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建华先生是湖湘大地上一位享有盛名的作家型记者.他的中篇小说集<西部之西>曾获得过广泛地好评;随后,他的系列深度报道在省内外深受关注,尤其是他那大义凛然的游侠风骨与百折不屈的勇敢精神,被圈内誉为"铁血记者"与"衡阳大侠";他的新闻作品集<铁血之剑>与<天下好人>被部分高校新闻专业列为案例教材.他的新闻报道不仅视角独特、叙述清晰,而且直面人生、针砭时弊,表现出一种新闻记者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2.
周棉是"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具有原创性、最有活力的专家之一.他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1989年开始,对近代以来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持久的研究,走出了一条立足客观理性、实事求是的学术研究之路.在继<留学生与中国社会发展>(一)、<留学生与中国文化交流>和<中国留学生大辞典>等成果之后,他又主编出版了<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二),从不同的方面和层面阐释了留学生对中国现代化的创造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扬雄创作<太玄>有其深刻的社会人生和历史文化背景.<太玄>仿象<周易>,吸收秦汉以来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并与当时社会所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结合,构建了一个无比庞杂而又自成条贯的哲学思想体系.扬雄继承并发展了其师严君平"引<易>入<老>"的学术特点,他的<太玄>兼赅儒道,对后来的魏晋玄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既非宗教研究学者,亦非<圣经>解经专家.但是,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宗教的批判,以及由此对人类社会罪性的反思与批判,其为迄今为止所有宗教思想家和批判家所无法企及的深刻性,恰好源自<圣经>对神一人关系的故事叙述.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序曲",把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研究,视为回归古典(犹太-基督宗教传统)的另一种启蒙;第二部分指出,马克思如何用现代的方式重新"叙述"<圣经>的"救赎戏剧";第三部分分析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渎神"与<圣经>的"敬神"之间的价值张力;第四部分从中国革命语境出发,简略考察<圣经>"救赎戏剧"的逻辑展开;第五部分"余音",用马克思和<圣经>都传达出人类对未来得救的期盼,回应"序曲"中对古典的回归.从犹太-基督宗教文化的角度,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思想与<圣经>的"救赎戏剧"叙事进行内在价值的比较,有助于推进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自东汉王逸以来,学界对<离骚>乱辞的解释存在颇多争议和疏漏,譬如彭成为何许人,为一或为二,彭咸水死说的证据何在,释"彭成之所居"为水死的合理性又何在?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楚辞>文本和当时语用实例,提出:彭成本为二人,彭咸水死说系汉人因屈原水死逆推所得,<离骚>中的彭咸是诗人对他所请教的巫师的借代称呼."居"是安顿之意,"从彭成之所居"即听从巫师的指点,"所居"的内容则是"远逝",这在<离骚>文本中皆有落实.因而<离骚>乱辞只是对前文的总结:前二句对应诗歌的前半篇,痛陈"国无人莫我知"的苦闷;后二句对应诗歌的后半篇,叙述"彭咸"等巫师的指点以及诗人如何听从他(们)的安排.  相似文献   

