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对韩国独立运动始终采取支持的方针 ,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给在华韩国独立运动以帮助。通过报刊揭露日本在朝鲜的殖民统治暴行 ;宣扬韩国爱国志士的斗争事迹 ;组织训练韩国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对韩国独立运动的方针和态度直接奠定了日后中韩两国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2.
关于现代新儒学(新儒家)的认识、评价和研究,1949年或者说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20世纪50年代之前,国内学界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把新儒家或新儒学看成是一种思潮或流派,对其研究基本上是自发的争鸣式的个案探讨,即侧重某一个人物思想文化学说的批评或学术成就的评价,进而至于作为不同思想文化主张间的争鸣。这实际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并存与互动的缘故使然。20世纪前半期的新儒学(新儒家)研究,对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迄今的新儒学(新儒家)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本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前将近50年唐诗研究的状况、特点、流派、发展,特别是重大的研究成果,作了简明扼要的述评。作者认为:本世纪前半叶唐诗研究跨进了全面创新时期,在唐诗的思想和艺术系统的综合的研究、个案研究、发展史研究、诗史互证研究、与西方诗歌的比较研究等方面,都已达到了前人所不能达到的很高的学术水平。研究者们由运用单一的传统的观念与方法到逐步掌握了现代的科学的观念与方法,对于新世纪唐诗研究无疑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在西方美学发展过程中的对立与互补,渗透到各个学派的思想探索之中。在20世纪的上半期,美学已经发生了从心灵到形式的演变。无论是精神分析、格式塔,还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都将心灵的形式作为探索的主题。这是从19世纪的彼在的形而上学模式,到生命此在的形而上学模式的转变,为后半期美学的形而上学的消解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梁启超在佛学研究中开始注意到佛教文体对中国小说的影响;在文学史著述中,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出于时代要求与个人兴趣,对佛教文学予以了更多关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则真正、切实地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分析了佛教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对我国小说的深远影响,此书之研究结论多有发凡起例之功。20世纪下半叶,代表着“佛教与中国小说”研究最新进展与较高水平的专著当推张中行与孙昌武二人的同名著作《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氏的著作把该领域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此外,单篇论文方面则以早期的陈寅恪及季羡林等人的文章尤具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该文回顾了20世纪下半叶的元杂剧研究,认为可以1977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对关汉卿及其剧作的研究、对《西厢记》的评价以及对元杂剧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港台学者的研究也大有收获。后一时期,学界首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拨乱反正,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方法的更新及视角的转换,研究领域大大拓展,无论是对微观问题的深入探索还是对宏观问题的准确把握,都取得了斐然可观的研究成果,元杂剧的研究已步入成熟期。  相似文献   

7.
胡宝华先生的《20世纪以来日本中国史学著作编年》一书,2012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该书共收录了近百年来日本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相关学术著作1200余部。作者在书中以“章目提要”的方式介绍了20世纪以来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成果,为我们客观掌握原著的基本信息提供了可能。同时作者在编写此书时,审慎参考了大量相关书评,为入选...  相似文献   

