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陇东黄土高原区玉米和马铃薯保险为例,采用条件评价法设计问卷调查,运用情景分析手段,就农户购买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和传统农业保险的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基差风险较大,在同一保障水平和个人投保费率下农户购买传统农业保险的意愿高于购买农业气象指数保险。鉴于气象指数保险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拥有诸多优势且基差风险成为制约农户购买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主要因素,依据分析结果就该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保障水平、政府财政补贴标准及减小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基差风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省龙岩市413户烟农的调研数据为例,通过构建Cox比例危险模型分析农户农业保险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户主受教育程度、风险偏好、烟叶种植面积、农户对未来灾害的预测、近5年最严重灾害造成每亩损失金额、对政府职能的认知等因素对农户农业保险支付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家庭人口规模对农户农业保险支付意愿产生负向影响,而务农年限、家庭年收入、灾后烟草公司补贴、保险赔偿经历等因素在实证分析中对农户农业保险支付意愿影响不显著。同时利用累计概率模型测算出千元保险金额的农业保险费率为17.95元较为合理。据以上研究结论针对性地提出了巩固农业保险市场主体与制定农业保险补贴标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金融市场进入受限视角,分析农民获得农业保险补贴时的最优行为选择,并通过数理推导,证明了农业保险会对农民的生产决策产生影响,但并没有改变其风险偏好。研究发现:由于受有限理性、市场摩擦和市场失灵等因素影响,农民和保险公司会进入金融市场中跨度不同的封闭子集。因此,农民和保险公司会在各自的市场子集内对替代农业保险的其他风险规避方案进行评估。由于农民和保险公司仅在各自的金融市场跨度内对金融产品的正交投影进行定价,因此农户的支付意愿要低于保险公司的接受意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有助于拉近农民和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估值的认知差距。因此,农业保险补贴仅通过改变农作物的自然收益率和农民对待边际风险的态度来影响他们的生产选择,这种影响应归因于农业保险补贴带来的更多收益机会,而不是农民风险偏好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利用江苏省淮安市431户农户的支付意愿数据,通过T0bit模型检验了对政府公信度、保险认知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对于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支付意愿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农户对政府公信度会愿意支付更高的保费,而对于保险的不同认知会对支付意愿带来不同的影响方向,参加过农业保险的农户会愿意支付更高的保费,但遭受过灾害而没有得到赔偿的农户则支付意愿较低.  相似文献   

5.
江汉平原农业多功能性保全的CVM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采用人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随机抽样调查了江汉平原部分县乡的870位农民,了解农民对农业多重功能的具体内涵、公益功能的保护责任等方面的认知程度,调查农民自愿参与农业多功能性保全的支付意愿,并对影响支付意愿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除了物质生产以外的公益功能中,受访者对防止水土流失这一公益功能的认知度最高,达67.84%,而对其它公益功能的认知度都低于50%;86.84%的受访者愿意为农业多功能的保全支付额外的费用,剩余的13.16%则因责任归属不明或时间金钱匮乏等而拒绝支付;对影响农民支付意愿的诸多因素进行的相关分析显示,支付意愿与调查区域、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来源呈极显著相关,与受访者年龄呈显著相关;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家庭收入来源和受教育程度这2项对支付意愿的敏感性较大,而年龄和性别这2项对支付意愿的敏感性较小。  相似文献   

6.
调查安化县农户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支付意愿,并对支付意愿进行了测算。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林农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林农的家庭收入、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重视程度、获得林业贷款的情况、林地产量的稳定程度与支付意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对政策性森林保险的了解程度、申请林业贷款的情况与支付意愿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政策性森林保险的法律建设和宣传,加强政策性森林保险市场监管工作,通过政策优惠来增强农户对抗风险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7.
作为应对环境风险和促进环境保护的金融工具,绿色保险在我国的发展正面临支付意愿不足的困境.立足于微观主体的投保行为,通过理论模型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讨绿色保险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首先,利用效用理论分析投保人的行为特征和保险产品的设计对支付意愿的影响,从理论上提出影响绿色保险支付意愿的因素.然后,结合无锡市推行绿色保险的成功案例印证理论分析得到的结果,提出促进我国绿色保险发展的建议.研究表明,降低投保成本、建立科学合理的绿色保险定价机制,以及政府对绿色保险运行中存在的市场失灵进行纠正,是提升企业支付意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1-2014年马铃薯生产的单产数据,对甘肃省55个县区马铃薯的趋势单产进行了拟合,采用经验费率法计算了各县区马铃薯保险的纯费率,并对各县区财政保费补贴错配和个人缴费交叉补贴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农业保险现行的统一费率和相同比例的保费补贴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逆向选择、打击了投保积极性、降低了补贴效果。为此,提出保费补贴比例只有根据地区差异、产品种类、目标导向、保障水平进行调整,才能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惠农”工具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阐述了菲律宾和日本的保险支持农村信贷的一些做法,如菲律宾通过将农业保险和农业信贷较好地结合,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扩大了农业保险的业务面;日本农业信用担保保险制度对农村信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国可以借鉴以下经验:政府通过立法和提供费率补贴支持农业保险;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有机结合;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的频发,农业保险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部门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巨灾风险下的农作物保险各层次费率厘定进行了数理分析与探究:利用拟合分布法厘定纯费率;利用极值理论超阈值模型度量农业巨灾风险确定再保险费率;结合资本资产定价法厘定包含巨灾风险的农业保险附加费率,最后,进行了应用举例。  相似文献   

