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不完全统计,自1946年嵇文甫先生发表高拱研究开山之作<张居正的学侣与政敌--高拱的学术>以来,已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硕士论文4篇,约有20部专著设有高拱研究的章节或论及到高拱.这些研究在高拱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改革、边疆治理、著作传记、历史地位等方面作了重大拓展和深化,成绩显著.总结已有的成果,反思存在的问题,无疑对于高拱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明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和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松江县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明史学术讨论会,1991年8月17日至22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和余姚、松江三地流动举行。这是明史学界的一次空前盛会。来自日本、美国、英国以及台湾的二十余位海外学者,和中国大陆一百二十余位明史研究工作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在与会代表提交的一百多篇学术论文中,以及在会议期间交流、研讨的问题,涉及到明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军事和边防、地理等各个方面。近年来的明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众多的方面得到推进和拓展。这次与会学者开拓了许多新领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所论颇富创见。一些讨论已久的课题,研究也更趋深化,论述更臻完备。新资料的发现和运用,新方法的引进,更是令人思路开阔,兴味盎然。与会代表在若干方面的问题上关注较多,研讨相对集中。这里择要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高拱改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拱,曾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起过重要作用,他在任期间,针对社会时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些年来韦庆远先生所讲的"嘉隆万大改革",第一次将高拱称之为"改革家".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高拱其人以及他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如果我们将高拱改革的学术研究历程作一简要的回顾和反思,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嘉隆万三朝之交的历史大背景,也有利于确定高拱改革在"嘉隆万大改革"中所处的前承张璁后启张居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拱研究文集》序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这本文集,是笔者多年来在学术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高拱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改革功绩、著作考辨及其研究概况的论文选编,故书名取为《高拱研究文集》。在序言中,拟就高拱研究的缘起、高拱从政历程和学术发展以及本文集的主要内容加以简略叙述。  相似文献   

5.
明嘉、隆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高拱从政三十余年,结成了各种人际关系网络。梳理和考辨高拱与恩师、同门、同年、门生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了解高拱的求学经历和社交范围,也有助于把握"隆庆改革"群体的形成和实态。  相似文献   

6.
高拱的义利观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义者,利之和",提倡计功谋利,反对"以名为利";二是"理财,王政之要务也",力倡生财之说,理财之道.这种以功利为价值取向的义利观,既是高拱批判宋儒超功利主义的理论武器,也是他主政期间大力推行经济改革的思想指南.  相似文献   

7.
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哲学家嵇文甫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明代嘉、隆、万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高拱的学术思想、政治改革和历史地位的研究即是一个重要方面。嵇先生不仅开启了高拱研究之先河,而且他所提出的诸多论点在现代学术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8.
高拱的人才思想作为其吏治改革的思想基础,大致可归约为四项意涵:即"用人必先养人"的育才思想、"人有当用之才"的识才思想、"有才皆得其用"的用才思想和"推贤让能"的爱才思想.研究高拱的人才思想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评价他的吏治改革,而且对我们今天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著名史学家韦庆远先生对明代高拱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高拱的改革定位、改革纲领、改革内容、改革思想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看法,从而把高拱研究引向了深入。虽然韦先生的研究也存在一些薄弱之处,乃至空缺,但他所提出的观点在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则成为研究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高拱政治思想研究60年: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学术界对高拱政治思想的研究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至今已有60余年,并发表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其政治思想的丰富内容作了全面发掘,本质特征作了准确概括,经世价值作了深刻阐发,成绩显著。但也存在着诸多薄弱或不足之处,需要加强研究,即:时代价值需要凸显,有些领域需要强化,学术地位有待认定,研究方法也需要反思。总结已有的成果,反思存在的问题,无疑对于高拱政治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