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现状——低水平的高负荷1987年,我国平均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11人。按1980年187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资料,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列居第58位,属中偏高的水平。但是,平均人口密度高于我国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是散布于世界各洲的小块人口甯集区,而我国的东南半壁则是世界上其它地区所难以比拟的一整块大面积的高密集人口分布区。同时,我国西北半壁的人口密度也不低于世界上可比环境的发达国家。例如,我国的青藏区(高寒)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人,  相似文献   

2.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10省(区、市)覆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总人口近5亿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聚集区,也是人口流动迁移的主要区域之一,跨省流动人口总量占全国1/3以上,主要流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来源广泛、数量庞大、流入集中、构成复杂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泛珠江三角洲10省(区、市)覆盖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是我国较早形成的三大经济区域之一,总人口近5亿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聚集区、迁移区之一,跨省流动人口总量约占全国的1/3,主要流入广东省的珠江三角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地区人口分布与经济和资源环境关系的总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各地区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极其明显的不平衡性。东部地区资金、人才相对集中,但人口与资源缺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中西部地区有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口也相对稀疏,但缺乏资金和技术,开发缓慢。本文借助于统计数据,从农业资源及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不同地区人口分布与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了评价,并分别对由以经济和资源问题为主而引起的人口超载的地区,提出了人口与经济、资源协调发展、有利于缓解不同类型地区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口再分布就是人口分布的改变,在本文中,把人口再分布定义为:由于迁移、生育和死亡的区域差异,使各个分地区人口占整个地区人口的比重的变化。分地区指的是广东的各个县、市,整个地区是广东省(不包括海南)。为了分析问题方便,本文按二种方式对广东省进行分区:第一,按行政区划区,共分十二个区。第二,以县市为单位,按境内有无海岸线划分沿海及内陆两大类地区。  相似文献   

6.
人口出生率控制方式的探讨纪克利,于洲声人口出生率是反映一个地区人类自身再生产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我国推行人口控制政策、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特定环境下,又赋予它特殊的含义,即从一个侧面反映某地区人口控制取得的成绩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水平。目前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  相似文献   

7.
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及200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分析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人口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要素、社会发展要素相关显著,与投资要素、基础设施环境要素相关不显著;运用G IS技术,对淮海经济区人口城市化的区域划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大部分市县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区内无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区,并存在较明显的"五区"空间格局,即东部区、南部区、西部区、北部区和中部区。  相似文献   

8.
<正> 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鄂伦春民族人口总数已达到6,965人,比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4,132人增加2,833人,增长68.56%。黑河地区是我国鄂伦春民族人口的主要分布区之一,笔者根据现有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对黑河地区鄂伦春民族人口八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粗略的分析,作为深入研究鄂伦春民族人口的序篇。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用2003-2012年人口经济压力相关指标,运用动态因子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人口经济压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03-2012年间,西藏、贵州、宁夏、云南、青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地区,而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江苏省等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人口经济压力最小的地区,表明我国人口经济压力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第二,人口经济压力的影响因素:人口生活水平压力&gt;人口增长压力&gt;人口就业和素质压力,表明人口经济压力与经济发展程度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大力发展经济是减小地区人口经济压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落后地区要注重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达到人口与经济规模协调发展;第三,自2003年以来,我国人口经济压力差异呈现不断扩大趋势,表明我国省域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此缩小地区间的贫富差异也是一个缓解我国人口经济压力差距过大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人口承载力的地区分布与地理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深居我国西北内陆,地势高峻,气候寒冷、干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人口承载力的大小及分布深受其自然条件的影响,全省面积72.12平方公里,居全国第4位,人口仅434万人,居全国第29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人,是我国一个较为典型的人口稀疏省份。通过对青海省人口承载力及其地区分布的定量系统研究,可使我们从青海省人口承载各潜力区承载力的大小及分布与其自然地理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认识到任何地区的人口承载力都有其独特存在的客观基础,这项研究的成果对中国东部向西部移民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人口产业结构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在不同产业部门中分布的数量比例。民族地区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增强民族经济内部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拟通过宁夏回、汉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产业结构状况的对比研究,简单地揭示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民族地区经济振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演进,农业人口必然会向非农产业转化。但在不同地区,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化的强度、转化的方式及转化的规律各不相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农业人口转化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探讨研究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的过程,了解其人口转化的现状、特征及规律,对指导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对发达地区农业人口转化问题进行研究。一、转化强度人口转化强度受一定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区…  相似文献   

