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与匈奴战争的性质问题,一直聚讼纷纭。从史学界讨论情况来看,对景帝以前战争性质的认识大体一致,即汉朝进行的是自卫性的正义战争,而匈奴是“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关于武帝与匈奴的战争,则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反侵略”性的正义战争。我认为这两种意见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早期论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反侵略刘德军一周思来认为,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遭受列强侵略欺侮的惨痛历史,这首先表现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骤与方式上。大量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择肥而噬”,这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第一步。鸦片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3.
徐訏创作是“反思文学”与哲理的“艺术直观”,其精神聚焦在于人性自由与存在自由、对必然性的追寻、拓展生命与求索宇宙本体,归根结底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徐訏创作中求索自由的两条路向是由康德指示的,但徐訏以多重自由观打破了康德局限,且有极其先锋的表现。此外,徐訏文学话语空间呈现出“揭批系统—创化系统”的构型,系统中出现复调主题、“我—你”模式、“跨国生存空间”结构与“宇宙空间”,是“有自由意味的宇宙形式”。  相似文献   

4.
自从1840年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以后,中国就不断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如何看待这种侵略,这种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近年来一些人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比如,有的人认为,“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是件好事,如果来得早一些,我们中国就远不是如此面貌了”,并断言,“如果没有近代西方的殖民征服,人类,特别是东方各民族所有优秀的自然才能将永远沉睡。”他们还对此提供了看似有说服力的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爱国思想起源于人们在抵御自然压迫和外部侵略中产生的群体意识;与血缘关系相联系的宗族祖先崇拜和与地缘关系相联系的社神崇拜是爱国情感产生的思想渊源;在祖先崇拜基础之上产生的“孝悌”与“礼制”是爱国观念产生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6.
关于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问题,史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帝国主义总根源说,二是封建主义总根源说。但一般都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实际上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一个表象的直接原因,“封建主义总根源”说亦不太确切,确切的说法应是:政治腐败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总根源。政治腐败给帝国主义的侵略得逞造成了契机,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可能,导致了近代中国的一切灾难和祸害。  相似文献   

7.
手边是篇“动态”,报道里涉及了“抗战文艺的分期问题”。——这里说的“分期”,实际指抗战文艺上、下限的划分。 有两种划分意见。一种,认为“‘九一八’是抗战文艺的上限”,因为“‘九一八’以后,一些作家写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作品”,下限呢,没提;另一种,认为“抗日文艺和抗战文艺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抗战文艺就是抗战时期的文艺”,“上限  相似文献   

8.
清代后期治理台湾的“开山抚番”政策与历代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民族隔离政策相比 ,是一个重大突破。本文分析了这一政策实施的原因、背景和过程 ,认为“开山抚番”政策的实施 ,有利于促进台湾的开发 ,打破民族壁垒 ;有利于加强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的防卫力量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资本主义对台湾的侵略。  相似文献   

9.
1904年英印政府发动了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从地缘政治视角看,主要是与清朝忽视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与沙俄侵略西藏对英印政府构成威胁,特别是和寇松之英印政府的“前进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近来史学界对四川义和团运动同反教会侵略斗争的关系,众见纷云,各说不一。有的同志说:四川义和团运动和反教会侵略斗争是两回事,根本不能混为一谈;也有的同志认为:四川义和团运动同反教会侵略本身就是一回事,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对于上述两种观点,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四川义和团运动同反教会侵略斗争的实质,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同一个历史阶段中的各有差异的历史事件,但就其性质来说,则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1.
几百年来,日本从其自身生存需要出发,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的觊觎和侵略,并用理论为其侵略行为提供支持.幕末时期,吉田松阴即提出补偿论,19世纪末,吉田松阴的弟子木户孝允、山下有朋等又提出了满蒙为日本的“利益线”;九一八事变前,“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这一论调又成为日本对外侵略的指导思想.这些理论一脉相承,与之相伴的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实践.  相似文献   

12.
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移民侵略与其军事侵略形影相随 ,同步升级 ;作为日本七大国策之一的“二十年百万户”移民侵略计划 ,使我国东北 80 %以上的耕地被掠夺。一部移民侵略史 ,足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殖民有功”的谎言  相似文献   

