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格式塔”一词,意即形式或形状,或泛指方式、实质。斯皮尔曼称格式塔心理学为“形的心理学”,铁钦那则称之为“完形主义”.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人是以整体知觉的方式感知现象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维特海默尔指出,人们在曲调、空间图形等方面,除了看到所有孤立的要素(孤立的感觉、观念、动作等等)的总和之外,还会附加有别的东西,一种整体的质。柯勒进一步指出,学习的过程、努力的过程情绪态度的过程、思维的过程,都不是若干独立的元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都服从于整体的知觉或规律。知觉的过程就是一个组织过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西方关于艺术和审美经验中的知觉特性的研究中,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可以说是最负盛名的一部美学著作。阿恩海姆很注重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他本人即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家把现象的经验看作是整体式的格式塔(Gestalt),即“完形”,认为知觉经验不是感觉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本身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一种形式,一种格式塔”。这种整体性是在任何部分中找不到的,也不是各部分相加的总和。不仅知觉经验是一种格式塔,整个心理现象也都是格式塔。“因为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  相似文献   

3.
关于“看见”与“看作”,维特根斯坦的基本观点是,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着相似性和相互联系。不过,不论讲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相似和联系,人们都是在语法的意义上而不是在理论的意义上而言的,都是基于语法描述而不是理论和经验研究。  一、“外在标准”:“意义理论”和“格式塔理论”误区的途径  无论是心理学中的内省主义还是格式塔心理学,都把视觉经验从根本上与一种所谓内在的心理印象或图像关联在一起,似乎它们之间不同的关联方式就是我们的视觉经验究竟是“看见”还是“看作”的理论根据和标准。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心理学的这…  相似文献   

4.
从《教育研究》1979年第二期上读到了潘菽同志在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讲课稿——《漫谈心理学》,得益非浅。但,同时也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感到有必要提出来向潘菽同志请教。 (一) 潘菽同志在《漫谈》中指出:“恩格斯断言,意识(在他那时就是指心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运动形式”。《漫谈》又引用了列宁的教导:“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  相似文献   

5.
哲学家们的心理是一个应受到比通常在叙述哲学史时所给予的更多注意的问题.对它进行研究很可能比逻辑分析的一切企图更能把各种哲学体系的意义弄得清楚一些。——[德]赖欣巴哈“格式塔”,是德文“Gtsta It”一词的译音。意即“形状”、“样式”,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观察,是科学认识活动中获取直观材料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有效途径.它历来都是科学哲学家们讨论  相似文献   

6.
一、方法论问题现代西方哲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即从“横”的方面和“纵”的方面来研究。所谓“横”的方面,就是以各个哲学流派为对象,逐一加以研究,如“实用主义研究”、“逻辑实证主义研究”、“现象学研究”、“存在主义研究”等等。这种研究的优点在于比较深入、具体、周到;其缺点是易于变成各个流派孤立的研究。因此,还必须作“纵”的研究,即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研究现代西方哲  相似文献   

7.
风格(style)作为艺术作品的总体特征(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术语说是整体的格式塔质),综合了内容与形式的诸种因素,因此从风格入手比从思想情感、体裁类型、语言特色、技巧演变等单个因素入手更能准确又宏观地把握艺术史的发展脉络。近代以来,西方出现了许多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风格演变的艺术史杰作,如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沃尔夫林的《艺术史原理》、冈布里奇的《艺术与幻觉》等,总结这些尝试,并建立一种风格研究的心理学方法,对于推进文学史、艺术史的研究将是极有意义的。一、风格与心理类型“风格”(style)一词本身常常带有表达思想的“模式”(mode)、“类型”(type)之类的含义。①当某人或某部作品的风格特征很突出,也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类型。如果说文学艺术是人类审美心理的符号表达,那么风格与心理类型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这里的“心理类型”不是一个十分严格的心  相似文献   

8.
创造发生过程的研究,首先应开始于创造过程的定义。对此,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者都曾予以阐释和描述,比较典型的有:1945年,德国著名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韦特墨在《创造思维》中指出“创造过程通常是这么一种形式:为了获得正确的知识,人们重新怀疑并重新研究一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对创造过程的描述则认为它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创造主体人和外部世界及事物的联系,二是创造主体为满足某种直接的物质和心理需求。日本学者市川龟久弥则在《创造性科学——图解、等价转换理论入门》中说:“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以按过去的作法不能超越或不能突破现状的危机状态为前提进行。”中国学者王极盛在《科学创造心理学》中将创造过程概述为:“创造是人将创  相似文献   

9.
论意境的完形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完形心理学理论从三个层面讨论诗歌意境的生成过程 :“完形与‘象外之象’”从总体上探讨意境的整体性特征 ;“异质同形与结构空白”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探究意境的心理生成过程 ;“优格式塔与典型意象”从“好的完形”的“简约合宜”性论述境、象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0.
联系构成运动,这是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一条重要的唯物辩证法原理。他说:“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作用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2页)。根据这条原理,恩格斯从根本上批判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做  相似文献   

11.
从信息论角度看心理的实质唐龙云心理的实质,也就是心理现象的性质或本质。它是指心理现象区别子其它现象的质的规定性。由于心理现象特有的高度复杂性,历史上曾出现过种种错误认识。列宁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  相似文献   

