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玄学派领袖约翰.邓恩的诗歌多用"巧智"引起读者的玄思。其爱情诗智力与情感同构,对后世的影响跨越了时空界限。《别离辞.节哀》是邓恩早期著名的作品,也是英国玄学派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该诗加以分析,即从字位、音位、词汇、句法以及通篇所使用的修辞等五个层面剖析全诗,旨在为该诗的理解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玄学派领袖约翰·邓恩的诗歌多用"巧智"引起读者的玄思.其爱情诗智力与情感同构,对后世的影响跨越了时空界限.<别离辞·节哀>是邓恩早期著名的作品,也是英国玄学派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从文体学的角度对该诗加以分析,即从字位、音位、词汇、句法以及通篇所使用的修辞等五个层面剖析全诗,旨在为该诗的理解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别离诗是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离别家园外出谋生或游处的人生活动使别离诗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丰富。本文研究了唐代别离诗中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认为柳、酒、月、水四种藉以表现别离主题的最常见的意象,是离别诗创作的四大要素。  相似文献   

4.
“别离”历来是文人雅士所不断吟咏的主题之一,而《古诗十九首》的出现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这一主题的思想文化内涵.故以《古诗十九首》为例,揭示其在“别离”主题的内蕴流变过程中的史学——美学价值,进而借助对《古诗十九首》的解析来阐释“别离”背后的文人的普遍精神症候.基于此,来揭示“别离”视域下《古诗十九首》的诗性隐喻空间.  相似文献   

5.
别离主题在宋代词作中表现得尤为执着和深刻,这是因为词体的文体特性尤其适合表现别离主题,而且词体中的长调慢词比诗体有更大的伸展空间。本文着重拈出“柳”“月”二意象,阐释了词人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6.
通过四个方面,即离别场面设置、离别场面中的离别意象、离别的过程、柳永的自我意识,对柳永五首专写离别场面的词作了探讨,力求找到柳词对别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自梁启超尊奉《今别离》为黄遵宪诗歌中的名篇、以旧风格写新理想的典范以来,《今别离》一直受到晚清民国多家诗话的赞评,时人争相模仿或者续作。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以《杂感》和《山歌》等诗作成就奉黄遵宪为白话文的先驱,却不满《今别离》没有做到"我手写我口"而给予差评。而后的文学史著大多因袭胡适的观点,《今别离》淡出黄诗名篇的榜单。从《今别离》在诗坛地位的抑扬降升,可以窥见晚清民国文学观念转变之一斑。  相似文献   

8.
王维送别诗虽篇幅短小,但其别情的感染力并未因此而受到限制,诗人凭借其敏锐的感受力,通过对时间、地名的巧妙处理,对意象的独特把握,抒写别情与描写景物的结合,使别离之情娓娓道来,含蓄蕴藉而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9.
统编中师语文《阅读和写作》第一册《再别康桥》一诗的课后练习和教参,讲诗人在再别康桥时,“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只是吹奏起‘别离的笙箫’”。依据是什么?据其分析看,他们的依据是诗中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而同套教材第二册“基础知识”,又把此句作为“比喻”例句。孰是孰非?师从于谁?学生常有发问。 为此,我们不妨再看看《再别康桥》。 康桥,是诗人徐志摩“难得的知己”,“精神依恋之乡”,与之作别,难免回味与之在一起的生活,倾诉  相似文献   

10.
宋代词人与别离主题有着不解之缘,既虽也有悲凉之音、沉郁之句,却不掩刚劲之骨、雄壮之气。从美学意义上说,宋代别离词那哀婉、愁苦的主旋律似乎属于阴柔之美,雄健、昂扬的变奏曲则属于阳刚之美,它们表现为不同的审美类型,都能产生持久的美感效应,因而无须我们扬此抑彼。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别离诗词是一支劲旅,这类诗词常常将愁情的抒发与流水绾结在一起.流水与愁情的绾结呈现出相对应的关系,愁情随流水的形貌质性的变化而变化.思考流水与愁情之间之所以结成这样一种微妙的默契的关系,从表层原因来看,直接与流水相关,而深层原因则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2.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约翰·多恩是英国诗歌史上倍受争议的诗人之一.本文首先探讨了约翰·多恩的生平对其诗歌特点形成的影响,接着对约翰·多恩代表作即玄学诗的经典诗歌<别离辞·莫悲伤>中丰富的奇思妙喻和奇特的意象进行了分析,以此来欣赏其作为诗坛奇葩的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约翰·多恩在诗歌《别离辞·节哀》中因以圆规比喻恋人而成为经典的爱情比喻。这一爱情之中包含了肉体之爱与精神之爱的对立与和谐,世俗之爱与宗教之情的相互融合。而圆规意象更是将瞬间的爱情化为永恒的爱恋。  相似文献   

14.
她摆的不过是一个分手的姿态,她想要他说别离开我。可他却说,我能给你的,只有身体和爱,我们做情人吧!  相似文献   

15.
西敏是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中的女主人公。电影镜像中展示了西敏的生存困境:道德法律对她的选择的不认可,丈夫的不理解和难以沟通,女儿的不理解和对女儿的责任。在这重重压力中感悟到当今知识女性寻求自己认可的生存之路的困难与无奈,以及向理想之旅的行进中必须做出的选择和牺牲。  相似文献   

16.
文艺作品中海洋与爱情的关系比较密切。海洋是情人欢会与别离的场所、恋爱主体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恋爱双方忠贞爱情的一种见证。海洋有时又是爱情道路上的障碍,给恋爱双方带来痛苦和烦恼。然而,痴情者宁愿选择投海自尽也要捍卫爱情。人们追求"海枯石烂"的爱情理想,实际上是追求永恒的精神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一次别离     
去年11月份的一天,接到爸爸的电话,说奶奶去世了,让我第二天务必赶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 到家后,看到两个月前还跟我絮叨过年要带个男朋友回来的奶奶静静躺在冰棺里,我一下子绷不住,大哭了起来.祭拜过奶奶后,我去里屋看爷爷,他是个快100岁的精神矍铄的老人,此刻安静地躺在床上,一言不发. “爷爷……”我拉着他的手,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傻孩子,哭什么?爷爷活得太久了,对生老病死都看得很开,何况你奶奶的病……爷爷和你爸爸、伯伯也照顾得累了,她是想让我们休息呢……”爷爷看不出伤心,眯着眼对我说,倒像是在安慰我.  相似文献   

18.
李炯 《人生与伴侣》2008,(11):42-42
六年:理着短短平头的他,挺拔的身姿在人群里依然有出众英气,除了眼角的细纹和脸上松懈的皮肤,时光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迹。站在街头寒暄,他的目光仍然温柔,仿佛这些年不曾别离。她做笑。十几兮钟后,他向北,她向南。街道喧嚣的人声里,昔日的温暖和苍凉像潮水渐渐漫过心头。  相似文献   

19.
别离     
本栏目选登了一组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清泉作文学校(简介详见封二)同学们的稿件。这些稿件虽属于"原生态"习作,但展现的是来自半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追求,显得自然、淳朴、清新、亲切。  相似文献   

20.
别离     
荷茹 《小康生活》2005,(10):65-65
伫立在熟悉的街头,车水马龙的场面告诉我这里还是往日的喧嚣,要离开了,这种喧嚣已经不属于我了。用脚步丈量着这座自己生活了六七年的城市,步履里面包含了很多的惆怅和无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