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真挚、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被后人交口称赞。钟嵘在《诗品》中称陶诗“笃意真古”,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陶诗“质而自然”,胡应麟在《诗薮》中称陶诗为“开千古平淡之宗”。然而,人们皆知陶渊明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隐士。正因为他过着真正的隐逸生活,又是一位大诗人,所以钟嵘在《诗品》中又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相似文献   

2.
寒山诗的流传与研究钱学烈《寒山子诗集》的作者是唐代一位充满神奇色彩的隐逸诗人寒山子。他的三百多首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闪烁异彩的明珠。其诗内含丰富,思想深邃,融铸了儒、释、道三大哲学体系,表现了诗人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由佛入禅的思想历程。其诗风格独特,不...  相似文献   

3.
招隐诗、反招隐诗作为中国古代隐逸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逸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招隐诗、反招隐诗集中出现在魏晋,尤其是两晋时期。文章以魏晋隐逸诗为中心,来阐述招隐反招隐诗。魏晋隐逸诗运用多样的主题意象和主题结构来进行自我建构,以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  相似文献   

4.
殷夫(1909—1931),浙江象山人.他是我国无产阶级早期的优秀诗人.他的诗作,继承并发展了由郭沫若开创的现代中国革命诗歌的优良传统.他以自己的诗歌为战斗武器,唤醒和鼓舞了人民的斗争信心和革命热情,有力地抨击了当时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殷夫的作品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诗集》(包括译诗),小说、随笔,以及戏剧集《小母亲》等.作为殷夫文学创作最优秀部分的红色鼓动诗,大多写于一九二九年以  相似文献   

5.
关于梅尧臣的“平淡论”,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梅尧臣所指的平淡之诗,是抒发闲适、隐逸情怀之诗,但不仅限于隐逸诗人所作之诗或隐选诗。平淡是梅诗的主导风格,这并非从一开始便是共识,此观念是后人以陶渊明、韦应物之诗为参照而建立起来的。梅诗平淡风格的诗学内涵,与梅尧臣本人的“平淡论”是不同层面上的论题,区分两者的不同,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梅尧臣的诗风。  相似文献   

6.
梅尧臣诗歌理论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梅尧臣(1002——1061),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安徽省宣城县双溪人。以诗闻名于世。他一生“少达而多穷”(欧阳修《梅尧臣诗集序》)。其家居生活甚至穷困到“妻饿儿啼无一钱”(《日自青龙呈谢希直》)的地步。但存诗二千八百多首。他的一生,是真正诗人的一生,也是清贫穷困的一生。他的后辈如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均对他交口称颂。王安石说:“我得圣俞诗,于身果何如,留为子孙宝,胜有千金珠”。(《哀挽诗》)从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一八五五年夏天,惠特曼自费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草叶集》(当时只有十四页十二首诗)。在诗集的封面上,有一张作者的像:诗人头戴宽边草帽,身穿敞口衬衫,满腮连毛胡子,一身健壮的肌肉,完全是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打扮。对这样一个“下等人”的诗集,美国资产阶级文人是不屑一顾的,断言说,这样的人绝写不出好诗来。可是,当时美国著名诗人和评论家爱默生(1803——1882)却独具慧眼,给惠特曼写了一封长信,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惠特曼的诗歌中的自由、勇敢的思想,予言惠特曼“将来一定会有不可限量的前途”。  相似文献   

8.
生当明清之交的彭而述(1405—1665),是河南邓州彭桥人,他文史兼治,著作甚丰,计有《读史外篇》、《读史新志》、《明史断略》、《读史亭诗集》、《禹峰诗集》、《读史亭文集》、《南游文草》等史论、诗、文十二种。遗憾的是除《读史亭诗集》(残卷)存邓州市图书馆外,余皆不可得。其诗作在当时是有相当影响的,有“江北十子”之美誉。他在《一松亭》诗中说:“海内传佳句,羞称庆历人。”这当不全是作者的自诩之辞。彭而述经历丰富,交游广泛。他于明末,初仕晋南。在李自成下北京前后,他北上燕赵,东游齐鲁,南下吴越,盘桓荆襄。入清后他提学两湘,巡…  相似文献   

9.
钟嵘《诗品》品陶,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这和陶渊明的特殊隐逸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征辟之列等,表现得"不合时宜",与传统隐士行径相悖。这种对隐逸潮流的抗拒,实际上正是他"真隐"的表现。陶渊明开辟了一条将隐逸生活艺术化的道路,他将隐逸诗创作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诗中少"隐"多"逸",是一种心境旷放、隐逸生活诗意化的表述。陶渊明引领了隐逸诗形式上的重大变革,将其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达,建构了独特的隐逸精神空间,提升了隐逸诗的影响,为中国隐逸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孔见 《中华魂》2012,(17):54
偶得闲暇,信手翻阅《孟东野诗集》,顿生爱不释手之感。东野,是唐代诗人孟郊的字。他的诗多伤感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际,诗显寒苦之音。他长于五律,诗的风格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孟郊题为《古兴》的一首诗:"楚血未干衣,荆虹尚埋辉。痛玉不痛身,抱璞求所归。"读后引起了我的许多遐想。诗人在这里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楚人卞和在楚  相似文献   

