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价值是人类认识中客观存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一种概括.因此,认识论的深入研究,就不能不探讨价值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一、价值是认识的目的现行的《辩证唯物主义》教材都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最后归宿.这是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因此只有满足需要,才是认识的目的.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但不是彻底的.认识的目的是满足实践的需要,那么什么是实践的需要呢?人们实践的目的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价值问题,答案应该是人的需要(价值性)是认识的最终目的.马克思说过,人总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追求某种目的的  相似文献   

2.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和。知识是主体构成的重要因素,是主体从事实践及认识的结果与精神工具。在哲学史上,康德在研究主体时,认为主体先天具有“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时空)和“知性的纯粹概念和纯粹范畴”,这样,主体才能认识自在之物。康德把“先天范畴”作为主体的一个要素,这种观点虽是唯心的,但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个巨大的进步。 黑格尔继承并发展了康德的思想,认为这些范畴是一种知识,是“人类所有过去各时代工作的成果”(《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9页)。但不是先天地包含在人类固有的理智中,而是意识长期发  相似文献   

3.
逻辑思维方法是来自客观世界的思维抽象,它和所有的理论知识一样,根源于现实世界之中。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这些概念(及其关系、转化、矛盾)是作为客观世界的反映而被表现出来的。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问题是,当它成为一种思维规律固定下来以后,它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它可以,而且完全能够重新作用于认识过程之中,起到检验新的认识的作用。例如:我们说出“铁当然可以熔解”这句话时,不一定是要将铁放入熔炉中等待有了结果后才说它是真理。我们可以用形式逻辑的方法,在已  相似文献   

4.
人是一个宇宙,正确估价与开发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的能量是改革年代的重要课题。亦刘的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思维能动性的现实根源来阐明人类认识的能动性,从而科学地说明了主体在认识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通过对非理性因素:灵感、直觉、潜意识等的分析来阐述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加深对认识主体能动作用的理解,进一步揭示了人的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达到全面了解认识要素的目的,进一步完善人类对自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论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浩 《东岳论丛》2007,28(4):126-130
潜意识或无意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潜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它同意识相互转化,并在深层次上对人的语言、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前,改革的浪潮正在从农村涌向城市,有力地促进着两个文明的建设。“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恩全集》第1卷第121页),在全面改革之际,探讨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哲学工作者而临的任务,有重大意义。一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的,是文明时代的产物。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专门的精神生产,也就没有哲学。随着原始社会末期在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基础上出现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论节约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怎样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创造良好的条件,重要的一点,是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助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一、节约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节约内含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节省。人力节省是活劳动的节约,物力节省是物化劳动的节约,财力节省则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马克思在阐述劳动时间的节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指出:“无论是个人,无论是社会…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精神文明的内涵及其形成的途径理解肤浅,对科学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认识片面。科学作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大体有两种途径:一是科学通过技术与生产相结合而发展生产、变革社会,从而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二是科学作为一种思想和观念,直接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净化和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全方位普及科学,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来塑造和提高我们的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10.
<正> 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科技人员主要是经由教育部门培养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作用也越来越大。华国锋同志指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摆在全体人民面前的  相似文献   

11.
重视无意识问题是现代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色。正确揭示无意识的认识本质以及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获得科学认识,顺利完成认识任务,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一、认识反映的特殊形式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迅猛发展,无意识的客观实在性已不再被怀疑,人们已确认自身的许多活动与无意识不无关  相似文献   

12.
汤化龙是晚清时期激进的立宪派人物,在武昌首义前夕毅然转向革命,武昌首义爆发后他立即成为武昌首义的核心领导成员,为维护首义大局甚至委曲求全,在倡导和推动辛亥革命、组织湖北军政府、制订湖北军政府对外政策、策反清廷海军、制订《鄂军政府组织条例》与《鄂州约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全国辛亥革命和此后中国民主革命起到了实际的示范作用,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其历史影响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13.
通过非理性因素中的两种因素进行问题阐述。首先列举了情感因素在六个方面控制功能上对认识的影响,确立了情感在认识中功能和作用是双向的,即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又抑制有害情感的消极作用。其次谈直觉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认为直觉是推动人类认识成果显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4.
认识主体在认识论中的地位问题,历来被哲学家们所注目,但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领域后,才使它得到比较科学的说明。然而,严格地讲,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因此,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此作一尝试,以求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前途命运的一场大规模的反法西斯侵略战争。在这场反法西斯世界大战中,中国的抗日战争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广泛参加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它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毛泽东同志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相似文献   

16.
卖国贼袁世凯继窃夺辛亥革命成果之后,又镇压了“二次革命”,然后逐步爬上了“洪宪皇帝”的宝座,终于在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宣布复辟君主专制,彻底毁弃民国。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鉴于“二次革命”中国民党涣散软弱,遂另组中华革命党,“必以前此反对君主专制之决心”,“扫除独夫凶焰”,为推翻“专制魔王”袁世凯、重建民国而不懈地斗争。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爆发了护国运动,经过五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埋葬了袁氏王朝,使中华民国得以复生。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所谓实现问题,就是工人和资本家从哪里获得自己的生活消费品,资本家从哪里获得生产资料,怎样满足这些需求,怎样使社会再生产能顺利进行,等等。所以实现过程,就是社会总产品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交换过程,就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实现的统一过程。马克思讲:“这个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  相似文献   

18.
尽管冲突规范并不明确规定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当事人各方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它作为一种间接规范,主要作立法管辖权之选择,并且被选择的法律有时并不符合案件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法院国的政策与利益.然而,无论从国际私法的历史发展、国际私法的主要目的和中心任务、各国学者关于国际私法范围的认识上来看,还是从冲突规范本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方面来看,冲突规范无论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都是国际私法的最重要的规范.同时,对传统国际私法的冲突规范进行改良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中间势力作为一般的政治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政治座标中有不同的含义。本文所说的中间势力是伴随大革命失败而产生的游移于南京国民党政府当权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被压迫的工农阶级之间的社会政治势力。大革命后期,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统一战线内部矛盾激化。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研究总是与社会历史联系在一起,涉及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这就十分需要形成文化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总体认识。文化与历史有意识地思考和研究自身的历史,是人类的特点。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对自身历史的关注,直到上个世纪以前,都未明确地与文化联系在一起。中国的《说文》解,“历”是过去的意思;“史”是记事的意思,“史”中所记,主要是当时发生的事情。只是由于这些成文史留传下来了,在后人看来,所记的是过去的事,才将其称为“历史”。希腊语中的“历史”一词,本来是指通过调查访问目击者而记录所发生的事情。欧洲中世纪的“编年史”,记录的也是当时发生的重要事件。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