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上游经济带生态屏障建设事关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利用指标体系评价模式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并以省行政单元为评价对象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家相关部委还没有出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考核的统一规范的指标体系,而科学性、操作性、适宜性强的指标体系对于指导和考核测度全国和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文章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背景,构建了生态文明示范区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评价指标权重,旨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丽水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生态优势为最大优势的目标,于2008年8月,正式发布实施了《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本文通过对丽水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分析,旨在综合反映丽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状况和进程,为丽水实现生态文明由全国先行区向示范区的跨越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四川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生态环境保护,收到了明显成效。然而,由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没有注意到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出现了“生态破坏”、“生态恶化”直至“生态安全”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带来“不安全”的局面。四川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土地荒漠化严重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21822km2,虽然只占幅员面积的4.48%,但由于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地区,危害十分严重。甘…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理念引入到生态安全系统评价中,选取我国三大海域沿海城市生态安全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生态安全系统的运行机制,识别系统内部物质、能量流转的路径及强度;并采用生态网络的研究方法,构建了生态安全系统的物质能量流转的动力学方程,对三大海域沿海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的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大海域沿海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内部呈现出差异化的框架结构,构建了不同的物质能量的流动网络;南海区域安全系统稳定性处于成熟稳定阶段,东海区域处于发展稳定阶段,黄渤海区域则处于初始不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6.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视生态安全的评价和信息披露,并对决策者和生态系统的管理者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对广大社会公众具有教育意义以及对公众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具有指导意义,是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简要论述了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评价方法和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2013年四川常住人口8076.2万人,生产总值23849.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579元,分别占长江流域九省市的27.37%、16.52%、12.27%、7.91%,是全国欠发达省区之一。把四川建设成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不仅是四川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重大战略,而且对于保障长江流域的生态和国土安全,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安全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前提和基础.文章选取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对新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安全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且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是形成生态安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生态资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生产要素,生态资本运营的本质就是要维持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确定生态资本运营最低安全标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阐述了生态资本运营最低安全标准设立的经济学基础,设立了生态资本运营安全标准的评价框架,并进一步探讨了其生态安全阈值,为确定生态资本运营最低安全标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态安全作为中国粮食和生态"双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PSR模型建立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指数法、泰尔指数对1998—2018年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结合障碍度模型对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研究表明:1998—2018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安全水平呈显著上升态势,由较不安全等级向较安全等级转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安全水平空间分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均衡,呈"南低北高"的空间格局;影响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为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农膜施用强度、城镇化水平和复种指数,2018年障碍度分别为12.1%、8.2%、13.4%、17.9%、14.4%;从长远看,生态压力准则层对农业生态安全的阻碍作用持续增强,生态状态准则层和生态响应准则层对农业生态安全的阻碍作用持续减弱。在未来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构建施肥、施药、施膜安全体系,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生态安全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影响的保障程度.农业生态安全则包括两重含义, 其一是农业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未有受到破坏;其二是农业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安全的,即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可提供足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保障.  相似文献   

12.
蒲忠  邓斌 《四川省情》2006,(11):50-50
2005 ̄2006年,雅安市雨城区先后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科技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先进集体”、“四川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等殊荣。雨城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辖区面积1067平方公里,人口35万,是雅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距省会成都仅120多公里。雨城区森林覆盖率达58%,年均降雨量1700多毫米,年平均温度16.2摄氏度,连接世界文明与奇迹的北纬30度线穿越蜀心雨城。雨城区委、区政府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城市聚集辐射功能,坚持产业互…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论述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概念、含义和主要特征,概括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主要标准是: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等.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保护、生态文化四个方面分析相关的指标设置,并探讨相应的评价测算方法,从而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雏型.  相似文献   

14.
肖健 《浙江统计》2008,(5):14-16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即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DPSI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模糊物元法探讨了2010—2019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生态安全时空特征,并借助障碍度模型测度阻碍各省份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时间序列上,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在空间格局上,各省份生态安全水平呈现从“中游领先”到“下游超越”的演进格局;在障碍因素上,人均水资源量是流域沿线各省份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共同障碍因素,且不同省份的生态安全障碍因素亦具有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林欣 《统计与决策》2016,(1):119-123
应用1994~2012年全国金融生态和经济增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熵权法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等系统考察了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文章认为,(1)金融生态主体发展确实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却不是金融生态主体发展的原因;(2)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能够带来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却能够带来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3)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两者的关系不明显.政府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还是需要加大力度促进和优化金融生态主体建设,而经济增长的同时则可以显著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3个方面构建出湖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加权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2005年湖北省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处于"敏感级".进而通过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20个单项指标,发现经济因素是造成2005年湖北省土地生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吴涛 《统计与决策》2017,(15):76-79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通用模型的理论缺陷,拟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拓展与优化:在划分流量资本与存量资本基础上,建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再置入废弃物吸纳因子,对生态足迹模型做出二次拓展与优化,并以个案分析对模型做出了适用性检验,证明了拓展模型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从理论适用维度看,置入废弃物吸纳的生态足迹模型提出了一系列的足迹概念,为生态安全评估建构了一个大型的“足迹家族体系”.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辨析生态文明系统构成及其形态出发,认为不同区域生态文明的实现形态,是以各区域生态承载力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在未来空间的映射,并从生态承载力内涵、测算方法的比较研究入手,形成"承载体-承载强度-承载对象"的模型,用修正的矢量模法和熵值法,得出西部地区的生态承载力空间状况,据此提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省区格局构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月,为了保护在中国甚至世界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三江源地区,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全国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在2004—2010间将投资75亿元,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进行小城镇建设,封山育林,草原森林防火,鼠害防治,沙漠化防治,黑土滩治理,建设养畜,能源建设,生态监测建设,科研课题,科技培训,退牧还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