11.
曹邺诗中的一些值得注意的词语陈志强晚唐诗人曹邺,字邺之,一作业之,桂州阳朔县人,生卒年不详。他著有诗集三卷,已散佚,后人辑有《曹词部集》。《全唐诗》把他的诗编为三卷。明白如话,是曹邺诗歌的一大特色。他喜欢以歌谣体写诗,以口语词入诗。所以,他的诗大都通...  相似文献   

12.
《吉檀迦利》,以其散文诗的神秘主义特色,给人一种空灵飘逸又玄妙莫测的感觉和印象,在这部诗集中,诗人体现了他的一种泛神思想,因而,诗作中的“神”具有一种多义性,他既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美与真理,又象征着诗人关照世界的自由心灵,在诗集中,还表现了诗人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思想中的矛盾与焦虑,诗集的思想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在思想倾向上交织着作者爱国主义、反帝思想和追求美好祖国的抱负未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这些诗印下了诗人在漫漫长夜的旧中国探索前进的足迹,表现出他在早期寻求理想的祖国时充满希望和失望的思想反复,反映了诗人民主主义思想的局限,并由此而导致他在《死水》诗集出版后,终于停止了歌唱。  相似文献   

14.
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了其诗歌的最高成就,为历代人们所推重,给予极高的评价。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对此就很欣赏,说“岑参多新诗”(《九日寄岑参》)“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州》)并指出“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同时代人杜确称赞其诗“迥拔孤秀……出于常情”。(《诗集序》)宋代大诗人陆游赞其诗“笔力追李杜”“崔嵬多杰句”。(《夜读岑嘉州诗集》)翁方纲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石州诗话》)沈德潜云:“参诗能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中国诗史上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平民化诗人、哲理诗诗人、儒道释融合而臻化境的诗人、首开平淡自然之风的诗人、首创无我之境的诗人。这七大开拓 ,奠定了陶渊明古今一流诗人的崇高地位。陶诗也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堡垒、精神归宿和心向往之的最高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1945年是诗人何其芳的重要年代.在这一年,他先后出版了诗集《预言》(二月)和《夜歌》(五月).两个集子,也就是何其芳自编的全部诗集(《夜歌和白天的歌》只是《夜歌》的改版).《汉园集》和《刻意集》虽然比《预言》早几年问世,但前者是三人合集,后者则是何其芳的一本诗文合集,诗的份量也并不重.《预言》除收入新作,几乎囊括了《汉园集·燕泥集》和《刻意集》的全部诗  相似文献   

17.
镇安府任上的赵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宦辙经年到,邮签万里修。 地当中国尽,官改土司流。 这是赵翼在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1767—1770)出守广西镇安府(府治天保,即今德保县)时所写《镇安土风诗》的开头几句。诗中洋溢着他对“乾隆盛世”时期国家空前统一的自豪感和自己要“勉修循吏绩,抚字辑遐陬”的积极进取精神。赵翼(1727—1814)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是清代中叶的诗人兼史学家。他在诗坛上与袁枚、蒋士铨齐名,被合称为“乾隆三大家”,有《瓯北诗集》和《瓯北诗话》行世。他论诗特别强调诗歌的发展、进化的观点,反对“荣古虐今”的社会偏见。其《论诗绝句》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和源头。这部不朽的诗集,反映了周代广泛的社会内容,其中“国风”、“小雅”中的战争、行役诗在诗集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对其代表作《东山》和《采薇》两诗进行赏析和比较。 《东山》是征人还乡途中思念家园的诗。全诗四章,描写久戍归来的征人归途中悲喜交织的复杂感情。 诗开篇就以第一人称抒情,“我徂东山”极言离家之远,不归”极言时间之长,以极具时空感和强烈感情的诗句,把诗人思归而不得归的愁绪渲泻出来。“我来自东”终于可以归家,诗人似乎带着喜悦,但心情很快就象“零雨其的天气一样,为阴影…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人陆龟蒙自《新唐书》将他列入《隐逸传》后,其诗歌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他的诗中既有鄙薄名利、清净淡泊的境界,也有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倡导遁世文学的同时,其诗歌创作继承了《离骚》中愤世嫉俗、哀歌人生的主题,并与唐末感伤诗相融汇,形成了更为强劲、慷慨多悲的愤世文学。  相似文献   

20.
尚建国在而立之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蓝色的梦幻》。这对于一个诗名并不太响亮的诗人来说,诗集的出版或许带给他的不是声誉,而是冷遇和寂寞。但是,对于一个真正以诗为自己生存方式的诗人来说,这种外在的声誉也许显得多余。诗人之于诗,别无它求,只是为了坦露自己的“心路历程”①,证实自己的生命价值。面对这样的诗人,我们无须过多赞誉,只想随他的诗,作一次心路历程的旅行。或许,在这种旅行中,我们能采集、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