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由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主办的"新时期鲁迅研究三十年"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21-23日在鲁迅故里绍兴市召开,会议收到学术论文近50篇,来自日本、澳大利亚和国内的80多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学术研讨会.这些论文或者通过宏观扫描,或者从某一维面与角度,或者以空间地域的视角,对于新时期三十年来的鲁迅研究作了比较系统的回顾与反思,从或一侧面呈现了近三十年来鲁迅研究的丰硕成果,凸显了鲁迅研究的前沿与趋势.对于切实推进鲁迅研究,深入挖掘鲁迅的精神资源、文化资源与艺术资源,建设中国现代文化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韩国鲁迅研究的启示和东亚鲁迅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鲁迅研究日益陷入困境之时,韩国鲁迅研究却迅速发展成熟起来,通过对韩国鲁迅研究“成熟发展”的原因和表现的分析,提出可以给中国鲁迅研究的种种启示。文章进一步着眼鲁迅思想和创作对于日、韩、中3个民族现代思想文化建设具有的基础性价值,论析日、韩、中3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在鲁迅研究上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历史,提出并阐释了建构“东亚鲁迅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流派角度切入,选取新时期浙江诗歌版图上已成三足鼎立的、颇具先锋精神的三个诗人群:东海诗群、南方生活流和《北回归线》诗人群等,并从诗学理念、主题意蕴和诗艺追求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最终确立其在新时期浙江乃至中国诗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 ,随着浙江散文里的自我、个性的回归 ,其散文的地域性、现代性也在逐渐觉醒 ,并日益成为自觉。强化散文的地域性、现代性应是振兴“浙军”散文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文本着重批驳了前些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时出现的歪曲、贬损鲁迅和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鲁迅研究传统的奇谈怪论。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随着浙江散文里的自我、个性的回归,其散文的地域性、现肛性也在逐渐觉醒,并日益成为自觉.强化散文的地域性、现化性应是振兴“浙军“散文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一位具有独异性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作品具有经典性,人格具有楷范性。新时期对鲁迅的挑战,主要是消解和颠覆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当前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有:毛泽东1957年推断鲁迅的一句话、鲁迅的死因、鲁迅的绯闻、修订增删1981年版《鲁迅全集》过程中的若干争议等。  相似文献   

8.
赵晓生:鲁迅研究在现代文学研究里占有重要位置,近30年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您如何看待这个变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鲁迅学史是一个“鲁迅映象”与“鲁迅本体”不断悖离的过程,同时也是前者向后者不断回归的过程。这种悖离体现为两种神化:“公神化”和“私神化”(情绪性的私神化和学理性的私神化);两种丑化:基于政治功利的丑化和基于个人功利的丑化。其中最需引起深刻反省的是学理性的私神化研究,这种倾向已使鲁迅研究再次陷入困境。研究者必须在精神上完成对鲁迅的祛魅,才有突破困境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晚年的周作人继续写有大量的散文作品.周作人的这些晚期散文对于鲁迅研究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作为鲁迅早年生活最熟悉的"亲历者",周作人晚年不仅为鲁迅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还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极具个性的独特视角和独特观点,这些都是应该受到重视的.  相似文献   

11.
孙恩、卢循起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于江南地区的一次大规模的对抗统治者的民众活动。孙恩、卢循起事在东晋末期爆发,前后绵延十三年(399,411)之久,影响遍及东晋主要统治区域。孙恩、卢循起事原因众多,但其浙东因素无疑最为主要。这其中包括浙东地区大族与低级土族的矛盾、浙东地区经济的兴盛和苛剥、浙东地区海洋地理环境等。此次起事的综合因素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浙江历史上的发展高峰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15年的中国鲁迅研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有关鲁迅的综合研究除了对鲁迅的“人”学思想、左翼文学信念、后期思想等的关涉,更多的是集中在心理、学术、艺术观等方面。对鲁迅创作的研究大多围绕小说、杂文、散文诗等文体和内容与艺术形式的专题进行。对鲁迅的比较研究在古今中外的多维度对照中广泛展开。  相似文献   

13.
建国之初的几十年是多事之秋,中国当代杂文同中华民族一起经历了从涅槃到重生的苦苦挣扎,最终找回了鲁迅杂文中的理性批判精神,继承了鲁迅杂文善用讽刺、情感炽热深沉、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的优长。当代杂文中还涌现出很多鲁迅认可但不擅长的歌颂或"给人愉快和休息"的杂文美文,并踏着鲁迅杂文开辟的匡正时弊、关注民生疾苦、坚持说真话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不仅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而且也尝试着对新型社会制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他认识到“经济,是最要紧的了”;同时“提倡文艺运动”,进行“文化的改革”;建设新文化,他提倡“拿来主义”;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他强调要坚持长期的韧性战斗;同时还认识到“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相似文献   

15.
王吉鹏  黄一帼 《东方论坛》2005,(5):25-28,46
鲁迅和赵树理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两位卓然而立的关注中国农民的文学家.然而由于历史时代风云、个人境遇经历和文学审美趋向等因素的存在和影响,他们的文学呈现了有着丝缕联系的两个不同的中国农民生存图景.  相似文献   

16.
唐弢的鲁迅研究影响过一代人,他总是默默地与鲁迅"对话",始终围绕着读懂鲁迅这一思路,他又是一个把鲁迅研究推向新高度的学者.  相似文献   

17.
李钧 《东方论坛》2008,2(2):46-49,62
以生态文化学观点考察鲁迅林语堂学案,会发现:鲁迅与林语堂的反目实际上是五四“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观的内在冲突与悖论,即精英启蒙思想与民主自由思想的内在冲突。它们有着历史的合理性和互补性,但是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文学史对鲁迅与林语堂的文学观给予了高下与正误的判定。而鲁迅林语堂学案又是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事件的潜在延续和隐性表现,林语堂则充当了一个替代性的标靶。今天重提鲁迅与林语堂学案,力图放弃文学史写作中的一元政治意识形态标准,使文学研究的标准回到审美,回到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