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以李季兰、鱼玄机为代表的“女冠诗人”和以卢眉娘、杨敬真为代表的“道姑诗人”的比较,揭示她们的诗歌在内容、用语、意象以及反映道意和道情的诗在她们诗集中的比重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对唐代女冠诗人的研究对象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2.
彭学明的《娘》生动展示了“娘”与“我”之间的母子冲突。“娘”是一辈子生在湘西、葬于湘西的普通 农妇,思想单纯;“我”是受过文化熏染的公务员,有文化人的思维模式;两人的处世方式完全不同。如此一 来,造成了“我”和娘之间的摩擦与误解,娘的爱在“我”眼里变了味、变了形,娘的辛酸“我”不能理解,直到 娘的离世,“我”才在自我审视中发现了这个芥蒂。“我”对娘的忏悔,也是城市文明对乡村自然的忏悔。  相似文献   

3.
周代盛行祈寿之风,始于武王,迄于战国.周人不但在祭祀仪式中举行祈寿祝嘏,还将祈寿的祝嘏辞浇铸于祭祀或日常生活用的青铜器上;不但为自己祈寿,还在多种场合为君王、家人或朋友祝寿.周人祈寿的对象主要是祖先神,祖先神由天帝授权管理子孙寿命.祈寿嘏辞中,“万年”出现最为频繁,“眉寿”次之,“万年无疆”再次之.祈寿嘏辞可分为三类,在产生年代上有一定的规律性.长期的祈寿活动为战国时不死观念和神仙观念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仡佬族“酬恩了愿”仪式中的“偷宝”与“缴宝”,是其表达祈子诉求、偿还龙神恩情的习俗与仪式。仪式之物“龙宝”作为贯穿其中的重要物品,具有三重所指——龙珠、灯球与口宝。物的三义揭示了仡佬族祈子仪式的象征意涵,也拉近了仡佬族“以宝喻子”和“偷宝祈子”的现实可能。文章基于石阡仡佬族“酬恩了愿”祈子仪式的田野个案,通过探究该仪式与物的象征系统,勾勒该族群书写民俗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揭示其文化表述的历史记忆与集体观念的地方性实践,从而在仪式中窥探仡佬族的社区情感以及道德的在场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契约性”社会自治具有不同的理论祈向,人的本质也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多重表现样态。随着“契约性”社会自治重心的转移,市民社会中人的本质表现样态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嬗变,经历了由个性张扬的延伸到类生存的复归以及两者的和谐化发展等几个重大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人的全面发展经由人的可持续发展向人的综合性发展的过渡。  相似文献   

6.
娘≠孃     
作为“母亲”义,“娘”在晚唐开始替代“孃”,但至今未发现“孃”替代“娘”的用例.应该在汉语中为“孃”留下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陈照湘  江红梅 《社区》2012,(25):50-51
我家老婆婆今年72岁,是个地道的山东大娘,朴实、爽快。按照山东的习惯,我随老公尊称她为“娘”。过去娘不喜欢到南京来玩,老公戏称娘为“稀客”,如今娘时常过来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一家人其乐融融,这中间还有段故事呢。  相似文献   

8.
《周颂·臣工》是《诗经》农事诗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关于这首诗的主旨,迄今主要有“诸侯助祭遣于庙”、“戒农官”、“籍田”、“省耕”和“祈谷”等五种观点。经考察《臣工》的字词含义及诗中的用历情况,可知此诗是周天子在籍田上祈麦实而戒农官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9.
中古次浊音里有泥、娘、日三个声母。所谓“娘日二纽归泥”,是说上古没有娘日二纽,只有泥母。据研究,《切韵》时代,泥娘尚为一。中古以后,泥母分化为三:泥、娘、日。娘母问题比较麻烦些。王力先生曾说:“至于娘母虽然拟测为[(?)],使它与[(?)]、[(?)]、[(?)]相配,恐怕实际上只是个[n],与泥母没有分别。字母家要求整齐,就造出一个娘母来配知彻澄。”(《汉语音韵》66页)一九八○年,王力先生在《社会科学战  相似文献   

10.
两周金文中表示祈求义的动词计有“祈、乞、匄、赐、襄、妥(绥)、降、求、傅、追”十个。从出现频率看,除“祈、匄、赐”较多见外,其他各词出现频率都不高。从出现时间看,“匄”多见于西中和西晚,“祈”多见于西晚和春秋,两词有一定的先后承继关系;“绥”集中于西中,“赐”、“降”则多见于西晚。出现语境上表现出高度的共性,即基本均见于“对扬……做器……动词+嘏词”形式中,祈求的内容以长寿为主。句法形式上,均以带单宾语(嘏辞)为主。从词义来源看,此类中的一些词(如“易、妥、降”)同时(且主要)为“赐予”义,但出现频率高的“祈、匄”二词则是专用于表示祈求义的,这也是二词出现频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盖尔·戈德温的短篇小说《一个悲伤的女人》的女主人公因不满于自己贤妻良母的角色,试图逃避丈夫和孩子。然而,由于习惯于这一特定的性别角色,她发现自己已无法胜任其他的角色。她陷入忧郁,最终自杀身亡。然而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主要原因是父权制度社会。  相似文献   

