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观念对小说的轻视造成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薄弱,明代学者胡应麟的小说史研究对古代小说史进行了纵向梳理,探寻各类型小说发展源流,并结合社会历史文化对各时期小说特征进行分析,体现出明晰的史理意识,为近现代的古代小说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试论新时期的学者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者小说是新时期值得关注的文学景观。本文在对新时期学者小说的创作作了扫描后,着重从文化意蕴、创作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作了论述,并进而指出了其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主义创作手法在中国传统的长篇历史小说创作中有着不同形式的呈现,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其对历史文学创作的影响日渐式微。网络历史类型小说是网络文学中的传统文学。网络历史类型小说诞生后,曹三公子创作的网络历史类型小说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创意性阐释史传的手法,一方面唤醒了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史传性特征,另一方面也为网络历史小说的类型化开启了新的一页。在具体创作中,以曹三公子为代表的网络历史类型小说,既有对传统史传小说的继承与发扬,也有对史传小说的合理改写。作为网络历史类型小说的起始文本之一,曹三公子创作的网络历史类型小说具有一定的网络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小说》作为中国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杂志,它的创刊与发行在中国现代小说兴起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扮演重要角色,在中国小说史上拥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对《新小说》创刊、发行、停刊、延期、复刊,以及基本栏目设置等基本事实问题的研究与厘清,既能够帮助我们确定一份杂志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也能够帮助我们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杂志的特色与影响,帮助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实现历史地审视杂志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文学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历史小说,在世界上特别是日本和东南亚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由于这部小说毕竟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加之,修改这部小说的封建文人,既缺乏必要的历史考证知识,又受到了其阶级与时代的局限,在小说中就不免出现了许多违背和曲解史实,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形象任意加以涂抹的现象。而历来研究这部小说者,往往缺乏必要的历史考证功夫,他们单纯地把这部小说当作历史看,甚至仅仅根据小说所写的故事内容来评论三国人物之是非,谈论魏、蜀、吴的成败得失,这反而导致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认识走向了误区。本文详细考评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演变过程,强调要本着了解历史真相而又不拘泥于历史事实的原则,来把《三国演义》的研究导向历史与文学的辩证统一的层次,并澄清中外广大读者把小说中的许多虚构当作史实来评议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马原是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是失衡的,即学者们大多只看到了马原小说中形式因素的变革,而对其思想意义的阐释一直显得不够全面、不够充分,即使有的论者涉及到了这一问题,对它的阐释也是有缺陷的。本文试图通过辨析以往学者们有关这一问题的代表性观点,找出马原小说思想意义的确切所在。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小说史研究与小说史研究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小说研究史上,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不仅打破了中国小说自来无史的局面,而且构建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小说史研究的新格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研究方面之所以超越同时代的学者,与其独到的研究方法是分不开的,即清儒家法与历史唯物史观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西方学者用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对中国晚清小说进行个案解剖和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和结论,为我国学者以结构主义作为文学批评的武器提供了例证和可能。  相似文献   

9.
台湾学者陈益源先生的新著《元明中篇传奇小说研究》是一部着人先鞭、开拓创新之作,扩展了我国古代小说研究之领域;但在古代小说的研究中,如能在注重文本研究的同时,强调推究作者和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对于把握小说的总体成就,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珍妮特·温特森的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通过对小说的主要叙事以及辅助文本——寓言神话的分析揭露小说中父权话语的始终在场,同时痛斥了男权社会通过对女性意识的剥夺、女性话语的消音以及女性历史的抹杀来实现排斥和压抑她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盐谷温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在总结二十世纪包括中国文学史学在内的学术史时一不能忽视国外学者的参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史,应是一部以中为主、中外交流、共同创造的历史。盐谷温作为本世纪早期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国外学者的代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的编写特点和历史贡献应予重视。他所建构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的框架.经鲁迅等发展和完善后,影响深远;他的学术观能兼容东西,在方法上能注意将中国古代小说与西方及日本的小说相比较,重视古代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在小说中考察中国的社会文化及国民性。这些,在我们今天仍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缘起与走向与此后小说现代性建构直接相关。在中国小说现代性发生之际,虽然追求小说历史化功能的呼声占据主流,但小说界也的确有关心小说诗学问题的声音,从而成为一股小说变革过程中的自我制衡的力量。即使在梁启超等“新小说”的主流理论家那里,对小说文体的某些本体性认知也是存在的;而王国维等着意在小说理论与批评本身自觉做出美学理解的小说家或学者,尤其为小说现代性的完整命名做出了贡献。在小说现代性发生和命名的审美视域中,王国维等对小说诗学问题的关注以及梁启超小说理论中的双重性,一并显示出被主流话语遮蔽的小说生长的潜质。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三国演义》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的学者们都有许多论述,但不管他们的见解如何相左,分歧如何之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看到了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这是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问题。叶朗在《中国小说美学》一书中曾对这个问题作过概述,他说:“我认为,这里的根本问题还在于对小说的性质如何认识。小说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与历史著作不同。金圣叹对它们作了区别,指出小说是‘因文生事’,而历史著作则是‘以文运事’。这  相似文献   

14.
