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宏亮  王峰 《南都学坛》2010,30(5):38-42
东北问题是中苏(俄)关系史上一个具有历史争议的遗留问题,中苏外交战略对此存在严重分歧:对中国而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东北问题不仅关系中共领导人能否彻底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民族屈辱的革命目标,而且对中国共产党和新政府的政治形象影响至深;对苏联而言,东北问题事关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实际经济利益和长远的军事战略利益。面对分歧,双方在是否"废除旧约,重订新约"以及如何"废除旧约,重订新约"等问题上展开激烈博弈。最终,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努力和坚持抗争下,中苏双方本着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原则较圆满地解决了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纠葛,从而开启了中苏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6,(6):37-4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解放新疆并对新疆的城市予以和平接管。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从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采取民族平等、和平接管改造、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以获得各民族的支持与认同。此后,通过设立党委、重建政权、制定治理方略、改造旧官员、选拔新干部、完善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方式,中国共产党分步骤、分阶段对新疆省级政权、省会迪化与各级城市政权进行了和平改造和重构,组建了全新的人民政权,将长期孤悬塞外之地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统辖与管理之下,为新疆区域社会与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在新疆地区的传播,历经了从边缘走向中心、从隐蔽走向公开,进而发展为常态化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诉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在场体现,也深度契合了新疆地区各族人民的迫切需求。面对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话语、文本和媒介等现实问题,党和政府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以建构话语路径、翻译出版经典著作以建构文本路径、完善本土大众传媒以建构媒介路径等来化解问题,从而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奠定了思想与理论基础,强化了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地区的组织建设,也推进了本土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提升,更为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传播的理论探究提供了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建立初期,各种英雄传记蜂拥而出,一时形成英雄传记创作的热潮。本文着重探讨这类传记出现的原因,并以几个作品的分析对此作具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页已经翻过去20年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这桩中国第一起劫机案的详情,特别是英雄们反劫持,与敌长空较量的英勇事迹还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6.
尹明发 《老友》2012,(9):11-11
马叙伦(1885-1970),字夷初,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和民主革命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对马叙伦这位爱国学者和老教育家无限信赖和尊重,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建立初期,如何解决大量失业人员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十分艰巨又亟待解决的难题。为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最终获得了巨大成效,为新中国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1956年中共八大前后,就如何搞好党执政以后的自身建设,邓小平进行了较早的探索,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观问题,主张坚决反对腐败、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完善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加强制度建设,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9.
10.
从话语逻辑分析入手,对于由中国与苏丹石油合作关系发展所引致的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间国际话语权博弃问题作学理性探讨.指出,在现行国际话语权定义中应当引入非利益原则,并使之与国家利益原则趋向平衡;在中西话语之辩中的西方国家话语逻辑依然凸显利益本位;中国和苏丹等发展中国家国际话语权建构巫需创新.  相似文献   

11.
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的社会变迁,学界集中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和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诸多的成果;但总的来看,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从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整合、研究思路的开阔、研究视角的转变和研究内容的展开诸方面进行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伊始,各地严重的灾荒使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饱受威胁.陈云以救灾防灾为中心,积极领导了新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与建设,并提出了相关的救济灾荒问题的举措或办法,如组织粮食大调运、实行国家救济与灾民生产自救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大规模兴修水利等,既为新中国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给后来的经济思想家们以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腐败现象高危频发,中国共产党大张旗鼓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形成了不敢腐的强大震慑.同时,开启制度建设,编扎不能腐的笼子;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搭建不想腐的防线.分析该时期腐败现象的表现、产生原因和反腐防腐的举措,总结历史经验,可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反腐败斗争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一五”计划时期,新中国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第一次高峰,数量达800万之巨。本文考察了这次人口流动高峰的动因,分析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并对当时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典型描述。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初期国家和政府基于我国电影的历史传承和时代特点,推出了较多的电影政策。电影政策显示出独具的特点,既具有积极的促进的作用,也出现过曲折和动荡,产生过十分消极的作用,呈现出复杂的形态,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电影政策的制定与变化,是社会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就能够大大促进电影事业的发展,反之,则会使之遭到迟滞和倒退;电影政策既应与文艺政策及其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相一致,同时又应体现出自身的特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应当遵循电影文化的内在规律,以及基本特点与功能;电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还必须科学认识电影文化的社会地位与作用,以发展电影事业与电影产业为宗旨,以创造电影的更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目标。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从党的性质,还是从政权的性质来说,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在新中国的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那么,在执政之初,首先考虑和满足这一阶级的利益,就成为中共的应有之义,具体表现在工人的劳动保险方面,先是维持原有的,进而再实行新的,并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就推出了《劳动保险条例》。条例的颁布和实行,充满了浓厚的政治色彩,社会事业和群众运动杂揉在一起,虽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也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至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共产党初尝全国执政之果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按照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总思路,领导全国人民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改造的工作。首先,中国共产党采取民主的方式建立了全国政权,并有效地巩固了这个政权;其次,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竭力改善民生,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与文化,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改造,成功地塑造和构建起一个健康、文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社会;再次,努力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并在各种条件成熟之际适时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中国社会成功地引导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8.
由于长期流行,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苏血吸虫病依然猖獗,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中共中央、华东局和江苏高度重视并积极部署防治工作。江苏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从1950年开始,到1957年冬季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江苏省在防治血吸虫病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新中国消灭血吸虫病找到了一条因时因地制宜的工作路子。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八路军在新疆培养和训练了一大批特种兵骨干,中共和国民党在此培训了许多飞行员和机械师,装配了一批战斗机,奔赴抗日前线,成为我军的现代化军事技术骨干和国民党空军骨干,为抗战胜利和中华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反贫困路径选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49到1958年这不到10年的短短时间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先后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路径和实践模式来试图较快地解决中国最大的难题——消除贫困,实现人民经济上的幸福,而这恰恰是"革命的第二天"最迫切的现实。这一阶段的实践探索有得亦有失,影响了今后数十年的中国发展,其珍贵之处正在于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厚重的借鉴之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