12.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于1899年创作的小说《觉醒》通过描述女主人公艾德娜.庞蒂利埃的几个层面的“觉醒”,努力塑造了一位要求个人自由、敢于表达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敢于表达女性自我意识的“新女性”。然而,艾德娜的这些顿悟只能被看作是一种勇敢却痛苦的历程,远没有达到“醒”的目标。在寻求女性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她的许多梦想一个个地破灭,让她认识到,作为一位女性,现实中许多事情都超越了自己能够掌握的界限,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她自己,最终迫使她彻底放弃自己的所求。作为一个创作和思想观念均先于时代的“新女性作家”,凯特.肖邦错误地选择了《觉醒》创作主题的时机,她的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探究是她同时代的人们无法给出满意答案的,也是她自己无法获得答案的。  相似文献   

13.
宝玉和源氏,或缺内心动力,或缺外部条件,都难承补天重任。补天梦断之后,他们不约而同人世求雅,但随着“永恒女性”玉殒香消,两人看破红尘,皈依佛教,由暂时的“坐忘”达到永恒的解脱。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时期的一位代表性女作家,走向历史是铁凝在转型时期选择的策略.她在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和《笨花》中,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角度阐释女性的历史命运.以世俗化的日常生活情态解构历史,同时还原和建构女性历史.她采用女性的言说姿态,体现出女性历史叙事的主体性,描绘了女性视角下独特的历史风景,率先完成了女性作为“人”和作为“女人”的双重主体价值的建构,为思考历史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无名书》中透视出作者无名氏独特的生死观:生命的力量来自于生命的呼唤;时间是生命的最高象征;生命因死亡而有意义;超越生死界限,实现生命的大和谐。这种生死观体现了无名氏对人类最本真的生存方式的思考,彰显了无名氏顽强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也使得人际交往的核心--"意见领袖"产生了深刻变化.在大学生QQ群聊中"意见领袖"由QQ群主、管理员、写手构成,其特征表现为真实影响中的身份隐匿、群体认同中的信任缺乏、平等交往中的优势领导等五个方面.QQ群聊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是非权利型的,在网络交往中既起到积极作用,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对此,高校管理者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以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先秦“小说”一语是临时组合的词组 ,“小说”的客观涵义只能在“说”上面得到理解 ,“说”就是游说达意的材料构件 ;汉代“小说”已经演变成固定的复合词 ,指称诸子末流浅薄不中义理的话语 ;“小说”脱胎于“说” ,实质上就是“说”的民间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或称"乞巧节",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由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编织起来的浪漫的爱情故事,故也有人称其为"爱情节".因为传统的钟情者和参与者,更多为少女,所以,又有人称其为"女儿节"或"少女节".可是,在浙江沿海温岭石塘地区的田野作业中,笔者发现,该节日在我们民间,至少从宋以来,一些地区衍变为祈求儿童吉祥如意、健康成长的"小孩(儿)节".从对自由爱情的期盼,到对爱情结晶的倾心,深刻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婚恋观.从现有的民俗资料分析,与石塘隔海相望的台湾台南地区,也还保持着类似的习俗生活.它以文化"活化石"的形态,生动反映了两岸文化历史的血缘联系.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相思>诗,引发出长盛不衰的"红豆"风俗.本文从多方资料.考证出王维是"红豆"入诗的第一人,并指出相思子(红豆)产地已由岭南扩至长江南岸,探索出唐代是"红豆"风俗盛行的年代,"红豆"亦由入诗延至入词,解析出唐之后的"红豆"风俗,于程、朱理学思想锢制下的艰难传承,追溯出"红豆"风俗里的宗教特色,体现了儒、释、道精神文化境界大一统的中国特色.最后归结出:<相思>诗的魅力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进,"红豆"风俗已融入经济市场,发挥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广州市的一个“城中村”珠村“拜猫”习俗的调查与分析,可以认为:“拜猫”实际是一种替代的虎崇拜,并兼有拜财神、祭白虎、“拜小人”等多种动机的综合俗信;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的“拜猫”习俗依然透露出村庄族群的精神传承,在不断被城市文化改变的同时,也显示了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