13.
黄杰 《西北人口》2016,(2):91-95
本文首先使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Undesirable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2000—2012年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测度,并利用Tobit模型进一步分析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各省(市)区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样本考察期内,我国的碳排放绩效在逐渐提高,东部地区的碳排放绩效远高于全国及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绩效,中部次之,西部最低;(2)劳动人口数量和受教育程度对我国的碳排放绩效具有正向的驱动作用,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老龄化人口数量、人口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对我国碳排放绩效的提高起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西北干旱区人口城市化简况西北是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按行政区划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五省区(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也做适当论述)。本区深居内陆,具有干旱、半干旱气候特征,面积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和东部有着迥然不同的特征,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发展格局,具体表现为人口城市化程度低、聚集度高、大小城市对比强烈、城市人口分布不均衡等特点(图1)。  相似文献   

15.
文章引入"生态位"概念,通过构造地区人口生态位指标体系,对我国地区人口生态位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了地区人口生态位与地区人口流入、流出和净流入的关系。人口生态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省际人口生态位差异大,北京、上海和天津等沿海发达省市人口生态位较内陆省市高很多,人口由生态位低的地区向生态位高的地区流动;分地区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则表明人口跨地区流动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经济和知识技能子生态位仍是引起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但并不能很好解释所有地区,说明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人口生态之间是复杂动态系统关系,且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也因地区和时间而不同。  相似文献   

16.
开展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工作的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重庆市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自然、人文等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1)生态环境脆弱。重庆市老 (区 )、少 (数民族地区 )、边 (远地区 )、库 (区 )多数为喀斯特地貌,坡度陡,土壤贫瘠,生产力低下,生态系统自我平衡能力弱; (2)民族众多。全市有土家、苗族、回族、满族、壮族等 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市人口总数的 5. 75%; (3)农业人口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全市人口 1999年达 3072万,其中农业人口 2437万,非农业人口 635万,分别占人口总数的 79. 33%和 20. 67%。全市 40个区县中,市区和近郊区县…  相似文献   

17.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一项振兴中华民族的宏伟战略任务 ,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1999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 ,揭示出我国西部地区的人口特征 ,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和比较了1999年西部地区的人口素质差异及在全国所处的地位。一、西部地区人口的特点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 ,人口稀少 ,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虽然进入90年代以来 ,西部地区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作出了努力 ,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 ,但西部地区的人口出…  相似文献   

18.
焦张义 《西北人口》2012,33(6):1-6,12
中国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工业部门流动,从而促成了中国人口红利在沿海地区的集中释放。本文从理论上和经验上考察了人口红利对我国东部产业升级的影响,弥补了以往只关注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不足。本文研究发现:二元经济转化中形成的人口红利有利于东部地区的资本积累,客观上促进了东部地区资本在要素禀赋中的比重,促进了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但是大量的劳动力迁入也延缓了东部地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延缓了市场促进产业升级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农业劳动力非农化和农村人口城镇化是我国现阶段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二个最重要最深刻的变化。本文想通过对辽宁小城镇地区农业人口非农化与农村人口城镇化相关关系的分析来探讨如何使农村人口城镇化更好地促进农业人口非农化、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91年我国生育率陡然下降,使熟悉以往我国人口控制形势的同志,不同程度地感到突然。90年代我国人口控制的目的,从当前中央的即定方针看,是将当前先进地区人口控制模式放大,推进到后进地区,而主要手段是以“一票否决权”方式加强行政管理力量。先进地区模式向外的这种“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