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钢琴诗人”肖邦一生的创作都与波兰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这种体裁源自民间的舞曲,充满着浓厚的波兰民族乡土气息。笔者以“民族性”为角度,从旋律、节奏、和声、调式、曲式结构等方面对肖邦的玛祖卡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此呈现肖邦玛祖卡作品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概括肖邦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以及玛祖卡舞曲的音乐风格特征的基础上,对其的曲式结构、调式和声、材料发展、音乐构思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剖析了作曲家精湛的创作技巧与奇妙的艺术构思,以助于研究者、演奏者对肖邦玛祖卡舞曲的准确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3.
肖邦音乐创作的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得益于波兰民间音乐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突出地表现在他的50多首玛祖卡舞曲中,许多大型的作品也同样存在,体现了音乐创作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4.
肖邦的骊祖卡舞曲最能体现其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特色,玛祖卡是把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原始舞曲加以提炼,把这些农民舞曲彻底融化在艺术音乐的样式中,用独特的创意发展成新颖的形态及内容,按照自己自由奔放的意向而作,充分展现出这位波兰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极强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5.
肖邦的骊祖卡舞曲最能体现其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特色 ,玛祖卡是把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原始舞曲加以提炼 ,把这些农民舞曲彻底融化在艺术音乐的样式中 ,用独特的创意发展成新颖的形态及内容 ,按照自己自由奔放的意向而作 ,充分展现出这位波兰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极强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6.
法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拉莫于1722年发表的《和声基本原理》,奠定了大、小调功能和声的基石。此前,以音程理论为基础的调式和声和以和弦理论为基础的具有复调意义的调式和声,可统称为“松散的中古调式和声”。 功能和声理论思维的产生,与艾奥尼亚和伊奥利亚两个新调式的引入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这两个新调式的引入最早见于瑞士籍音乐理论家罗列士1547年成书的《十二调式论》。这两个新调式,集中(代表)了中古调式色彩对比的两极,受到当时作曲家们的喜爱,逐渐取代了其它中古调式而居主导地位,并演化为后来的大、小调式。  相似文献   

7.
肖邦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曲,圆舞曲是其作品中重要的体裁之一。他的创作与波兰的生活、民间艺术和个人感情生活息息相关,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其"浪漫主义者"的形象。本文简单介绍了肖邦圆舞曲的四个创作特征:节奏特征、旋律特征、和声特征、民族特征,其创作大胆革新、极具个性,对整个欧洲浪漫派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弗雷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有"钢琴诗人"的称号,在19世纪欧洲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肖邦不仅是这一世纪上半叶进步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而且是后来欧洲各民族乐派的先驱。肖邦的作品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感情真挚,题材和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紧紧相连。结构灵活自如、曲调热情奔放。其中夜曲是他创作中最富于浪漫气质的体裁,但是在他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就更有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也更有个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降E大调夜曲》,曲子用的是一般的旋律,丰富多彩的和声和变幻的节奏来表达肖邦那种浪漫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9.
波洛涅兹舞曲是肖邦音乐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体裁形式,作品26之2虽然是肖邦的早期之作,但已经初步预示了其后期主要作品的特征;该曲集多样的作曲技巧、精妙的结构形式、清新朴质的民间音乐语汇以及作曲家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于一体,具有很高的欣赏研究及教学演奏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肖邦在他的《夜曲》中,通过属于他自己特性的旋律、和声与织体的创作,在融入自己性格特征、内心情感和爱国情怀的基础上,营造了一个既具有梦境般美丽,又具有强烈爱国情操的永恒的星空,为《夜曲》体裁拓展了完美的艺术情境。理解肖邦《夜曲》的情境,是演奏好肖邦《夜曲》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1.
肖邦的作品以独特的魅力受到作曲家、演奏家及音乐学家的喜爱与重视。在他众多的音乐创作中,四首钢琴叙事曲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特别是第一首叙事曲---《g 小调叙事曲》,更是以深刻的爱国情感和完美的音乐形式受到普遍欢迎。肖邦的《g 小调叙事曲》,在音乐材料的组织上继承与发展了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成功创作经验,沿用了传统的主题-动机贯穿发展法;在主题材料的贯穿、曲式结构的连贯发展、作品调性布局及和声安排方面继承了舒伯特音乐体裁特性和创作技法。肖邦在继承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同时,又为其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主题-动机在结构力、音乐形象塑造方面都具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形式、素材、技巧等方面,阐述了中国钢琴音乐根据民歌、民间器乐曲、民间舞曲等改编,以及民族调式和声与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效果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功能理论产生于欧洲大小调音乐体系的金盛时期,它是“有调”音乐(针对“无调”音乐而言)的根本性理论。调式与“功能”相依相随。“功能,存在于调式之中;调式又被“功能”紧紧的制约着。有调就有“功能”,“功能”存在于一切调式之中。“五声性”调式也不例外,它也象其他调式一样存在着“功能”。“功能”是客观的,“功能”是普遍的。以功能理论分析、认识“五声性”音乐,这对我们的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基础,同样也应该是以“功能”理论作指导。这是笔者基本的观点,也是本文主要要论述的问题。有关调式的研究和论述,现在已经很多了。为了适应“五声性”调式和声理论,调式也必须作一定的修改和调整。所以首先我先谈谈调式的合并与简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和弦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经典的作品是民族的和人民的,代表一种民族奋进精神。本文从波兰舞曲的起源和民族特色、肖邦波兰舞曲[英雄]所表现的历史背景、民族艺术特色三方面析读这种民族的和人民的音乐。  相似文献   