12.
在特定情景下,错觉和幻觉能使人们产生“设身处地”的移情现象,并因此而产生审美体验。格式塔学派则认为,人们心理中普遍存在的完形趋向,会通过错觉和幻觉而使人们产生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中,错觉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审美对象的形象方式,其主要表现为图形错觉和颜色错觉。在错觉中浮现出来的形象在物理上无疑是一种扭曲与变形,但却加深了审美感受的力度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正> 黑格尔在谈到逻辑学的开端即起点问题时,曾得出结论说:“本原也就是开端,那对于思维是首要的东西,对于思维过程也应当是最初的东西”。这段话同“在科学上是最初的东西,也一定是历史上最初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如果我们从唯物主义立场来理解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我们就应该得出结论说:史唯物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它的逻辑起点只能是它所研究的对象的本原。因而,关于历史辩证法的逻辑起点的一切争论,最后可完全归结为“社会关系体系的本原即最后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积淀说”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泽厚先生提出来的“积淀说”被某些人认为是我国五六十年代美学研究的唯一有价值的成果,但深入研究即可发现,“积淀说”在理论上根据不足。 一、何谓积淀? 据李泽厚先生说,“积淀”这个词是他受了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他给的最基本的解释是:“所谓‘积淀’,正是指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产生了人性——即人类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亦即从哲学讲的‘心理本体’,即人类(历史总体)的积淀为个体的,理性的积淀为感性的,社会的积淀为自然的,原来是动物性的感官人化了,自然的心理结构和素质化成为人类性的东西”。从这段话看,“积淀”指的是人性产生的过程,“积淀”的意  相似文献   

15.
一只又渴又累的狐狸停留在一棵葡萄树下——熟透的葡萄挂满了枝头。狐狸想:“这葡萄一定很甜!”它一连蹦了数次,却没有摘到一颗葡萄,它累得气喘嘘嘘,无力再蹦了,最后无可奈何地自语道:“这葡萄一定很酸!” 当遇到挫折时,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受挫感。要消除或减轻心理上的压力,较典型和常用的心理防卫方式是“酸葡萄心理”,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是酸的一样,即丑化得不到的东西。这种防卫的实质,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并产生受挫感时,  相似文献   

16.
阿恩海姆美学思想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海林 《船山学刊》2008,(3):221-223
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蔓学一般被把握为一种“视知觉形式完形理论”,把视知觉完形形式的生成归于视知觉的完彤倾向之下。实际上,在阿恩海姆文本中有一个“完形”形式的生成机制在起作用,也就是任何视知觉形式的达成.都是在其自主作用下进行的;那么所有创造出来的形式。也都呈现为动力式样。同时。在视知觉形式动力作用下,意义、表现等在形式创造中所必须具备的东西也都得以产生。因此,阿恩海姆关学思想更多地将格式塔发展为形式的形成和建构的动力机制。从而使我们对之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晦涩”、“费解”成了现代汉诗一大通性,其表现形态是极端超逻辑、反理性、暴力化、反古典,因而其解读难度大大提高。形成原因主要是:文化断裂、内部割裂,价值碎裂。可以通过格式塔意象再造来进行解读,方法有:感性型、智性型、象喻型、事象型、语感型、纯粹经验型、言语无意识型格式塔再造,进而提升诗歌解读群体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正> 人们常常以“失败是成功之母”来劝人或自慰,这是有道理的。失败有可能转化为成功。但失败向成功转化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将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需要有中介、有条件。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引出坏的结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失败向成功转化就是坏的东西引出好的结果。这里条件是重要的。那么,中介或条件是什么呢?本文只就某些心理条件略作研究。(一) 失败向成功转化有哪些心理条件呢? 1.要使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失败和成功是一对现实的矛盾。这一现实矛盾乃是相应的心理矛盾的表现,是认识是否合乎客观规律的反映。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取决于是否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地说,成  相似文献   

19.
<正> 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依赖于这样一个基本观点:观察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检验提供唯一基础,观察本身是中性的,不受理论的“污染”。五卜年代初,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著名命题,打破了逻辑证实主义的上述教条。汉森的这一观点逐渐为当代科学哲学家所接受《、按照这一观点,观察并不是“中性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理论的“污染”,“观察依赖于一个概念结构,观察是充满理论的”(费古语)。格式塔心理学的“鸭兔图”实验表明:人们在进行观察时能看到什么,不仅取决于观察对象,而  相似文献   

20.
一列寧在“談談辯証法問題”一文中說过:一般辩証法的闡述(以及研究)方法,应当“从最簡單的、最普通的、最常見的等等东西开始,从任何一个命題开始,如樹叶是綠的,伊万是人,哈巴狗是狗等等。在这里(正如黑格尔天才地指出过的)就已經有辯証法:个别就是一般”。命題是判断的形式,判断可以說是知識的細胞形态——我們的知識都是由判断構成的。任何簡單的命題,譬如說“張三是人”,是由主詞“張三”和宾詞“人”,并由一个联系詞“是”把二者結合起來而形成的。在这里,“張三”指的是單一(个别)的东西,“人”指的是一般(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