6.
清初吴淇编选的<六朝<选>诗定论>是一部以<文选>所选古诗为评论对象的古诗选本.吴淇借此对<选>诗进行了重新阐释.他以"汉道"来规定<选>诗,将其界定为形式为五七言、内容精神上能够体现三百之性与楚骚之情的"六朝"诗,使得<选>诗范围被缩小,意义被绝对化,失去了原本的丰富性.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种主张是不利于文学发展的.但这也是清初儒家诗学政教精神复兴大背景下的产物,从这一意义上讲,<六朝<选>诗定论>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7.
在对<红楼梦>主旨的阐释中,陈其泰张扬"写情说".他从"知己"、"真情"立论,充分肯定了<红楼梦>所表现的男女之情,认为抒写真情是<红楼梦>的全部之意,而这种真情又突出地表现在宝玉与黛玉、妙玉的关系上.又,陈其泰把"写情说"与"发愤著书"这一批评传统结合在一起,准确地把握了作者创作过程中情感运动的规律,深化了明末清初以来关于"发愤著书"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8.
《诗经》的教化功能及诗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诗经>的接受和解读,又奠定了我国古代诗学的基石.本文从哲学层面,对<诗经>的社会功能与文本意义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三国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它的兵家文化.<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年齐人孙武所著的中国兵书经典,曹操是传世诸注家首席.曹操注简明扼要,是研习<孙子兵法>的钥匙.曹操又是取得很大成功的实践家.他身体力行,至老不倦,从"名微而众寡"起步,逐渐统一北方,为缔造三国时代的魏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使他所遭到的赤壁之战等败绩,也可作为反面永鉴.总而言之,曹操对<孙子兵法>的注解和正反两方面的实践,都是值得人类珍视的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姚华  耿敬 《东方论坛》2004,(5):116-122
福柯(1926-1984),是法国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社会理论家.其一生所从事的研究,可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般来说,他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大部分作品,是依靠他所谓的"考古学"的方法;进入70年代以后,他因研究"谱系学"而放弃了考古学.尽管福柯的研究前后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但在他对精神病院、疯狂、医学、监狱、性等的大量历史研究中,权力问题沿着全部这些问题展开,并内化于这些问题,与它们成为一个整体.<必须保卫社会>是福柯1976年在法兰西学院的授课记录,也是其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必须保卫社会>一书的梳理与解读,彰显出福柯如何将战争视为历史进程中可理解性的框架,又如何在这一框架中对权力关系进行独特的分析,这也是福柯对其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的一种展示.  相似文献   

11.
考辨李渔的交游与遗迹,拈出他人写给李渔的诗作5首,涉及李渔的资料6则.清人王灏<娜如山房说尤>卷下"李笠翁"条不可能出于袁于令;李渔所改<琵琶记>一出原名<弹词>;朱慎的<菊山词>分别由李渔与张潮鉴定及参订,二人或有交往;翁方纲所咏李渔修葺的园林当是位于北京外城西韩家潭的芥子园.  相似文献   

12.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最早使用"公理"一词的士人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泛化使用"公理"的典型人物.从戊戌前<实理公法全书>的"几何公理"到戊戌后<孟子微>、<论语注>、<大同书>的"公理",显示出康氏对"公理"的用法逐渐摆脱科学的束缚,窃用了axiom的普遍必然性,但却抛掉了词语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意义.公理原本具有的科学意义上的普遍性被瓦解,变成了一个权威性的象征符号,以权威化其社会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主题思想、情节处理、人物形象三方面粗浅地探讨了<紫钗记>对<霍小玉传>的继承与发展.<紫钗记>把主要矛盾由原作小玉痴情、李益负心的矛盾转变为爱情与强权势力的矛盾.在情节方面,特别设计了一些"尊情"的情节.<霍小玉传>中霍小玉性格上有变化,到了<紫钗记>则突出写了霍小玉对李益一往情深;<霍小玉传>中李益的性格主要是先软弱后薄情,而<紫钗记>中的李益性格主要是忠贞,但还带有三分软弱.黄衫客是汤显祖期盼中的"社会的良知",但这种期盼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辍文学而治文物,常被视为政治环境压抑作家创作自由的典型个例.实际上,<边城>已经耗尽了作者的"牧歌"曲谱,沈从文已面临"抽象的抒情"的困难.由于社会的动乱纷杂,再加之沈从文身份由"乡下人"到"土绅士"的转变,他已经难以保持明澈恬淡的心境来建构湘西的"人性小庙".<长河>的未竟,除了国民党书刊审查制度的外因,"牧歌"文体和"史诗"文体之间的冲突,应该是其断章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这种冲突一直持续到1971年沈从文"地下"写作长篇章回体小说<来的是谁?>.这篇有意避开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家族史兼地方史",也以只完成楔子而告终.从新近发现的长篇残稿<来的是谁?>,追溯沈从文<边城>以后的创作,发现沈从文<边城>之后,一直纠缠在文体僭越的困惑之中.在20世纪60年代关于张兆和堂兄张鼎和的长篇革命历史小说搁浅以后,沈从文觉得自己难以完成从"牧歌"到"史诗"的转变,而这一时期他的文物研究影响却逐渐扩大,他最终把文物研究当成后半生的职业.因而沈从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辍文学而治文物,并不是斩钉截铁式的突然完成,这个艰难的转向过程,一直持续到1971年写<来的是谁?>.  相似文献   

