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曾有机会读到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一些文言诗文,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相关的《教学参考书》。阅读时发现了一些疑点,觉得语文课本及相关的参考书,在文言诗文的译注上,尚有可商榷之处。现在举一些例在下面,意在引起讨论,以提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语文课本脚注析疑① (1)注音之疑 高中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引诗“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度,课本注音为du。当为du。度,《广韵》作“”,徒落切,全浊入声字,今该读阳平。《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正作“du”。高中第六册《涉江》:“桑扈行”。赢,课本注音为lu。当为lu。“赢”是“裸”的异体字,《广韵》作郎果切,次浊上声字。《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正作“lu”。  相似文献   

2.
李斯《谏逐客书》文中的“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句,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的中等专业学校各类专业通用教材《语文》第二册和1994年9月出版的国家教委八五规划教材中等专业学校各类专业通用《语文》第二册均有注云:“向,当初。使,假使,如果。却,推却,拒绝。内,同‘纳’。”又,苏洵《六国论》文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的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1988年4月出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第2版,1991年4月出版的必修本第四册,以及1983年4月出版的中等师范学校语…  相似文献   

3.
徐世英在《中国语文通讯》83年1期指出语文课本在注音方面存在一些错误的问题.例如:“更无庄堡人家”,把“堡”注成bǎo,应为b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初中《语文》第三册).“番阳”,把“番”注成bǒ,应为pó(按,“番”通“鄱”,“番阳”即“鄱阳”,《赤壁之战》中的“番阳”即今江西波阳县一带,但不能把“番”注成“波”的音).(《赤壁之战》高中《语文》第一册)  相似文献   

4.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介之使”,课本上注解为“一个使臣。介、个。”(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233页注)有些选入这篇文章的名家注本也多从此说。如王伯祥《史记选》中就说::“遣一介之使,派一个使臣,介通个,单独之义。”(见人民文学出版社《史记选》273页注58)尽管如此,笔者不敢与同,现谨陈拙见如下与持“介”通“个”说的同志商椎。  相似文献   

5.
统编中师语文《阅读和写作》第一册《再别康桥》一诗的课后练习和教参,讲诗人在再别康桥时,“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只是吹奏起‘别离的笙箫’”。依据是什么?据其分析看,他们的依据是诗中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而同套教材第二册“基础知识”,又把此句作为“比喻”例句。孰是孰非?师从于谁?学生常有发问。 为此,我们不妨再看看《再别康桥》。 康桥,是诗人徐志摩“难得的知己”,“精神依恋之乡”,与之作别,难免回味与之在一起的生活,倾诉  相似文献   

6.
一九九○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本)”,《语义》第一册中收了孟浩然的《过故庄》诗。该诗一联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编者注:“郭,城”。又该套教材等二工册的《木兰诗》中有“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编者注:“郭,外城”。一个郭字,两种注释,哪个准确?  相似文献   

7.
在唐代诗人中李商隐颇为特殊,千余年来对他的诗歌或誉或訾.誉之者认为“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使学者少窥其一斑,若涤肠而浣胃。”、“义山之诗乃风人之绪言,屈宋之遗响,盖得之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也.”訾之者却认为“用事深僻,语工而意不及。”、“诗到义山谓之文章一厄.”、“诗人论少陵忠君爱国,一饭不忘;而目义山为浪子,以其绮靡华艳,极《玉台》《金楼》之体而已.”直到今天亦复如是:有人恭维他给唐诗在艺术上开辟了新境界;也有人批评他的一  相似文献   

8.
郭小川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具有“思想敏锐、善于思索、富有号召力与鼓动性”的特点.一九六二年,诗人从北京到南方旅行访问,写下了一组颇具特色,影响很大的赋体抒情诗.新近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青纱帐——甘蔗林》,就是其中的一篇.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服衣冠”一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一册语文课本译注为“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译文是正确的;但注“服”为“穿戴”,未免根据不足。《说文解字》;“服,用也。一曰车右(马革)所以周旋。”《经籍纂古》《康熙字典》“服”字有十数解,有关者二:一是“衣”,二是“穿”,“衣”名词动用为“穿”,但无“戴”字之义。《辞源》一九八○年修订本“服”字的第一项释义是:  相似文献   

10.
教材编写的汉字规范问题─—兼评《现代汉语知识》(第一册)高更生最近接到几位中等师范学校语文老师的来信,谈到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的中师语文教材《现代汉语知识》第一册的一些问题:为什么“从容”的“从”第74页、117页、146页读cong,而...  相似文献   

11.
现行初中教材第四册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作品。这是一首写在特定的环境下送别友人的赠别诗。古人写赠别诗 ,或惜别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或勉励 ,如“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或伤感 ,如“寂寂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岑参在此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怀呢 ?一般读者都认为是惜别情 ;教参认为是惆怅情。笔者觉得诗人既抒发了惜别情 ,惆怅情 ,更抒发了期盼之情。那么 ,岑参究竟要在诗中表达什么期盼呢 ?…  相似文献   

