的人道主义理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是科学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文化"和"自然"的线索是缺失的,从而用文化、社会劳动和自然三大主题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解读。生态社会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中含有诸多的矛盾和不足。但我们应当正视生态社会主义者的洞见,在争鸣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所主张的公平分配、重视个人、全面发展等价值观念,整体主义、进步主义、主体主义等研究方法,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不发达国家如何发展自己、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等方面的理论观点,对于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历史唯物主义与发展研究的目的和重点不一样,我们要正确理解这种指导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并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所有价值观念、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都对发展研究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区分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主要涉及人论、世界观理论、价值论和哲学观等问题,后者主要是马克思运用他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深入研究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时代性结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以严肃的理论态度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梳理和完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方法,用以深入...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再谈编辑主体意识的重建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挥主体意识在编辑工作中的能动性是提高出版物质量的关键。现代编辑主体意识应包括信息意识、精品意识、市场竞争等。只有充分发挥编辑的主体意识和主导作用,才能够实现出版物的基本属性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