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布什先生从克林顿政府的对华友好关系(可用“战略伙伴”一词概括)中捞取了许多政治资本。这个概念于1997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由比尔·克林顿和中国主席江泽民第一次提出,1年后克林顿访华时又得到了发展。这是自1989年天安门风波之后美国总统首次访华。布什先生反对这种提法,他说中国是“战略竞争者”。  相似文献   

2.
李洁明反华歇斯底里“贼喊捉贼”螳臂挡车●文凌最近,美国国内的亲台反华势力借美国政府一些司法、情报官员捏造的所谓中国参与向美国“政治捐款”,企图“收买影响”的谣言,掀起了一股反华逆流。尤为嚣张的是李洁明,他在3月17日的《华盛顿时报》上对中国进行肆意谩...  相似文献   

3.
凭什么明明是合理合法的出口却遭遇国外反倾销!许多企业不及时应诉却心存侥幸,指望勇者开路自己搭车,或装聋作哑绕道而行中国首例反倾销案首战告捷,使众多的企业与产业开始思索多层次的问题19中国企业开始说“不”———从中国首例反倾销案谈起●王圣军凭什么明明是合理合法的出口却遭遇国外反倾销!许多企业不及时应诉却心存侥幸,指望勇者开路自己搭车,或装聋作哑绕道而行中国首例反倾销案首战告捷,使众多的企业与产业开始思索多层次的问题98年7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的热浪还没有降温,首都经济界、法律界和消息灵通的新…  相似文献   

4.
克林顿访华以后,一位美国自由撰稿人访问在印度“难民营”中的西藏藏民生活情况,笔者据有关资料撰写了此文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今年6月25日到7月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中国进行了长达9天的国事访问。这次访问是继美国总统布什1989年2月访华后9年来又一位在任美国总统访华。克林顿总统此次访华与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江泽民主席访美一起揭开了中美关系史上的新篇章。在此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6位美国人士,他们中有著名的美国电视主持人兼白宫记者,有白宫摄影师,有美国资深记者,还有美国外交官及美国公司总裁。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是从这些人的眼中得来,因此,他们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对中国的看法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把他们的看法如实地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6.
今年元月18日,美国各大报刊都在显赫的位置刊登了克林顿总统为澄清性丑闻而宣誓作证的照片,自此展开了围绕克林顿私生活问题的新闻大战。8月17日克林顿在电视上公开承认与前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有染后,媒体表面上一直维持的客观事态反应者的角色发生逆转,就克林顿应否下台迅速分裂为两大阵营,致使这起丑闻案背后的国内政治和党派斗争的火药味空前浓烈起来。透过媒体的喧嚣,更耐人寻味的却是绯闻案的幕后。媒体炒作:令人“作呕”有深厚影响力的美国媒体在调查克林顿性丑闻的整个过程中,虽尽量维持客观报道,但内部传统促使其不自觉地推波…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顾中国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这几年在各方面包括人权领域,已取得长足进展的事实,在人权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大肆歪曲、攻击中国的人权,企图以“人权外交”为主要手段推行西方的“人权、民主和价值观”,迫使中国接受西方的观念和社会制度,以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自1990年以来,西方国家连续六次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抛出反华议案,都相继遭到失败。这充分说明,反华不得人心,借口人权干涉别国内政不得人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美国新闻媒体一直借助克林顿性丑闻案、小肯尼迪坠机案等名人震撼性的事件来吸引公众,然而,其大肆渲染的夸张手法以及新闻报道中太多的主观臆测和“专家意见”,象泡沫一样膨胀,淹没了事实本身,引起了美国公众的强烈不满,为此,美国公众疾呼新闻报道恢复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1949年底,美国政府从对苏遏制的战略角度出发,基本确立了准备承认新中国和放弃台湾的对华政策。然而,在此关键时期,美国的战略指导思想发生变化,美国国内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掀起了反华反共的政治思潮,国内政治环境严重恶化。这使得美国不得不改变艾奇逊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开始了对新中国的全面封锁与遏制。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结束后 ,法国即在印支发动了重建殖民统治的战争。对此 ,美国起初采取了“不干涉”政策。但 1948~ 195 2年间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 ,杜鲁门政府日益重视印支的战略地位 ,逐渐将印支纳入美国反共反华的“遏制”战略中 ,对印支政策也转变为“间接干预”。 195 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后 ,美国进一步加深了对印支的干涉。然而 ,美国的“间接干预政策”遭到了失败。日内瓦会议后 ,美国走上了直接干涉印支事务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在上海的一次早餐会上,从一位华商手中得到了三件小礼品:三把传统的中国折扇。折扇上分别是赵凯的三件新作:道劲的苍松,挺拔的翠竹和傲雪的腊梅。这是那位华商请刘海粟大师的得意门生、著名书画家赵凯连夜赶制,专门送给克氏夫妇和女儿的雅礼。总统一家如获至宝,克氏称之为“在上海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后来,克林顿总统又在桂林七星公园一场以环保为主题的演讲中,举起手中的折扇向大家说:“这玩艺儿才是最环保的呢!”  相似文献   