2005年中国小说创作取得了丰硕成绩和长足进步。笔者从参加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审工作的学者的角度,以评审的学术化标准,对部分名列前茅的上榜优秀长、中、短篇小说,从“历史内涵、人性深度、艺术水准”三个方面进行了逐一的点评与解读,分析了这些创作在阐释历史、开掘人性和选择叙述方法、安排叙事策略等方面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从而勾勒出2005年度小说创作的整体状况与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5.
1974年普林斯顿大学召开的“中国叙事学”会议揭开了北美学界对我国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研究的序幕。在西方叙事理论的观照下,北美学者们不仅产出了一批研究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方式和叙事话语的研究成果,还借鉴明清小说评点,揭示小说逐步脱离传统历史叙事的“去历史化”过程,以建构中国叙事理论。北美明清小说评点的叙事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评点学研究提供“他山之石”的借鉴,但其“以西释中”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仍需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16.
金庸小说第三版修改已经完成,学者们各有其说.汤哲声认为,金庸小说既然已经定型成为经典,就不应再随意改动.卢敦基认为,金庸修改小说是他个人权利之内的事,再次修改金庸小说,给作品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韩云波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体现了他从"流行经典"走向"历史经典"的努力.马睿认为,金庸再次修改小说,并未对武侠文体做出新贡献,这只是一场通俗文学、大众传媒和世俗化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历史演义小说,既要演史,又要演义,大概可以按照创作特点分为历史的小说化和小说的历史化两类,但无论是哪一类历史演义小说,都有虚构和纪实的部分,虚实相生可以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历史演义小说这种虚实相生的特点,才能够实现其寓教化于娱乐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史记》是一部信史,却体现出一定的小说色彩,对此历代学者已达成了共识,它记载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梦兆预言、灾异祯祥和奇闻逸事。其实历史和文学在叙事职能上是相近的,由于司马迁采用口述历史作为史料来源,用“好奇”的审美观来择采史料,并继承了先秦史书中的文学虚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这都使《史记》呈现出一定的小说性,但并不削弱它的史学价值,从其小说笔法中我们同样能获得历史信息。《史记》所以杂用小说笔法,有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良苦用心,也寄寓着司马迁发表一家之言的许多感慨。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乔伊斯以斯蒂芬的"自我"塑造过程为框架,以在小说文本中为读者预设信息空白为策略,巧妙地实现了小说文本还原特定历史时期历史真实的功能.尽管该小说没有直接叙述历史事实,然而小说处处体现出历史语境,处处渗透出历史的凝重,历史事实时时以小说文本"注脚"的形式浮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极具历史张力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20.
色情故事掩盖下的市民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和《贞洁的厄运》都可以归入性小说之类,两部作品充满了色情的内容,但它们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又得到众多学者的承认。在这两部作品产生前后,法国和中国都有过性文学的短暂繁荣。文章试图对这两部产生于不同世纪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做类型学的比较研究,探讨其作者的真实创作意图和小说所体现的主题及实现主题的不同手段,进一步认识在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出现的“色情作品”的美学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