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在跨越北宋末年的南宋初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味极浓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曾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其母王氏,出身相门,“亦善文”,“工词翰”。这样家庭对李清照文学素养的影响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它使李清照有了博览群书的可能,所以,李清照的词作比之男性作家多了几许柔情,比之女性作家又多了几分理性的思考,因此,李词是情与理的完善结合。一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因此,抒发情感应是文学作品的根本。有人说李清照是“情圣”,此话不假。诵读李清照的50多首词作,我们不难发现,… 相似文献
2.
<正> 正如《文史哲》编者说:“文艺与情感的问题,这是一个在文艺学中涉及范围很广,很重要也是很复杂的问题,多年来我们注意研究不够。”编者希望那一组文章“引起大家的兴趣,促进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我响应编者的号召,在来祥、其聪等同志论文的启发下,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现不揣浅陋,谨述个人点滴浅见,作为补充。我们平时谈论事情,如果对这个事情自己缺乏真情实感和深切体会,就很难讲得很有信心,很有感情,很流畅动人。文艺创作的基本道理也是如此。要把一个题材写得生动,能吸引人的兴趣,打动人的心灵,首先当然要这个题材是群众有兴趣的,有重要的意义,能给群众以正确健康的审美教育的,但同时也必须是作者对这题材有真正的兴 相似文献
3.
五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强调指出:文艺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同时还指出:“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因此,为了文艺创作的繁荣,我们必须用很大的气力去学习人民的语言,学习外国的语言,学习古人的语言,从这些语言中吸取一切好的有用的东西。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社会极为宝贵的财富。人类所以会有文化,而其他动物不能有文化,其原因除脑力的差异外,其次便是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谌贻春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2,4(2):74-76
通感描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 ,在诗歌与散文中运用较多。本文着重对通感描写的性质、心理基础、主要特征与艺术效果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旨在寻求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5.
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想是想象的一种具体形态。为了阐明文学创作中的审美想象,有必要对各个领域中的想象略加分析与比较。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04页)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人的精神掌握世界有四种方式。即除了“专有的方式”(理论的掌握方式)之外,还有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方式。尽管人们掌握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一现实生活是五光十色的,人是多种多样的,文学描写客体和主体的方法,从来就是多样的.几千年来,人们用幻想化、类型化、典型化、非典型化等不同方法,都写出了不少佳作.上古的神话以及后来的各种幻想作品,都是用幻想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它们虽然不是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但是它表现了人的力量、意志、愿望,至今还对"我们显示着不朽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一理想,这是个让人激动,使人兴奋,促人前进的美好字眼;同时,也是个被某些人用五颜六色的笔墨涂抹得变了形的字眼。正因为这样,当人们谈论起这个字眼时,总是褒贬各异。特别在文学领域中,情况尤为复杂:历来赞者誉之,反者毁之。近几年来,在恢复和发扬革命现实主义传统的情况下,在某些搞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同志的心目中,似乎理想是同他们所排斥或不怎么欣赏的浪漫主义和“两结合”创作方法串在一起的。他们认为我国文学作品中曾经一度出现的虚假现象,胡编乱造,空喊口号,脱离现实生活,去塑造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英雄人物等等,都同它有着直接关联。甚 相似文献
8.
美学及文艺理论史上的这一桩笔墨官司,是人所共知的。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自己的理论著作《艺术论》中提出:艺术就是感情的表达。普列汉诺夫在名为《论艺术》的著作中纠正道:“不,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毫无疑问,人们更多赞同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因为他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揭示,更符合于客观实际。列夫·托尔斯泰和普列汉诺夫争论的并非无关紧要的小事,恰恰相反,感情(情)和思想(理)的关系是文艺创作的重要规律,因而,情与理构成了文艺辩证法的一对矛盾。 相似文献
9.
