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1年1月,同盟会员温朝钟等在四川黔江、彭水及湖北咸丰一带举行反清武装起义,曾一度攻占黔江县城,震动川、鄂、湘、黔边区,清政府从四省调集兵力实行“会剿”,起义被镇压失败.这次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之一,是川鄂边区辛亥革命的前奏,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曾于1980年底派出调查小组,专程奔赴当地调查,现将这次起义的史实简述如后,以资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  相似文献   

2.
重评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的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昌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不能归之于南下广东的决策。起义失败的真正原因是南下途中的领导错误造成的:即政治上的错误、军事上的错误、组织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末叶,四川大足爆发的余栋臣起义,其势力北达安岳、铜梁,南至永川、荣昌,声威震动全川,对于稍后发生的四川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辛亥四川保路风潮,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清政府对这次起义十分重视,曾多次谕令四川总督恭寿、护院文光,“严密拿犯,务获重惩,以靖地方”。这次起义影响这么大,是同,哥老会有着紧密联系的。可以这样说,哥老会是余栋臣发动武装反洋教斗争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起义军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拟就余栋臣起义军与哥老会的关系,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农民革命领袖黄巢所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给予唐王朝以沉重的打击.这一农民战争的伟大历史功绩,将永远载入我国光辉的史册.但是,这次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最终还是失败了.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过去,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即认为黄巢失败的原因在于他的流动作战,一般教科书和通俗读物也都如此主张,以致这一说法几乎成为一种定论.其实,仔细考察一下黄巢所领导的十年革命战争的史实,就可以知道,这种说法是很可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在四川泸州、顺庆(今南充)和合川发生的大规模武装起义(以下简称泸顺合起义),起于1926年12月,迄至1927年5月,前后达半年之久。尽管它由于种种原因终遭失败,但它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党为组织和领导起义所作的巨大贡献,以及作为起义直接指挥者刘伯承同志所立下的不朽功绩,是永垂青史,传诸后人的。本文试图从所得史料的学习中,对这次起义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黄巢大起义为什么失败?很多人从起义军的战略战术、根据地建设、经济实力、政治策略的某些方面以及客观形势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发表了不少精辟见解。但这些文章似乎都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黄巢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也是起义失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陈胜和项羽同为秦末起义将领,最后都走向失败,同时又都是作者司马迁极力肯定的悲剧英雄人物。比较两人,可以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点和造成失败的原因的共同点。不同点主要有:出生背景不同,起义的出发点和代表的阶级不同,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同。他们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后期面对的敌人势力强大,起义出发点低、文化水平低和性格上有严重缺陷,军事上犯了严重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高举革命的大旗,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尤其是在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指引下,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年,全国各地先后爆发了一百多次工农武装起义。其中,在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以前,党在四川领导的、影响较大的有五次武装起义。这里扼要叙述中国工农红军川东游击军第一、二、三路的斗争和川东游击军重建后的斗争,以及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的斗争。  相似文献   

9.
黄巾余部是汉末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失败后散在各地的黄巾力量,是汉末魏初黄巾大起义后期运动的主力军.黄巾余部研究是近年来有关汉魏之际政治与社会变动研究的一个新方面.鉴于此,为还原黄巾大起义的历史面貌,从黄巾余部的流向、结局原因、特点及影响四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体考察,并从政治史、社会史及思想史等方面对目前研究的不足给予补充.  相似文献   

10.
清代湘西苗族地区屯田的兴起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清乾嘉苗民起义失败后,统治者在湘西苗族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屯田.屯田、练勇和边墙碉卡结合,成为此后清政府加强对苗区统治的基本方略之一,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湘西苗疆此种“均屯”的起因和土地所有制关系作一初步分析.一、湘西苗疆屯田兴起的原因湘西苗区均屯,乾嘉苗民起义高潮过后,嘉庆元年即开始酝酿,嘉庆二年至五年在几个厅县初步开展,至嘉庆四到八年,苗族人民大起义平息,屯田在湘西凤凰、乾州、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一世纪七十年代,在意大利爆发的斯巴达克起义,是世界古代史中一次伟大的革命。这次起义波及整个意大利,历时三年多。起义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起义军发生了几次分裂,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为什么起义军会发生分裂呢? 苏联学者米舒林认为,斯巴达克起义军中有奴隶有自由农民,奴隶要求离开意大利回到自已的故乡以求得解放,自由农民则要求收回被剥夺的土地,不愿意离开意大利。所以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中叶,在我国四川西部的康巴地区(即今天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带),曾经爆发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藏族农奴大起义。起义的领导者工布朗结在战争中左眼受伤失明,藏语呼一只眼为“布鲁曼”,于是人们又称这次起义为“布鲁曼”起义。 “布鲁曼起义”发生于一八四八年,失败于一八六五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纵横三千余里”,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影响之深,是藏族历史上所罕见的,为藏族历史增添了一页光彩夺目的篇章。就是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也应有它不可抹煞的地位和价值。特别是它为我们了解藏族漫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中,农奴反抗领主的阶级斗争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更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翔实材料,论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龙州农民运动的起因、斗争概况和重要作用,对农民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后来对龙州起义及左江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深远影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一八八六至一八九八的大足教案,是清末许多次教案中最大的一次,虽然不久,即遭受失败,但对于义和团的反帝运动,和辛亥四川保路起义,都有着一定的关系。为了研究清末四川农民的反帝运动,四川大学历史系组织了一个历史调查小组,到大足及龙水镇一带进行了九天的调查访问工作,被我们直接访问过的各阶层的人们,共有四十多位。他们有的是亲自看见三打教堂的,有的是亲见起义领导人物余栋臣和蒋赞臣的,或确知当时起义某些情况的。(附录一)从他们的口述中,知道许多事实。除此以外,我们还搜集了许多文字资料(附录二)现在将这些人的口述,和文字记载,综合研究,草成本文。  相似文献   

