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中关系白皮书》是上世纪40年代末美国对华“脱身”政策的舆论先导,是美国对华政策的自供状。面对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惨败,面对国会和国内舆论的纷纷质疑,美国杜鲁门政府需要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说辞来为自己开脱责任,摆脱援助蒋介石与国民党失败的“罪名”。文章试图从《美中关系白皮书》发表的背景和影响两方面对《美中关系白皮书》作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2.
1964年 1月 ,法国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一事件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它导致美国盟国在中国问题上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引发美国政府内关于对华政策的大讨论 ,促使美国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 ,1 966年约翰逊政府提出的“遏制但不孤立”中国政策与此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所谓贬义词,就是表示人对事物现象的否定、贬斥的词。“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贬义词语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超范围地过量使用,而另一部分却基本相反,使用范围明显缩小,频率有所下降。造成上述分化的原因是词语本身所表示的意义,而根本的取舍标准却是当时的社会表达取向和实际“斗争”的需要。我们认为,由这一现象入手,正可以进一步了解此期人们普遍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心理,同时也可以为观察和认识这场浩劫及其对语言和语言应用的影响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干群关系”的错误解读是“文化大革命”发生的诱因之一。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理想社会,成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动因之一;毛泽东错误地定性官僚主义并予以打倒,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一般群众的平均主义思想,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改善“干群关系”的某些措施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预演和实践基础。认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深入剖析美国"人权外交"的实施手段,有利于我们以新的视角认清它的虚伪性,从而自觉抵制它所掩盖的政治图谋.本文剖析了美国"人权外交"的八种实施手段.  相似文献   

6.
1968年"黄金危机"是美国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美国60年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的集中爆发.它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世界货币体系、世界经济秩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此之后,战后美国经济由巅峰转入70年代的滞胀和衰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美国出现了"文化共融主义"音乐创作流派,其音乐体现了作曲手法和作品内容的综合性.他们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音乐素材和手段,注重从不同音乐文化背景中吸取创作养料,表现出跨文化多民族的音乐风格,以及用多元化音乐语言来展现音乐艺术的共融.  相似文献   

8.
美国"公民教育"理论有多种多样的主张,共同表现出理论性、渗透性、整体性、实践性、专业性等基本特征,我们可以从中得出许多有益启示.这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道德模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以及加强我国社区和社团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并对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贸易法中的"301条款"与其经济霸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贸易法中的“301条款”历来为各国所病诟。美国依靠“301条款”的目的在于积极推行其经济霸权,迫使其他贸易竞争对手开放国内市场。对美国贸易法演变的进程作纵向考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301条款”的实质在于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经济霸权,此项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刻、全面地反映出当代国际贸易体系中经济主权与经济霸权之间的斗争将长期存续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美国策动"藏独问题"国际化的历史考察(1951-1968)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美国政府解密的外交文件,可对美国策动"藏独问题"国际化的历史过程一目了然。综观1951年到1968年美国的西藏政策,大体上经过一个推动达赖集团抵制和平解放西藏《17条协定》的实施,策动西藏叛乱和达赖喇嘛出逃,再到利用联合国工具和所谓"西藏人权"、"民族自决"的口号,策动"藏独问题"国际化,积极支持西藏分裂势力分裂祖国、"遏制"和"牵制"中国的过程。美国这一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给中国国家安全带来十分消极的负面影响,并成为藏独势力分裂祖国和国外反华势力攻击中国的所谓"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了在文革期间有比较高的使用频率的三种修辞格,即仿词、借代和节缩,对其特点和一般使用情况等进行了考察和说明。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人口政策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体系向现代生育文明转变的分水岭。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口政策可分为三个时段:1966年至1968年,政治动乱导致整个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传统的生育文化体系在社会上占支配地位,人口生产处于一种无管制的增长状态;1969年至1972年,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政府适时提出了"有计划地增长人口"的口号,但只是单个部门的单独行动,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所取得的成果有限;1973年至1976年,国家在"有计划地增长人口"的基础上形成了"晚、稀、少"的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预后效果。"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口政策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和生育价值取向,奠定了现行人口政策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美国图书馆协会对华援助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日本疯狂轰炸中国的文化机构,大量珍贵的图书资料在战乱中被毁。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中国高校、图书馆进行了援助,使战时中国得到了宝贵的书籍。虽其行为要受到美国国务院的制约,但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中美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时也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针对美国白银收购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中国要求美国改变这项政策,由此,在美国政府内部引发争论。美国国务院为避免触怒日本,主张美国自行修改白银政策或联合其他国家共同解决;而财政部从反对绥靖日本的角度出发,主张给中国以经济援助,并将其作为政治支持中国的有力工具,最终财政部的意见占了上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罗斯福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考虑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地下写作是文革文学中有价值的部分。否定文化大革命 ,是文革地下文学的基本的思想特征。注重与作家自身的心灵交流对话 ,自觉地实行对文革极左话语的艺术转换 ,是文革地下文学艺术上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6.
系统全面地阐明了周恩来对人才培养的目的、标准、途径的观点 ;具体阐述了周恩来爱才如命 ,求贤若渴的精神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分析了学习周恩来的人才观对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文学对于“文革”中国形象主要持论一种批判性立场,其具体的解构行为表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就政治维度而言,新时期文学批判了“文革”极左的政治话语与阶级斗争模式;就经济方面来说,它消解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文化角度来说,它解构了狭隘的工具论文学观及其文化体制。新时期文学用以解构“文革”中国形象的主要价值依据是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8.
杜鲁门政府的中日贸易管制政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的对日政策、对华政策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带动了美国对中日贸易管制政策的调整,即从允许中日进行易货贸易转向迫使日本对中国实施比巴统"中国委员会"其他成员国更为严厉的管制。探索该变化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杜鲁门政府的中日贸易管制政策与其对华经济遏制政策、对日经济复兴政策和对东南亚的政策互为因果,彼此影响,共同推动了亚洲冷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1962年起,江苏省根据中央部署重新推广计划生育。直到"文革"前,这项工作从城市到农村,从点到面,逐步开展。江苏省提出了自上而下建立职能部门、开展群众宣传、制订福利政策、进行技术指导等多项切实可行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为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推进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