苏文菁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6)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原道”篇是其庞大理论体系的起点,篇中刘肥提出了“自然之道”、天地自然之美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人文”则是圣人“原道心而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而形成。这一衍化生成过程,刘勰称为“道沿圣以重文,圣因文而明道”①。论述了人为的艺术美与原始的自然美的关系,推崇自然的文学创作。“物色”篇专论各种自然现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它讲述了《诗经》、《楚辞》以来的文学创作中的自然,实际上是将中国的自然山水文学做了一次小小的概括、总结。刘勰提出自然山水对于触发人们艺术… 相似文献
10.
11.
要全面理解唯美主义的内涵,首先,要分清其应用范围,是就文艺创作风格而言,还是就文艺审美功能而提出的;其次,需进一步明确这一范畴的意指重点,是就文坛一种创作倾向而言,还是专指某一时期特定的审美追求;最后,应对其内涵所包含的几个层次逐层剖析,指出其与形式主义、审美救世理论和颓废主义的区别与联系,把握其核心与实质。文章还认为在将该范畴运用于文学评论时,要在其内涵限定的范围内正确使用,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唯美主义”这一范畴就会被用滥用乱,失去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爱玲是具有成熟女性意识的现代作家,在她的文学创作中,围绕女性存在的终极理想,思考女性存在的意义,认为女性应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男女平等。她通过作品揭示了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同时,女性骨子里深深浸淫的自甘依附男性的奴性心理是阻碍女性发展的内因。她希望女性应尽早挣脱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男权传统牢笼,成为自由自在的女性优美自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黄莎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6):103-106
目前对鲁迅的文学创作评论,人们更多地关注其作品中体现的革命性、个性解放、爱国主义、国民性批判、反封建主旨及真善美统一的文艺观等方面,鲁迅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民生思想却往往被忽略。在《故乡》、《祝福》等作品中,鲁迅对平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作了深度的关切,并且将之与社会制度的变革结合起来,使其文学作品充满了民生关怀和深刻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模糊语言学,是语言学新起的一个分支。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不少探索者的兴趣,并且在许多领域已经和正在得到广泛的运用。我们国内不仅出现了一些介绍和研究模糊语言的文章,出版了《模糊数学》杂志,而且在近年的高等学校教材中,比如张志公先生主编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82年版的《现代汉语》,也及时地吸取了模糊语言理论。模糊语言研究已引起许多学科领域以至哲学界的注意。有些研究模糊语言的文章,开始涉及文学创作现象,例如刊登在《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一期上的《模糊词琐谈》(作者张乔)一文附带指出,“文学作品中多用模糊词”,俯拾皆是。张乔同志举了作家丁宁《幽燕诗话》中的一个肖像描写:“她年轻,短发,眉目清秀”,认为如果改用她长着“二寸长短发”,未免可笑,“文艺作品需要选择生动、灵活、富有形象性的模糊词,以增强艺术感染力。”上面提及的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也列举了几个文学创作的例子。下面,试就模糊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8.
《文史哲》2010,(5)
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的外源性成因是前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学。准确地说,左翼文学在历史文化意识、艺术创作理念、主题话语诉求和审美精神气质上更多地受益于马雅可夫斯基及其创作。在作家的创作价值立场或身份认同、角色认定上,左翼作家群体与马雅可夫斯基具有明显的精神契合性;马雅可夫斯基诗作的主题话语是革命,左翼文学所倡导的革命文学亦可视为马雅可夫斯基式革命文学的创造性重构;马雅可夫斯基作品的大众化取向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现代性信念的审美转述,从文学大众化中寻求现代性精神也是左翼文学的基本创作诉求;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除了雄壮豪迈的主旋律之外,还存在着柔弱感伤的音调,左翼文学在为暴风骤雨的时代倾情歌唱的同时,也留下了知识分子自我柔弱感伤的音调的心灵记录。 相似文献
19.
20.
近年来有一些人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中提倡“文学要回到文学自身”、文学“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性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因而提出文学就是作家的“自我表现”这一主张。如何看待及其影响下的创作实践,以及如何加强作家责任感,已成为我国文艺向前发展中一个无法回避和急待澄清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