15.
蔡俊超 《东方论坛》2013,(3):121-125
玛祖卡是肖邦独特的创作领域,从体裁上讲,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活泼、欢乐的色彩为体裁,节奏变化丰富,并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并常有不断反复的短小乐句,陪衬着低音部连续空五度的和声(模仿民间乐器),有一种特别的清新感。另一种则有较多的城市气息渗入,略带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表情细腻,旋律与和声的处理都比较精致,有时使用半音来进行丰富的调性变化和复调手法,在感情上比较接近于市民阶层多愁善感的音乐。  相似文献   

16.
巴托克致力于深入民间收集和整理音乐资料,把民族音乐的素材融入到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中进行音乐创作实践,他用自己的音乐完成了民间精神与时代特征的完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巴托克式的音乐风格.在和声运用方面,为了突出匈牙利民族音乐特征,巴托克力图摆脱严谨的传统和声条框的束缚,探索新的和声表现手法,他将匈牙利民族调式和大小调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和弦构成的三度叠置原则、和弦外音的观念、调关系的理解、转调及扩展半音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突破与创新.他对传统的和声理念注入新的活力,在和声表现力的运用上,极力体现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新的调式和声结构.巴托克的和声手法的运用以及和声风格的特色非常接近于我们民族的调式和声的特点,因此也非常适合于我们在音乐的民族化创作方面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邬浩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2):76-78,90
本文从调性布局、转调手法和复合功能这几个角度着重分析了肖邦《夜曲集》的和声技法,并通过肖邦对传统功能和声技法突破方式的分析,来揭示肖邦新的和声手法与《夜曲集》音乐表现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主题调式转换技法在巴赫的复调作品以及古典奏鸣曲式作品中有广泛的运用,其应用方式一般为关系大小调之间的调式转换。以赋格曲中展开部与呈示部单一主题的调式对比所使用的调式转换技法为基础,分析我国作曲家、理论家在民族调式赋格曲创作中应用调式转换规律于五声性调式音阶的技巧,同时把复调作品的调式转换技法应用于主调音乐创作中,使民族调式的器乐曲主题,可以进行单一材料不同调式调性的对比处理,对于使用民歌主题改编或使用单一材料进行民族调式语言的创作,其调式转换技巧的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魔王》是艺术歌曲中的上乘之作。舒伯特采用独特的音乐创作手法使歌曲拥有了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以《魔王》的故事情节为线索,通过对歌曲具体的音乐实体的分析,从旋律形象、调式和声、钢琴伴奏等3个方面逐一阐述其音乐创作的特点,并指出正是这些音乐创作的独到之处让作曲家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贝多芬《22首钢琴变奏曲》主题的句法结构、段落结构、调式调性以及和声语言等方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变奏曲主题的基本结构特征和音乐发展手法,论证了贝多芬音乐创作手法具有"继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