11.
进行农业保险立法需要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和制度模式。各国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立法模式有政府主办下的国有化模式、政府扶持下的商业化模式、政府支持下的国有化——商业化混合模式、政府支持下的互助合作化模式。从法理上分析,我国目前正在进行试验的制度可分别归入这四种模式。我国未来的农业保险立法模式应该进行创新,应涵盖上述各种模式,形成一个综合模式。文章最后提出了我国农业保险立法的主要框架内容。  相似文献   

12.
鞍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支农、惠农为目的,在运营中表现出非营利性、财政补贴支持、通过强制和捆绑方式扩大参保比例的特点。辽宁省鞍山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在运营过程中由于农民认识不高、险种较少、保险公司收益低、农业生产风险大等原因而出现农民参保率较低、农业保险公司承保能力有限、财政补贴压力大等问题,使政策性农业保险难以全面展开。提出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应该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参保率;进行多元化经营,提高保险公司盈利水平;强化政府作用,建立农业巨灾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3.
应用PEST、SWOT矩阵分析法,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业面临的问题。结果表明:《农业保险条例》既有创新点,也有不足点,如在费率厘定、互助保险的立法、经营门槛条件、处罚细则等多方面开创了新的创新思维,但未对风险区划、费率分区提出细致的要求,如何具体协调涉及农业保险的各中央机关,《条例》也未具体规定。认为做好农业保险工作,政府必须激发保险需求;保险公司自身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筹建巨灾风险准备金,定期修订《农业保险条例》;对干部的农业保险寻租及其承保人亦应监管;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应摆到议事日程;推进福利之保障性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于2007年7月分别在泾阳县和洛川县实施了奶牛和苹果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2007年11月笔者在泾阳县和洛川县以问卷调查方式对239户奶牛养殖户和苹果种植户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对影响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因素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运用logistie回归模型分析具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保险的种类、保费是否合理、对保险的认识和收入四个因素对农户参与农业保险意愿的影响显著,并提出增加农业保险的种类、给予财政补贴、加强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等措施,以促进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激励实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保险为例,通过四川省628个小型农户的双边界竞价实验(DBDC)数据,研究保费补贴政策对农户参保意愿的激励效果。竞价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访农民(59%)愿意为水稻保险支付10元/亩保费,高于现行保费水平(4元/亩)。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单一提高补贴水平、降低保费不会大幅提升农户购买意愿。因此,保费成本并不是小型农户主要经济负担,单纯提高政府补贴不足以大幅推进参保意愿和参保率的上升。实证结果也表明,有农作物损失经历、务农年限短的农民购买意愿更强烈,农险补贴政策重心应由小户生产者向大型农业经营者转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河南省1025名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农业保险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农业风险预期、亲朋邻居投保情况、保费补贴水平对农户农业保险需求意愿有显著影响,而户主性别、耕地面积对其农业保险需求意愿没有明显影响.最后,提出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升农户农业保险投保意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规避风险、补偿灾害损失的一种有效工具,也是市场经济国家支持、保护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模式的西部农业保险体系,同时将保险和信贷相结合,根据西部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保障需求和农民的保费支付能力来提供保险产品,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职能,促进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对内蒙古部分奶牛养殖户的调研数据,采用条件评价法获取了农户对奶牛保险的支付意愿,并对影响其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养殖规模、养殖专业化程度、奶牛死亡损失、对奶牛保险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对保险机构是否信任以及是否加入其他商业保险等因素对其支付意愿均产生一定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保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的构建可包括农业保险、灾害救济、农产品价格保护、农产品储备调节制度、农民的社会保障等内容,其中农业保险是以经济手段保障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稳定性的一种有效途径。文章从农业这一特殊的基础产业在开始走向市场竞争所处的劣势出发,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农业保险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现有的农业保险的实践,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保险事业的现实措施。  相似文献   

20.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参保主体是农民,选择江西省10县20村200农户进行调研,了解农户对待风险的态度、参保意愿及其需求;分析影响农户购买保险的政府外力作用、收入及结构、耕地数量和质量、年龄和文化程度、务农时间、理赔数额等因素;提出积极拓宽农业保险费补贴的资金来源、选择合理的补贴方式、提高资金运作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