15.
在明王朝统治下的二百七十六年中,在广西这块土地上,几乎没有一个平静的年头,英雄的各族人民自始至终进行了前仆后继的反抗斗争。起义的发动者,多为瑶壮人民,参加的有汉、苗、侗各族群众。实际上,它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联合大起义。起义的烽火,盛旺之时,遍及大半个广西。本文仅就明代广西少数民族人民起义的阶段划分、特点、失败原因和历史功绩,进行初步的探讨。三个阶段根据明代广西少数民族起义的发展情况,可将它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试论清代中叶白莲教大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叶的白莲教起义,是中国人民百多年中对于清朝民族牢狱统治 的反抗情绪的总爆发。这一起义,把清帝国奴役中国人民所造成的“盛世”推向没落的深渊,鼓舞了中国人民武装反抗清朝残暴统治的斗志。这是清代一次非常重要的农民起义。本文概括地叙述起义的社会背景,分析起义形势的高涨和失败的原因,以及起义的历史意义。因为我们的水平不够,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史学界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17.
辛亥西昌张耀堂起义史实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四川保路运动影响,辛亥年西昌爆发了张耀堂起义。百余年来,此事件在相关文献中的记载存在诸多疑点。经考证, 起义领导人张耀堂以字行①,名国政,为地方团练团首和秘密会社太阳会首领。章仪庆避讳改名章庆,在署理西昌知县前后的 评价存在极大争议。通过初步分析起义原因,认为章庆之死有其个人原因,但更多的是时势的因素;章庆虽处事铁腕,镇压民 众起义毫不手软,但对百姓生计颇为关心,横征暴敛的贪官形象当为革命党夸大了的舆论宣传手段。  相似文献   

18.
1949年是国共两党决定胜负的关键之年,年末的川西战役为最后一次大决战。四川西部地区聚集了国民政府近百万的军队,蒋介石亲自坐镇成都指挥,准备与人民解放军在此决一胜负。但是川西会战以国民党的惨败而告终,蒋介石仓皇逃离成都,近百万的国民政府军队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土崩瓦解,或起义、或投降、或被俘,仅少数人逃往西昌方向,次年3月前被全部消灭。蒋介石的川西大会战计划之所以幻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重点考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四川地方实力派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人发动的彭县起义对战局的影响。彭县起义的发生,打破了蒋介石的计划,迫使蒋介石迅速撤离大陆,飞往台湾,导致麇集川西的国民政府军队群龙无首,指挥失措;刘、邓、潘的起义部队配合人民解放军拦截南逃的国民政府军队,并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从而产生了"蝴蝶效应",致使蒋介石的川西战役防线彻底瓦解。  相似文献   

19.
咸丰九年(1859年),正当太平天国在长江下游与清王朝对峙鏖战,贵州苗、教、号军起义风起云涌之际,在贵川与四川交界的猫猫山地区,爆发了一次苗、汉族人民的联合起义。这次起义坚持了一年多,义军勇  相似文献   

20.
1907年由徐锡麟、秋瑾领导的"皖浙起义",作为近代东南人民向满清王朝发出的致命一枪,是辛亥革命时期最壮烈、影响最大的起义之一。起义不但在江南地区重创满清的统治,还哺育了东南各省人民的反清意志和革命运动。为缅怀先烈的英雄壮举、弘扬优秀民族传统,2007年7月14日至16日由浙江绍兴市委主办的"皖浙起义暨徐锡麟、秋瑾就义10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绍兴市绍兴宾馆隆重召开。与会学者分别就"皖浙起义"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与教训及徐锡麟、秋瑾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试图探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现实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