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向农业现代化迈进的必然选择。必须从发展生产力、提高农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农业现代化系统工程的高度,准确把握农业产业化的深刻内涵,防止片面性;着力解决科技与农业经济结合;龙头企业(公司)与农户应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共同体;遵守市场经济规律,多开拓市场。同时,要优化农业经济结构,重视农产品销售流通环节,完善服务体系,发挥政府宏观协调作用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粮食产业化发展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又是粮食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作者通过分析甘肃省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 ,提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有机统一,有社会化的生产就必然有社会化的流通。过去我们往往只重视并强调生产决定流通,而忽视了流通对生产的巨大能动作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生产与流通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在某些情况下,流通还可以决定生产,影响并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流通产业的重要性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当前应遵循流通领域的经济规律,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转变流通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我国的商品流通产业,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农业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位置不是"牵引车"和主要发展目标,而是其经济崛起的基础.因此,中部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全力争取来自产业外部的大力支持,强化区域性特色农业的商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而在战略布局上则应明确区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型农业、有区域性特色的商业化农业和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应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为支持中部农业发展,国家须在粮食生产补偿和利益协调机制、财政与金融支农模式、经营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实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而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诸如农业市场主体制度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秩序混乱、农业产业化宏观调控乏力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对农业产业化给予制度保障,尤其赋予其经济法保障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多制约中国"三农"继续健康发展的障碍和难题依旧存在,诸如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自然资源短缺、生产环境日趋恶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社会保障等,为此,应加快农村经济管理与国有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运营效率、质量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物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产业化应包括农业物流的产业化。在农业领域逐步导入现代物流管理,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效率,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农业发展能力的不可忽视的举措。在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业物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物流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入世"初期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入世初期,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定要打破原有的封闭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完善"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着力从宏观上打造先进的农业产业链.同时还应注意培育支柱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良好的市场体系、推进"定单"农业的发展;抓好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优势区域和优势产业;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动农业技术产业化;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的必由之路。我国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难以适应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粮食主产区农副产品流通受阻 ,农民收益没有保障 ;农业比较效益低 ,高产穷县问题严重 ;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脱节 ,利益流失严重 ;农业经营分散 ,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快。这些原因都要求发展农业产业化。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各级干部和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程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组织规模和带动能力、相关的法制建设不健全等因素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对策 ,促进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这5个要求中,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任务.所谓生产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又在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中心任务,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选择合适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3.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从那些在历史和传统中一直被排除在主体和作者之外的群体--女性、黑人、被殖民者等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作者之死"理论不适合他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主体,否定作者,而应该把被排斥的部分包括进来.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之死"理论,传统作者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弱势群体才得以在历史中发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新型的作者主体追求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