15.
<户律>318简"有籍县官田宅"一句,应释为"又籍县官田宅",即又登记国家所有的田宅,并上报所在县廷.317简"卿以上所自田户田,不租,不出顷刍*2"的句意颇有争议,其实,"所自田户田"即户内经营的户田;"不租"即不出田租.<置后律>384简"女子为户毋后而出嫁者" 主要是指女儿"代为户",意味着原有家庭已经"户绝".  相似文献   

16.
综观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话剧<人民公敌>是鲁迅最为看重,也是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影响最深的作品.<人民公敌>中先觉者与庸众对立的思想启迪了鲁迅,他的文学作品多次出现了与<人民公敌>同样的主题思想,并形成了"先觉者与庸众对立"的主题结构模式.<狂人日记>、<药>、<长明灯>、<孤独者>都表达了先觉者与庸众的对立这一主题.鲁迅欣赏和赞同先觉者打破"铁屋子"的行动,但是对于先觉者的命运,鲁迅却有着清醒的认识:先觉者与庸众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既有可能先觉者被庸众所压迫、扼杀而愈战愈勇,如<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也有可能以先觉者为庸众所"诱杀"而终结,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这后一种可能无疑揭示了先觉者与庸众对立斗争的复杂性,体现了鲁迅对易卜生及其<人民公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出场最早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侠义英雄之一,作者对他的形象塑造呈现出矛盾的二重性:一方面赞扬鲁智深仗义助人、豪侠勇武的美德,褒奖他所建立的不朽功勋,称赞他的"无欲",表现出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浓墨重彩地描述他对佛门清规戒律的践踏,对其毫不留情地进行暴露与讽刺.虽然鲁智深杀人放火,不守"三归"、"五戒",但作者却让他坐化成佛,终成正果,并获得朝廷封赠.这表明<水浒传>蕴涵着作者内心深处难以消解的矛盾,既蔑视和批判佛教戒律的虚伪,又走不出佛教成正果的圈子.鲁智深形象的塑造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塑造了中年已婚女性玛丽·特纳这一个"疯狂的家庭主妇"形象.作为欲望主体,她不但与自我无法调和, 和她所在的社会和环境也无法调和,最终走向了疯狂和死亡.从后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其悲剧的实质是:镜像阶段中他者的出现使主体产生对他者认同的欲望,这种欲望永不止息但又无法获得满足;在俄狄浦斯阶段所经历的主体欲望和现实法则的冲突使欲望主体进一步压抑和异化,从而使主体最终成为非统一的自我.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虽然不是第一个将尼采的名字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但他是将尼采生平和重要学说比较全面地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同时,他也结合康德和叔本华哲学,把尼采的思想转化吸收到他的美学理论之中.本文论及王国维所翻译的三篇尼采论文以及他自己的一篇重要撰述<叔本华与尼采>;文章在接受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了尼采思想对王国维的影响;笔者在搜集王国维与尼采关系时发现了王国维有关论自杀的文字,于是也就从叔本华、尼采的"天才"和"意志"论附带探讨了王国维对自杀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物质利益难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马克思缺乏对"经济事实"的首肯,而在于他顽固地坚持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建构主义世界观,这是其<莱茵报>时期的基本思想立场;而这一立场又关联着能否对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性质作出正确判定.在这方面,列宁的"两个转变论"是有失偏颇的.论文力图论证这一点,指证马克思当时思想性质方面的理想主义倾向,并强调联系启蒙来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