8.
9.
一般而言主要客源市场,其最大的特征不仅仅是市场规模大,而是它能直接影响接待国的旅游发展。但对于接待国来说真正的客源市场,则要看实际来访者占该国或该地区的比率,并非来访者的总量,因此市场的动向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焦点。本文研究了访中日本国际客源市场的真正面目,并借此提供中国在争取日本国际客源市场时的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有关“朗诵诗”概念合法性的讨论,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现代诗朗诵理论的焦点之一。针对此问题,“纯诗”论者与“大众化”论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在“大众是否能够接受诗歌朗诵”这一问题上,两者观点也不一致。但在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下,许多曾经的“纯诗”论者,如朱自清、李广田等,逐渐意识到诗歌朗诵在“传播—接受”方面的功用,并认为诗歌朗诵是将“个体世界”与“公众世界”结合在一起的重要途径。在20世纪40年代末的诗歌理论家看来,诗歌朗诵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与“听”,暗含着一种声音的“政治”,指向现代诗的公共性。同时,诗歌朗诵也是现代诗自我更新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江南史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历史学曾经有过依据以“阶级斗争”等为代表的特定历史观来设定研究对象的情况,这种僵化的、从既有结论出发的研究难免会出现漏洞,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江南等地域为对象、尝试脱离战后历史学桎梏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意在分析中国特定地域的社会形态,吸引了多数研究者的注意。而如今,直接针对江南地域社会史的研究并不多,地域研究大多成为更大的问题意识中的一部分。如同战后的历史学史观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被地域社会史取代一般,随着日本的中国史研究者对江南这一地域看法的改变,江南地域史研究也在改变。目前,由于受到全球化的强烈影响,单纯细致观察某一地域状况的做法已经难以得到有意义的结论。可以说,对某一地域的研究已经成了“东亚史”等更大的研究范畴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由于思想背景和专业领域的原因,战败之前,日本自由派知识人对中国并无太多关注,对日本侵华战争也未表现出认真的思考。但战败形成了一个巨大契机,促使这部分知识人去深刻反省日本的近代史,而中日关系是日本在近代历程中极为重要、也是最为沉重的部分。一旦他们有机缘与中国发生关系,出于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和独立理性的知识人的立场,他们对中国以及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往往会有突破狭隘民族主义视野的深刻思考和评判,并因出色的专业成就和社会地位,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还具有一定的舆论领袖的影响力。战后派代表作家堀田善卫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2004年5月,长征出版社出版了由祝曙光教授独立撰写的《铁路与日本近代化———日本铁路史研究》。在这部21.3万字的著作中,作者集多年研究之心血,不仅对近代意义上的日本铁路发展史做了比较明晰的梳理,而且对铁路在日本现代化(亦即祝著中所谓的近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两部天文学内史、外史的著作《中国天文学史》和《天学真原》的对比研究,揭示出科学外史研究和科学内史研究不仅在研究侧重领域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视角方面有巨大差别,由此清晰地反映出科学外史研究的在侧重领域和研究视角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赵泉民 《东方论坛》2008,(4):105-112
20世纪后,为挽救行将崩溃农村经济,在各种行政力量裹胁下,中国乡村掀起了以信用合作社“异常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化运动。而合理合作金融制度与健全合作金融体系,是为各类合作社融通资金、减少对金融资本依赖以促进合作效能充分发挥之必须。基于此,人们在反思检讨合作运动缺憾与不足基础上,对中国合作金融制度与体系建设的学理探讨:包括合作金融内涵;体系建设路径、组织体系层级、与农业金融区别和联系、中央合作金库地位及目标等。其中不少论点极富建设性,它对于我们今天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完善乃至于新农村建设仍不失其借鉴意义。这也就是笔者费力将此爬梳出来的原由所在。  相似文献   

16.
“修辞”不仅是语法意义上的,而且是一种广义的文学性表达手段、方法和技巧。①池莉小说的修辞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幽默与准确的叙述方式,叙述视角的巧妙转换,以及分析性叙述和比喻、排比的运用。池莉后期小说的修辞风格趋于厚重和理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在云冈石窟的7次调查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军队的支持。长广敏雄参与了其中4次调查,留下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和较为可信的日记。这7次调查以实地拍摄和测绘为主。调查形成的报告《云冈石窟》16卷本,成为了目前研究云冈石窟主要的文本依据。长广敏雄的《云冈日记》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云冈石窟调查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阴阳二爻是构成《周易》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两个基元符号,溯其渊源,对于探讨《周易》的成书时代及其性质,都至为重要。本世纪中,治《易》者对此作了大量而又持久的研究工作,硕果累累,共形成了16种学说。本文一一加以梳理和综述,既可一览百年间易学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又为总结和书写20世纪的易学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文学研究的模式经历了从语言到话语的发展历程。语言研究模式研究文学形式、语言、手法、结构等问题,追求文学符号系统的内在本质和深层结构;话语研究模式关注文学对话、主体和语境,研究文学生产、阅读和消费等问题,否认文学研究存在终极的定论、深层的本质和结构。这种转向催生了语境研究的兴起,使语境在众多流派中成为标示语,在文学观念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于近代在华活动的日本人群体的研究,是横跨日本史研究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交叉性学术领域,因而受到两国学者的重视.但是以目前的学术成果而言,对近代活动于华南地区重要口岸的日本人群体的人口及职业情况的研究相对薄弱.通过对大量日文史料的解读,从人口方面看,抗日战争前广州日本人群体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人口增长,其背景都与日本对华贸易的勃兴有关.而从职业分布角度看,清末、“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及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广州日本人群体的构成特征各不相同,而这种差别的背后则存在着中日关系以及日本对广州贸易关系的起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