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唐代诗人在送别诗中常将诗歌修辞和诗歌意象完美整合,从而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全新的审美意境。其中把水意象和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结合起来表达离情别绪的最多。而春风、春色、落花、落叶、青山等,也都因与诗人的离别意绪在瞬间相吻合而被诗人捕捉为意象,辅以巧妙的修辞手法,创造出千古言情绝唱。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的创作趋于淡化社会背景,采用线型结构沿题赋诗,强调内容的切题.他在处理诗歌基本要素时,使景物皆著主观色彩,个人情感隐于意象与情趣之间,以叙事为主而穿插情景.他往往借虚拟的方式创造艺术中的景观、事物,并抒发诗人隐微雅致的情感,向往自由闲适的精神境界,以生新的形象启示某种价值观念,实现对"诗之美"的追求.这是黄庭坚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遭贬谪后写下的许多反映巴蜀荆楚一带民事民俗的诗,这些创作从形式、创作方法和艺术品味追求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歌行体的,它受“以俟采诗者”的创作目的的影响,创作时比较拘泥于现实,因而作品在诗歌意境上缺少一点灵空高妙的韵致;另一类是律绝体,它是为传唱、表演而写的,在创作上不拘于现实,按照意境的审美理想来结撰意象,故而作品富有清雅、婉丽、悠远艺术品位,使诗歌产生了言语不尽、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象外之家”是司空图诗美理论的核。概念,它第一次以浑融的姿态展示了中国诗歌意境的独特风采。“象外之象”的出发点是创造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审美意象.而其诗美的真正发生则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在高度凝炼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交流碰撞、沟通融合,才是“象外之象”诗美生成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诗无达诂”和诗求达诂貌似相悖,实则同理。“诗无达诂”强调读解诗歌不能局限于诗歌的直观意义,重在意会想象、捕捉意象、领略意境、品尝旨味。本文以我国古典诗歌所负载的抒情内容的特殊性和诗语存在方式的独特性──孤立性、隐潜性、情绪性、虚拟性为视角,考察了“诗无达诂”作为诗歌读解方法论,它完全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客观实际情状的,它是我国诗学理论上民族特色的表征。  相似文献   

6.
陈与义因靖康之乱而寓居湖湘,在湘期间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诗歌,我们称之为寓湘诗。陈与义寓湘诗情感丰富,国破家亡的悲凉,亲朋挚友的深情,饱览湖湘风光的审美愉悦是其主体;陈与义寓湘诗艺术世界也相当独特,既有个性独具的意象,又有闳肆慷慨的意境,堪称寓湘诗佼佼者。陈与义的在湘诗作丰富了寓湘诗艺术世界,标志其诗作艺术品味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诗作为“最精致语言”历来受到人们的关爱垂青。诗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魅力在于真,也在于独特,风格的独特,意境的独特,手法的独特。诗风的独特在于意境创造的独特,但根本却在于创作主体审美情趣的独特、诗歌意境创造的“有我”或“无我”,说穿了是艺术表达方式问题。对于诗的承传接受,我们要区分其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不能过分强调政治色彩而轻视生活色彩,也不能过分强调哲理意蕴而忽视人文关怀。诗歌意蕴的丰富性和审美价值的多层次性,决定了诗歌鉴赏批评的见仁见智,欣赏接受的见情见理  相似文献   

8.
围绕英语诗歌所涉及的一些语言现象进行研究,分别从英语诗歌用词、英语词汇外延与内涵意义、英语诗歌意象创作表达手法、英语诗歌比喻表现形式、英语诗歌象征意义表现手法等五个方面具体对英语诗的遣词作以分析,从而阐释英语诗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创作了他的第一批诗歌,他还以剑桥自然物景为题材创作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他的剑桥诗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歌唱诗人的创造、爱欲,抒发政治理想;写剑桥自然美景的诗有田园牧歌风,表达了对剑桥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再别康桥》之美,在于它精炼、提纯、节制的功夫,以及异国情调与古典意境的完美统一。徐志摩为了刻意追求古典意境,甚至不惜在意象的选用上作伪。剑桥把徐志摩培养成一位杰出的诗人,也让他写了自己最好的诗。  相似文献   

