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清末“预备”立宪是清政府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采取的一次改革活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经统治者认可的和平改革。从法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这次宪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分权、民权和法治原则,初步实现了从皇权至上到法律至上,由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由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价值转型,是一个从传统的人治社会向现代型的法制社会的创造性转换过程;这次改革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绝非骗局说可以概括之,它本身对于中国宪政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前提就是依宪治国 ,实现社会主义宪政。宪政现代化既是法制现代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法制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中国作为后发型法制现代化国家 ,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宪政现代化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用国家———社会相互关系的分析工具研究宪政现代化的发生和发展 ,从而在阐明宪政现代化一般模式的基础上 ,透过对具体模式特征的解析和对中国宪政现代化历程的考察 ,揭示中国宪政现代化的模式及其独特品格则无疑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宪政是民主的政治。资产阶级宪政视角下的法治国家是在资产阶级宪法基础上构建的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的国家形式。法治是民主宪政的内在要求 ,它不仅表现为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的生成和法律素质的培养 ,而且是对法的内在价值的追求及其生成的理念。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宪政视角下的法治国家应当有完备的法律和法律体系 ;必须建立起相对平衡与相互制约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及其监督体系 ;应当是一个坚持依法执政、廉洁、高效、民主、法治的国家形式 ;应当是一个严格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力并相互制约的法治国家 ;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司法改革 ,实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宪政视角下的民族法制 ,反映了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法治国家中的地位与特质  相似文献   

4.
法治进程中的程序法制及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法治的历史就是奉行程序法制的历史。中国传统社会重实体轻程序,现行的程序法制仍带有国家职权主义色彩。建构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必须加强程序法制建设,建立主体平等、过程公开、决策自治的现代程序制度,发挥程序法制和实体法制的双轨合力,加速中国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清末法制变革是在清末立宪的背景下进行的,是清末宪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体系的重构、司法独立精神的彰显和新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是法制改革的创新。宪政的本质是法治,虽然法制改革尚不是民主宪政,但它却是宪政制度和现代民主国家建立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说,清末法制改革具有很强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制现代化有特殊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规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可以从它的精神、价值基础、基本目标及实现的条件等四个方面来架构中国法制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宪政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孙志刚案的发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宪政建设的迫切性,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其他国家宪政建设的经验,我国的宪政建设应从制度建设、宪政实践和宪法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制度建设是前提,宪政实践是根本,宪法文化是基础,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研究的对象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认为法制现代化研究应该着重研究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特别是 2 0世纪的中国法制变革过程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以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对更新中国近现代法制史研究范式的问题也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法制现代化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转型对法制现代化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法制现代化对社会转型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这一互动进程中,晚清至民初法制现代化经历了启蒙期、发生期和徘徊期三个阶段,具有明显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0.
法制现代化是一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其目标就是“法治”的实现。传统法律资源是前近代以前的古代法律。传统法律资源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依宪法治国乃依法治国之精义。这是因为:"依法治国"中的"法"以宪法为龙头和核心,依法治国中的"国"立基于以宪法为前提与依据的宪政制度,宪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据宪法规范国家权力,宪法深深嵌入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法治型政府成为十年政府改革的目标之后,亟待从理论上对法治政府的内涵、目标体系及实践路径加以解读。其中,法治、政府、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依法行政、法治行政等范畴的厘清成为体认法治型政府内涵的理论前设。以此为基础,政府职能、权限、行为与主体的法治化共同支撑起法治型政府的目标体系。在目标指引之下,坚持价值整合与制度创新、主体自律与他律监督、内部自发与外部促动的结合路径,法治型政府的构建才具有达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是依法治国得以实现的首要前提;同时,还应更新观念,在立法、司法、执法、法律监督等方面为依法治国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基于以下原因:绵延不绝的法治主义传统;历久弥新的市场经济实践;成熟发达的市民社会结构;不断巩固的民主制度实践;科学合理的理性思维;从教令信仰到理性信仰的转化;不断完善的法治和自由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5.
法治是现代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的理性选择,它主要通过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法律关系框架而展开。契约作为一种理念,在横向层面内含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自由、平等、互惠的价值诉求,在纵向层面也蕴含着政府履行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所应有的诚信与责任、秩序和效率的政府人格和施政理念。作为一种方法论,为横向和纵向契约理念结合的法治政府提供了应然性的法治逻辑与和谐社会的实践归宿。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首先要宪法至上,突出宪法对法治的作用;宪法内客上的缺陷和外部不良环境是影响宪法至上的障碍;实现宪法至上的途径是完善宪法内容、树立宪法至上意识。  相似文献   

17.
清末立宪以来,中国宪政走过了百余年历程,产生了十多部宪法与宪法性文件,反映了中国走向宪政与法治的艰辛与曲折。当代中国由于实行不同于西方法治国家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法治的涵义也不完全与西方法治原则相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宪法变迁,对法治原则的体现又可分为法治的蒙昧时期、萌芽与发展时期和法治地位稳固确立与法治内容进一步发展时期。法治因素的成长与快速进步主要发生在第三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宪法所反映的法治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公民权利的保障及宪法实施机制进步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我国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中存在的监督体制多元无序,监督环节单一、运行单向,监督主体法律责任不明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应通过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法律制度等举措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从人治与法治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出发,分析了人治是自然经济的产物,法治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与宪法司法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要发挥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不应只停留在强调宪法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法律基础、为广泛主体提供了根本行动准则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把宪法引入司法领域 ,通过宪法司法化强化宪法的法律效力 ,真正树立宪法权威 ,以宪法的司法化限制公共权力 ,规范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保护公民宪法中规定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当前需要从认识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缺陷入手 ,通过纠正人们对宪法认识上的偏差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宪法司法制度 ,有效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