13.
对《柏林之围》的主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认为“小说通过一个垂危老病人的故事,把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和主人公幻想中法国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以动人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见《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三年二期《<柏林之围>教学设想》一文) 一种认为儒夫的“爱国观念”“是征服(实际上就是侵略)的产物”,《柏林之围》的主题应该是“暴露了拿破仑帝国军官们所谓‘荣誉’和‘爱国观念’的侵略本质,鞭笞了他们为满足征服的欲望,而祸国殃民的罪恶。”(见《中学语文教学》一九八三年十期《论<柏林之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它包含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政治运动和反对封建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运动两个方面的内容。政治上五四反帝运动的爱国主义性质,众论一致。而对于思想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爱同主义性质,则往往被忽视或不承认。例如有论者说:“五四运动,既是爱国运动,又是文化运动,两者相辅相成。文化运动为爱国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爱国运动又推动了文化运动的发展。”作者在此至少是忽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爱国主义性质。又如,去年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在关于“五·四”精神(实际上是专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的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五·四”精神是“民主”与“科学”,有的认为是“批判”;也有的认为是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中国向非洲派遣青年志愿者项目的意义和作用,认为他们是宣传队更是播种机,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带去良好的“蝴蝶效应”.在充分肯定中国向非洲派遣青年志愿者重大意义的同时,提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项政策的建议:志愿者的专业与岗位应更好地进行衔接,做到人尽其职;积极应对西方国家的“新殖民主义”和“文化侵略论”;充分借鉴西方国家在派遣援外志愿者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等.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签订了一个“整顿币制及兴办实业”借款合同。本文试图从俄、美帝国主义争夺我国东北的角度,剖析沙俄反对这次借款的主要原因,认为这是沙俄利用矛盾对我国进行侵略的主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第47页) 一八四○年——一八四二年英国侵略中国的第一次战争。战前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严重地毒害了中国人民。面对英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和奴役,清政府中林则徐等人在广东厉行禁烟,并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焚烧英国进口的鸦片二百三十多万斤(其中有美商鸦片一千多箱)。英帝国主义借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腐败的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按照条约的规定,英国除了掠夺二千一百万元“赔款”外.还强占香港作为它侵略中国的基地,强迫清政府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处做通商口岸,等于敞开中国的大门,任凭侵略者自由出入,日后侵略者逐渐在各口岸设置“租  相似文献   

18.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三个半月以后的1932年1月7日,美国政府发表了“不承认主义”。“不承认主义”究竟是不承认,还是承认了日本侵略所造成的既成事实,学术界对此很有争论,但“不承认主义”是否承认了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的这一简单事实,却似乎未引起人们的重视。“不承认主义”没有阻挡住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独占,它的失败是否就能证明这只是它对日本的妥协抑或绥靖;“不承认主义”是美国对中日两国的表态,那么,它对中国的意图又是什么?本文试图结合“不承认主义”和美国制订“不承认主义”的过程,对上述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不承认主义”承认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合理性”“九·一八”事变以后的一个阶段,美国事实上默认了日本的行动。随着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快,美国逐渐对日不满,但它对日本的不满并不是出于对中国的同情,“不承认主义”并没承认日本的行为是对中国的侵略。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苏联与德国签订了震撼世界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至今日已过去了半个世纪,这一条约签订的背景和由此而产生的影响都已成为历史,比较清楚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对这样一个条约,众说纷纭,西方往往诬蔑它是“背信弃义的邪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苏联则针锋相对,认为正是这一条约的签订,“打乱了侵略集团的最终形成,粉碎了德意日一致投入战争的可能性”,“创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历史主题。“救亡”是指反抗外来的侵略势力和反对国内的腐朽势力 ,是属于“破”的范畴 ;“图存”既指保卫祖国独立和民族生存 ,也指建设祖国 ,繁荣祖国 ,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是属于“立”的范畴。在近代中国 ,救亡图存这一主题包涵着反帝、反封建和建设祖国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