10.
意象主义创作思想要求诗歌直接呈现意象,意象叠加可以创造美感;语言简洁清晰可以表现关;强调意象主义诗歌普遍具有诗行短,意象之间不连续,具有跳跃性的特点;并置意象给读者意想不到的美的享受.指出研究诗歌的情感与意象、意象主义表现情感的方式以及意象主义审美观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文坛的“诗化小说”是受西方象征主义文学及中国传统诗学影响的文本书写,是中国现代小说一种崭新的类型创新。这种小说的诗化倾向与西方小说20世纪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保持一种同步的进程。诗化小说的主导艺术倾向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诗化与结构的散文化,小说艺术思维的意念化、抽象化,以及意象性抒情、象征性意境的营造等诸种形式特征。整个诗化小说的发展轨迹表现为由具象意境的营造走到对观念世界的钟情。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艺术实践与诗性的哲学思考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全新的艺术维度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意象与意境是诗歌创作、欣赏与评论中常遇到的两个美学术语。一般人认为诗歌创作的焦点问题在于意境的创造,对儿童诗来说,创作的焦点却是意象的组合。儿童诗意象的描写和意境的表达有其特殊性。儿童诗中意象与意境创造的关键是捕捉意象。  相似文献   

13.
诗歌:意境营造与意象的拼接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靖 《南都学坛》2009,29(6):71-74
对于诗歌而言,意象是取自客观事物表象、蕴含诗人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用语言文字显现的诗意形象。意象的拼接组合直接影响诗歌意境的生成。诗歌中意境营造与意象的拼接组合分三方面:直接拼合,即并置——在横向的空间里拼接组合意象;间接拼合,即流动——在纵向的时间内拼接组合意象;立体拼合,即叠加——在交错和跨越的时空中拼接组合意象。因此,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要用意象营造意境,就必须对意象与意象之间的拼接、组合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梳理。只有掌握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规律,出神入化地对意象进行磨合、拼接,才能使诗句生辉、意境灿烂。  相似文献   

14.
胡晓靖 《南都学坛》2007,27(6):52-55
诗歌的魅力源于意境的优美。古往今来,在诗歌意境的营造中,诗人们往往运用一种和析字修辞格相接近的修辞手法,即把数字(语法上叫数词)拆析开来去表情达意或拓展意境。枯燥的数字经过诗人的巧拆善析非但与枯燥的概念绝缘,而且还能在诗歌语言的有机组合中变成诗歌形象里有生命的特殊细胞和美感因素,甚至为诗歌意象增色、意境增辉。概括地讲,诗歌的析数特征有四种:加法析数、减法析数、乘法析数和除法析数。然而,具体在一首诗歌的创作中,诗人们不管运用哪一种析数法都对诗歌意境的营造起到特殊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16.
诗歌意境的营造往往离不开"时间意象"。然而,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诗人为了达到诗歌意境的灵动和优美,常常采用对时间意象的"破解"和"跨越"的处置方法,让时间跨越古今。因此,诗歌意境的营造与纵向的时间跨越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空间中,意象和意境是两个重要的范畴,他们不仅体现在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中,也同样观照着鉴赏者的鉴赏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互相交融的产物.而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必须好好把握住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才能更好的体会诗人借助诗歌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8.
诗歌:意境营造与时间跨越和空间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意境的营造往往离不开"时间意象"和"空间意象"。然而,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诗人为了达到诗歌意境的灵动和优美,常常采用对时间和空间意象"跨越"、"变异"和"重建"的处置办法,让时间跨越古今,让空间异变方位。因此,诗歌意境的营造与纵向的时间跨越、横向的空间变异,以及纵横交织的时空错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 ,而诗歌主要通过意象和意境传达思想感情。本文旨在讨论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意境和意象的关系 ,并由此分析古典诗歌虚实相生、意与境浑、韵味无穷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