12.
1998年7月3日,时值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钢琴独奏音乐会,邀请旅美华人钢琴新星许兴艾演奏中外名曲。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北京各大媒体对此作了热情详细的介绍与评论。 其时,我正在美国,通过卫星转播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的专题报道,赞誉许兴艾小姐是最有前途的“青年钢琴家”。 呵!兴艾,你果然成才了。  相似文献   

13.
英国改变对华对港政策一、英国横生枝节1989年之后,英国政府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国内的形势,追随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参加了对中国政府的“制裁”,改变了对华和对港政策。除了曾一度单方面中断中英联合联络小组的工作之外,还在香港过渡时期事...  相似文献   

14.
东西方冷战对战后东南亚华侨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遏制中国,美国开始介入东南亚华侨问题,并制定了相关政策。美国不仅运用各种手段,诋毁中国共产党,鼓吹“中国威胁论”,还极力阻止东南亚华侨子弟赴大陆升学。东南亚国家也顺水推舟,以反共反华的名义,变本加厉地迫害华侨,制造了一系列反华排华事件。东南亚华侨被深深卷入冷战旋涡。  相似文献   

15.
今年3月底4月初,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非洲6国,这是美国政府的一次重大的外交行动,它表明美国对非洲的重视,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克林顿此行的“见面礼”是美非贸易法案,该法案旨在建立新型的“美非伙伴关系”。克林顿的非洲之行标志着美国对非洲战略的转变。本文从分析克林顿此行的特,走出发,着重论述美国对非洲战略转变的内容和原因。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公关》2012,(1):70-71
前美国财政部部长亨利·保尔森的太太温迪。保尔森,是一位热衷自然生态环保的女士。她是美国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同学与好友;她随丈夫多次访华期间,更与中国前驻美大使周文重夫人稔熟,可见她的学识及人脉关系不亚于其丈夫。最让人敬佩的是她将其在政经界的影响力带到环境保护议题上,在刚过去的博鳌论坛上,爱德曼公关公司负责安排瑞尔保护协会首个媒体见面会。温迪·保尔森向媒体及众多参与论坛的企业介绍了其成立的瑞尔保护协会。  相似文献   

17.
战后美国对华反共政策逐步升级,是服从于美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全球战略需要。美国为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对华政策总体上是以扶蒋反共为核心和基调的,美国反华政策不断升级,是新中国决定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共“一边倒”的战略,是根据当时的国际格局和中国历史的现状作出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8.
1981年,当张海明与妻子携手登上美利坚这块新大陆时,他和众多的中国留学生一样,赤手空拳,举目无亲。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他创建的AEM公司(AEM,Inc.)以数百倍的成长速度,三度入选“全美成长最快私营企业500家”排行榜(Inc.500);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专致贺函,张海明继而被美主流媒体《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誉为“高科技英雄”(High—Tech Hero)。” 今天,张海明领导的AEM公司是美国  相似文献   

19.
1977年万斯访华时在中国台湾问题立场上的“倒退”造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再度推延。为改善中美关系以服务于联华抗苏的大局,美国决定通过“放弃‘最大限度’建交方案、终结‘苏中等距离’政策和积极回应中国改善关系的信号”等措施来调整其对华建交策略。面对访华人选争论,布热津斯基与布朗、蒙代尔等人结为“盟友“,共同挫败了万斯为争夺对华政策制定权而反对其访华的企图,促使卡特做出了派遣其访问中国的决策。而在访华方案出台的过程中,卡特基于东亚政策评估和对苏联威胁地再审视,将此次原本定义为“初步通告”型的访华升格成一次包含战略问题和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的全面正式磋商,正常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过程中西方社会不断升温的反华杂音,主要表现为所谓“中国毒源论”、“中国极权论”、“中国责任论”、“索赔中国论”和“去中国化论”。这股反华种族、民族主义浪潮,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西方种族、民族主义回潮现象的延续,是欧美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正经历深层次结构性变革和矛盾冲突的反映。面对全球化和“权力转移”的焦虑,特别是对中国疫情防控过程中所显示的软硬实力的担忧,西方保守主义势力将中国视为种族、民族主义情绪宣泄和投射的对象,催生了当下西方涉疫情反华民族主义浪潮。增强国际危机意识,未雨绸缪,中国应积极做好今后较长时间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