12.
由我校中文系教师选注的《中国古典诗歌选注》第一、二分册,已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该书是为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编选的一部比较系统的诗歌读物。全书共分四册:第一册,上古至隋诗;第二册,唐、五代诗;第三册,宋、元诗;第四册,明、清诗。现在出版的是前两册。第一册共选隋以前诗人七十余家,诗三百四十余首,其中民歌占三分之一以上。第二册共选录了唐五代诗人一百七十二  相似文献   

13.
“舟、船”似是一物异名,都是船的总称.《诗·邶风·谷风》:“方之舟之.”毛传:“舟,船也.”《尔雅·释水》中的“舟”字,郭璞每释以“船”.如“大夫方舟”郭璞注:“并两船.”《吕氏春秋·必已》:“孟贲瞋目而视船人,发植、目裂、鬓指,舟中之人尽扬播入于河.”(“扬播”,动摇.)“舟、船”同义互用.  相似文献   

14.
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社版语文教科书)小学、初中共18册作为封闭性语料,就其实施《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穷尽式的计量统计,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现行语文教材语言文字运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史记·项羽本纪》有句著名的话:“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集解》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瞳’。”①意思是说,一个眼睛生有两个瞳孔,就是重瞳。这在《汉书》中说得更为明确。《汉书·陈胜项籍传》:“周生亦有言,‘舜盖重童子’项羽又重童子。岂其苗裔邪?何其兴之暴也!”颜师古注曰:“童子,目之眸子。”②《汉书补注》钱大昭注曰:“童,古瞳字也。说文本不从目。”沈钦韩则进一步注曰:“董子《三代改制篇》:‘舜有二童子。’《荀子·非相篇》:‘尧舜三牟子。’杨倞注:‘《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明。’《淮南子·修务训》亦本《尸子》语。”④这些著名大家引经据典,解释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重瞳,即是两个瞳孔。“重瞳”之说,影响甚大。后人著书立说皆以此为据。曹植《帝舜赞》:“颛顼之族,重瞳神圣。”⑤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帝有虞氏,姚姓,目重瞳,故名重华。”⑥《春秋孔演图》:“舜重瞳子,是谓重明。”⑦宋王禹偁《待漏院记》:“九门既闭,重瞳屡迥。”⑧就连  相似文献   

16.
现行统编初中《语文》第四册课文·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妇出门看”句的“看”字,历来版本不同,异文甚多,但不外两类: 1. 根据四部丛刊影宋本作“出门看”,如《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诗举要》(高步瀛选注本)等等,现行统编初中《语文》即是选用此本,均作起始两联,一韵通叶。其他异文,或作“出看门”,或作“出门迎”  相似文献   

17.
一、《赠康叟》诗辨疑白居易《赠康叟》诗云: 八十秦翁老不归,南宾太守乞寒衣。再三怜汝非他意,天宝遗民见渐稀。这首诗除王汝弼选编的《白居易选集》选入外,一般很少有人谈及,而王注有几处颇令人费解,值得探讨和商榷。《白居易选集》在《赠康叟》诗后的“康叟”条下注云:“清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以  相似文献   

18.
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硕鼠》) 句中“逝”字,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同‘誓’(用近人张慎仪说,见其所著《诗经异文补释》,张据《公羊传》徐彦疏引此诗作‘誓’)表示坚决之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云:“通‘誓’。”均强作假借字释之,值得商榷。按“逝”与“誓”禅母月韵,古字音同,本可能通假,但无明证。《说文通训定声》云:“逝,往也,假借为‘誓’。”杨树达《小学述林》卷一云:“盖《三家诗》有作‘誓’字者,此诗本表示决绝之辞,《三家》作‘誓’,用本字也;《毛诗》作‘逝’,  相似文献   

19.
读杜五辨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悲愤而不失风致,久已脍炙人口。历来注杜者对这般明白如话的诗句无注,似乎都以为不须赘注了.不料现代忽然有人争相解释,说是“三重茅”意为有三层草,或者以为不一定是恰恰三层,一两层也可以。总之,皆主训“重”为“层”。  相似文献   

20.
杨慎《升庵诗话》卷十四“复窠俳体打油钉铰”条,记载一首唐朝张打油的咏《雪》诗。全文共四句: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历来都说这诗写得太粗俗,因而把一些写得比较粗俗的诗称为”打油诗”,诗人们有时也谦虚地说自己的作品是“打油诗”。 不料近三十年来,报刊上常有人称赞张打油这首诗,说它写得很真实,还说它是现实主义的云云。其实,张打油这首诗是文人们编造出来的,不是深入生活的平民作者所写,不能算做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